路汉旭||安康农校,我心中闪耀的坐标

南郑文苑★吴元贵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安康农校,我心中闪耀的坐标</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中 路汉旭</div> 我钟爱着每一所培育我成长的母校,但一直引以为傲的还是上中专时的安康地区农业学校,只因为她是我放飞梦想、砥砺前行的一个闪耀坐标。<br> 去年12月18日下午,我参加完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安康举办的陕南片区交流座谈会后,沐浴着灿烂的冬日暖阳,徒步观瞻了当年安康农校的旧址,如今被现代气派的安康金州商城取而代之,商城对面原农校平阔的操场,也被高楼林立的繁华掩盖了,驻足良久,思绪万千,我倾情追寻、用心回味当年在安康农校学习、生活清欢而难忘的时光。 <div> 1983年7月31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让这座寓意着“万年丰乐,安宁康泰”的古城安康变得面目全非。记得洪灾半个月之后,我从安康火车站随迎接新生的学长们坐上解放牌卡车,冒着霏霏细雨顺着泥泞蜿蜒的道路驶向城区。刚到汉江大桥,只见全副武装、戴着执勤红袖的解放军战士,在桥头威严地守护着古城的北大门。迎面一座两层的楼顶上,一艘机动船斜挂其上,顿然让人不寒而栗。沿着大桥路一路向南,街道两边除满身污浊水印的楼房外,许多平房已夷为平地,一堆堆建筑垃圾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气,我心情越来越沉闷,真的有些后悔填报这所学校的志愿了。进入学校后,看到绿树掩映的偌大校园内,鳞次栉比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与草坪绿植相映成趣,老师与学长们喜迎新同学的张张笑脸,渐渐地让我心里感到些许暖意。南郑老乡的学长们帮助我办完入校手续后,欣喜地向我介绍说,这所学校创办于抗战后期,已有40年的建校历史了,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材,在整个西北地区名气挺大的。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学长们深入交流,很快心头的雾霾一扫而光,我打心眼里开始爱上了这个农业科技的摇篮。</div> 大灾过后必有大疫。入校后,城内大喇叭和校广播室天天播放着防大疫的知识,天天都要戴上口罩,天天都要进行大扫除,天天室内室外还要喷洒石灰和来索尔药剂,并要求非必要不外出活动。当时安康好几个县都受了灾,许多学生未能按时到校,我们无法正常开课,只能静待学校。那时物资匮乏,一日三餐的伙食很差,30%是粗粮,菜品除了土豆就是冬瓜,我实在难以适应,感到十分无奈和无聊。我在学校苦熬了半个月后,实在忍不住一人乘火车赶回了家,爸妈知道我受不了苦临阵脱逃,十分生气地批评了我,我在家过了几天,被爸妈勒令返回了学校。<div><br> 一直等到10月上旬,新生们到齐了,我们才正式开课。我们茶八三的班主任是刚从西北农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叫黄晓华,身材敦实高大,人很儒雅随和。第一堂专业基础课是植物及植物生理学,他讲课妙趣横生,配上幻灯,听起来入脑入心,每两堂课后要进行一次实习,当我们从显微镜下看到切片上的植物细胞时,我们很快就对大自然中的万千植物产生了兴趣。后来,同样从西北农学院毕业的帅气的王军老师讲授的植物保护学、李青宁老师讲授的土壤肥料学,还有一些名师讲的文化课,让我们这些从初中考入中专的学生对农校的课程越来越喜爱。我们深感中专学习与中小学学习不一样的是,中专不是满堂灌,是启发式、互动式的学习,我们上半天大都是上课或实习,下午是自习,或温习功课,或赶写实习报告,或与老师交流,学习过程很轻松、自在。周末时图书室、阅览室也成了我们畅游知识海洋的心仪之地,有时一待就是几小时或一整天。<br></div> 80年代初期,物质、文化生活正随着改革开放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庆幸赶上了好时代。<div> 国家规定给每个学生免费发放31斤饭票、3.8元菜票,还发给5元至12元不等的人民助学金,后来改为奖学金,我每月领7元,加上家长每月给汇几块钱,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大约过了两年,每月30%的粗粮也降至10%了,并且菜品越来越丰富了,但我却早已爱吃粗粮,直到现在依然喜爱。<br></div> 那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每周晚自习前半个小时为夕会时间,由各班团支部安排时政学习和教唱歌曲。我在班上一直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坚持每周一、三、五主持时事政治学习,还学习了张海迪、蒋筑英、罗健夫等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每周二、四让能歌善舞的女生文艺委员李建华教唱革命歌曲和流行歌曲,后来她还教我们跳过交谊舞。一到星期日,学校会给每个师生免费发电影票,安排安康影剧院或江南电影院观看一场电影。每逢元旦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时,学校或统一组织系列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或下拨专门经费由各班团支部轮流主办活动,让全校师生共享欢度节日的文化盛宴。<div><br> 广播室、黑板报是学校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也是同学们展示才艺、抒发情怀的理想之地。记得一九八四年阳春三月的一天中午,我在去食堂买饭的路上,看见同为副教授的王副校长夫妇俩餐盘中的一个馒头突然落地,王副校长迅即弯腰拾起,他剥去沾有泥土的馒头皮后放入盘中,回家吃饭了。我感到很惊奇,心想他们工资那么高,一个馒头不值钱呀,他们为啥还要拾起吃?吃罢饭后,我坐在宿舍的桌旁沉思,反思自己和同学们之前遇到馒头、油条落地后一脚踢飞、重新再买的场景,深感愧疚,迅速写了一篇题为《延安精神过时了吗?——从我校王副校长馒头落地拾起又吃的感想》,当天晚饭时校广播室全文播发了这篇感想,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后来校领导让连播三天,并要求各班级召开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主题班会。之后,我写稿的积极性愈发高涨,一有时间就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写成稿件,我渐渐名气上扬,这也算是我最后走上新闻宣传之路的前奏曲吧!</div> 校园内靠近门口西侧的一面大型黑板报由各班轮流主办,班团支部书记刘冬林和我共同承担这项任务,他负责设计、绘制报头,我用彩色粉笔书写内容。在校团委组织的评比中,我班的黑板报凭着版面新颖、内容独特多次受到好评。<br>当年青年作家路遥的励志小说《人生》被改编为电影,还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发表,深受全国观众、读者的青睐,我的母校校园内也迅即刮起了强劲的文学风。我和班上几个爱好文学的团干部经多次商议后,决定创办一份名为《蓓蕾》的文学手抄报。说干就干!我们几个发起人组成编委,我写了发刊词,并负责每期内容的手书。没想到这张散发红、蓝、黑三色墨香的手抄报一下子走红了,老师语文李明军拿着首期报纸在课堂上赞不绝口,还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班上同学乃至同级同校的学生也踊跃投稿,争相抢着一睹为快,着实过足了一把文学瘾。<div><br> 安康农校西南角紧邻文武山脚下的烈士陵园,这里松柏茂盛、环境静幽,解放安康时牺牲的解放军某部团长孟俊奇等一些革命烈士长眠于此,每年清明节前来祭奠的人们络绎不绝。因为那时安康城区没有广场、公园,烈士陵园成了居民们日常休闲、健康的主要场所,我校及师专、师范、卫校等学生们来此看书诵读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因为我们既没有误了学业,又了解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更是激发了继承先烈遗志、立志成才报国的斗志。多年来,我们同学聚会时,常常谈到在烈士陵园学习时的情景。<br> 农校的特点就是突出一个“农”字,学生对农技、农活要弄懂弄通做实。劳动课是我们的必修课,每周两节课,若考试不及格也会影响毕业的。我校有3处农场,我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农事活动,栽树、修枝、喷药、担尿、灌水、整地、育苗、收割等农活都干过,每次劳动都要计分,还给发一点粮票予以鼓励。<br><br></div> 茶叶专业是安康农校最好的专业之一,整个西北地区的农业大专院校也只是我校有这个王牌专业。我觉得最有情趣的莫过于茶叶品鉴实习和到茶场生产实习,因为可以品尝各个地方及各个花色品种的香茗,现在回想起来仍回味甜甜、幸福满满,这也正是我多年来“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时无茶”生活习惯的初衷。1986年3、4月份在西乡县马踪乡茶场的毕业实习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我的恩师、西乡县茶技站的技术员许文友,手把手地教我制作午子仙毫名茶、乌龙茶、红茶、白茶和炒青茶,还时不时利用工余时间带我为当地茶叶专业户制茶、讲课,并悄悄给我传授了茶叶足火烘干出锅前的急火攻香独门绝技。当年夏天我的以《试论急火攻香技术在茶叶品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题的毕业论文,被国内有名的茶叶专家李永仓老师评定为“5+”的特优等次。以至于毕业二十年后,在西乡再见我的恩师,当我再提他的急火攻香趣闻时,他惋惜地笑道,你没搞茶叶事业真是件好遗憾的事啊!<div><br> 感恩母校,感念师生。在安康农校学习的三年时间,是我人生历程的奠基时期和成长进步的闪耀坐标。我历久弥坚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等品格,就是在那个时期培育练就的。尽管我的母校早已并入安康学院,身影不在了,但安康农校这个坐标灵魂依然永驻我的心中!<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月5日</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