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李氏讯⊙第五十七期】褔建李氏源流简述(三)

木易(李传华)

福鼎国洋李氏编——李传快 <p class="ql-block"> 凤林花开国洋里</p><p class="ql-block">国洋李氏宗祠楹联浅释——李 传 快</p> <p class="ql-block">  杉洋李氏宗祠称凤林祠,它是福州十邑名祠之一,位于古田县杉洋镇西南三公里的凤山山路,始建于唐天佑二年。李诲为杉洋开基祖,杉洋根深叶茂,向外开枝散叶,其中一支迁徙到福鼎市佳阳乡国洋里,在国洋里建分祠。</p><p class="ql-block"> 国洋李氏宗祠,始建元朝,于旧宅庵泰国寺左侧,后迁至牛眠岙后门山,三迁现址,建于明万历乙巳年(1605年),清光绪己丑年(1889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现将国洋里李氏宗祠楹联浅释。九幅楹联叙述了国洋里宗族来龙去脉,兴衰荣辱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一联,门头联:</p><p class="ql-block"> 祖 肇 陇 西 枝 分 赤 岸</p><p class="ql-block"> 祠 临 麟 趾 派 衍 杉 洋</p> <p class="ql-block">  本联系33世孙李永耀先生(1914--1994)所撰。1958年,宗祠原出挑大门头被台风摧毁,1993年重建。时先生80岁高龄,患中风、行动不便,但尊祖敬宗之心不变,仍才思敏捷,撰下上联,嘱35世孙李传快书写。本联巧妙地以“祖祠”二字冠头,点出主题,且对仗工整。肇,音赵;肇始,开端之意。祖宗肇源于陇西:甘肃省的西部,也是李姓的郡号——陇西郡。赤岸在霞浦县境内,今赤岸村距霞浦城关约10华里。宋时,霞浦一带泛称赤岸。祖宗从陇西到古田杉洋经赤岸,沿海岸线,从牙城、硖门、白琳入鼎,逐步迁徙才到二十一都国洋里。下联:临,靠近;麟趾,麒麟的足趾,这是国洋里风水的一个地名。风水先生认为,国洋里三面环山,翠绿环抱,有如麒麟侧卧之势。祠堂就靠近麟趾。祠堂的正对面是麒麟头,麒麟经常吐火,越吐宗族越旺。陇与龙同音,龙与麒麟均为古代灵兽,隐喻对仗。派:派别、流派。衍:繁衍、衍生。杉洋即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处宁德市与古田县之间,系闽东李姓始祖李诲开基之处。横批“李氏宗祠”四字,由36世孙李昌晨书写,时年九岁。</p> <p class="ql-block"> 俎 豆 千 秋 垂 庙 貌</p><p class="ql-block"> 簪 缨 万 世 仰 宗风</p> <p class="ql-block">  该联置下落正门两边,为木刻楹联,由民国福建省长兼督军李厚基撰书,原联在古田凤林祠正门两旁。国洋开基千年大庆时,凤林总祠理事会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祠,也表达了国洋系杉洋分枝,教导子孙数典不忘祖。俎:音读祖,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牲礼的器具。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带高座的盘子。这是象形字,是豆的原意。俎豆一词,引申为祭祀、崇奉。簪缨:簪,音读赞的平声;缨,音读英。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用它来把冠固定在头上。因此,以簪缨代称做官的人。千秋对万世,喻时间之长久。垂与仰都是敬辞,前者是上对下的垂爱,垂荫;后者是下对上的敬崇、敬仰。庙指家庙、祖庙、祠堂,宗指祖宗。庙貌与宗风,指祖宗的风貌风范。全联对仗十分工整。全句大致意思是:我们世世代代在祠堂祭祀祖宗,敬仰先人的风范,族里达官贵人辈出,都是得到祖上阴德的庇佑啊!家 庙 重 修 登 祠</p> <p class="ql-block">家 庙 重 修 登 祠 思 祖 德</p><p class="ql-block"> 族 亲 团 圆 入 堂 念 宗 功</p> <p class="ql-block">  本联刻在上厅正中两侧石柱,面向天井。子孙后代拾阶而上,正面对此联,蓦然而生敬祖之情。该联由34世孙李声国撰,33世孙李永恩先生用楷体书写,端庄遒劲,一丝不苟,让人看了,肃然起敬。家庙即宗祠。本次宗祠重新修缮,族内宗亲团团圆圆,子孙后代进入祠堂,都会思念祖宗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道 德 经 虽 难 子 孙 不 可 不 学</p><p class="ql-block">老 祖 宗 虽 远 祭 祀 不 可 不 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联系笔者仿朱熹祭祀联,稍加修饰而成,赋于新的意义。其一,经书改为道德经,对李姓子孙而言,具有特殊意义。《道德经》的作者李耳,是得姓始祖李利贞的第17世孙(据李亚相文),也是我们的共同祖先。《道德经》是一本古代哲学书,对中华民族思想史产生巨大的影响,被道教作为至高无上的经典,被当今社会称为“人类的智慧”。作为后裔,更要认真学习先人的智慧。从李耳至景皇帝李虎,传38世。李虎至李诲传8世,从李诲传至鑑公为5世。上下二千余年,条理十分清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其二,本联系笔者集《唐集王圣教序》字帖范字书写而成。唐三藏西天取经回唐以后,将佛经梵文译为汉文,太宗皇帝为其写了序言,故称《圣教序》。唐皇十分喜爱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字,因此,号召天下书法高手习之。咸丰三年,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和尚根据王羲之墨迹汇集而成《唐集王圣教序》,皇上大悦,将其勒石,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书法天资自然,高雅遒劲,秀美雄健,笔势流畅,气韵生动。古人称之为“百代楷模”,今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行书最优秀的范本。在李氏宗祠,用李唐皇帝最喜欢的书体,激励李氏子孙学习李氏先人经典著作,创造了浓浓的李氏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益 世 真 言 昭 日 月</p><p class="ql-block"> 兴 邦 经 典 正 乾 坤</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歌颂老子的对联,由33世孙李永恩先生撰并书,赞扬《道德经》是益世真言,兴邦经典。邦,指国。昭日月:使日月更加明亮。正乾坤:乾为天,坤为地;让天地间充满正气。日月对乾坤,气魄十分宏伟。该联阳刻于正厅正中,神堂正堂两旁的石柱上。神堂正中端坐老祖宗李耳雕像,伸出一指,向天下人示“一”。“一”是什么?一是道。“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玄之又玄的奥秘,就藏在这了如指掌的“一”中。养生家“得一”,使肉体与灵魂相守为一。侯王“得一”之法治国,天下和谐统一,归于大正。“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哲理鍼言让美国前总统里根佩服得五体投地。道教将《道德真经》尊为开山之作,尊道贵德,清静无为,柔弱不争,上善若水,返璞归真,长生久视等等,是道教教义的源头活水。李永恩先生虽一生从政,两袖清风,但勤求古训,博学多闻,他不是老子专家,却深悟“道德”,他以拥抱广袤宇宙的伟大胸怀,用李氏后裔血脉遗传基因的特有灵感,概括出这14字对联,道出道德真谛,真是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思孝在扬名敬本兴诗厚庆良才蔚起</p><p class="ql-block">尊贤资益智敦仁秉道宏开茂绩悠闻</p> <p class="ql-block">  本联阴刻在上厅最后的左右角的四步石柱上,用颜体楷书。该联是古田杉洋凤林总祠李氏新排的行第世序,从35至49世。左(上)联为名序,右(下)联为字序。杉洋族贤李奉福先生用楷体书写,刻在联板上,挂在凤林祠正厅两旁。国洋宗祠亦用本联,旨在与杉洋接轨,子孙行辈对应。国洋李氏行第,从28世至43世是:如学克大乃永声传昌明奕世启后承先(名行),尚志宏道帝锡祚良培养厚德为邦家光(字行)。鑑公是诲公五世孙,如与杉洋对应,应是33世至48世行序,即思对克、孝对大、在对乃、扬对永、名对声、敬对传、本对昌、兴对奕、厚对世、庆对启、良对后、才对承、蔚对先。</p> <p class="ql-block">五 百 年 前 神 威 仍 惊 倭 寇 胆</p><p class="ql-block">十 八 连 缸 白 骨 铸 就 中 华 魂</p> <p class="ql-block">  该联阴刻在上厅两边三步石柱上。本联由笔者撰并书,旨在教导子孙不要忘记国洋英勇抗倭的光荣历史。倭,音窝,中国古代称日本。倭寇: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屡次骚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 明嘉靖年间,朝廷内政腐败,军备废弛,倭寇乘机窜犯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占据岛屿,攻城掠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人民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国洋谱序记载,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倭犯沿海”。这是笔者所知“倭犯”福鼎最早的文字记载。《瑞安县志》:“倭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入温属内洋登岸焚掠,来去无定,各属受害”。《福宁府志》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二月二十三日,倭二百余寇攻州城,官军千数不能御,伤死者且三十余。十月寇万余攻秦屿堡,里人程伯简率众御之”。《平阳县志》载:“嘉靖三十五年二月间,倭寇在福建桐山水北村劫掠”。《泰顺分疆录》载:“明嘉靖三十八年秋(1559年),倭寇三千余自桐山登岸,生员林田率乡兵守排岭筑土城扼险以待。”《霞浦县志》卷三载:“嘉靖三十八年己未三月,倭攻州城不克,参将黎鹏败之于屏风屿,镇下门及三沙海洋”。1562年7月28日,戚继光首次入闽抗倭,自沙埕而入。1563年,朝廷命俞大遒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刘显为左军进剿倭寇,……斩倭寇数千人,溺死烧死近万人……,至此,入侵福建的倭寇逐渐平息。倭寇入侵桐山,必先荡平沙埕、罗唇、佳阳、前岐。嘉靖二十年(1541年)某日,传报倭寇来了,国洋组织所有男丁持器械到王西宅三井把守,该处地形险要,便于御敌,又是前岐到国洋的必经之路。由于八尺门水流湍急,倭寇从大岗脚上岸,经丁家坪、小溪洋、岭头直杀国洋里,当时村中只剩老幼病残,不堪一击。当三井壮丁闻讯返回时,国洋已血溅山林,遍地横尸,惨不忍睹。先人们仍然浴血奋战,终因悲伤过度,寡不敌众,伤亡太大,而所剩数人逃往他乡,时嘉靖辛丑。据族里先辈口头世代相传,倭兵来时,有一位老祖母背上背了个小男孩,怀里抱一个小女孩,躲在草堆里,小女孩受惊哭出声来,老祖母用奶头堵住小孩鼻子使其窒息。倭寇闻声赶来,不留活口,就用刺刀往草堆里乱刺,刺到老祖母的肚子,老祖母用双手拿背巾夹注刺刀,将血擦干净……待戚继光平倭之后,梓人返乡,见遍地白骨,已分不清谁是谁,就收拾白骨放在大缸中,一共十八缸,分别葬在游洋、高境、云安、六斗等地,称为“十八缸祖宗墓”,每年清明祭奠,数百年来从不间断。</p><p class="ql-block"> 据《国阳李氏宗谱》“宗岳公墓志铭”记载:“公讳宗岳字士申号肇誉,八彩公之令嗣也,世居国阳。顺治十八年(1661年 辛丑)倭乱,从父奉迁蒲城。二十年间艰苦备尝。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奉旨开复仍归故土……”李宗岳(1660~1713年)出生才一岁,就遇日本海盗侵犯国洋,导致全家搬迁到蒲城,20岁以后才回故土。现有宗岳后裔如传授、昌育、昌叶、昌广、传森、传晟、朝阳、声河、传瀚、声钟、昌彬等。日本强盗对国洋里几乎造成灭族之灾,子子孙孙永远要记住这家恨国仇。</p> <p class="ql-block">陇西始祖杉洋大祖国洋柘底一宗祖</p><p class="ql-block">前岐鉴公后岐德公天马大嶂两先公</p> <p class="ql-block">  本联由34世孙李声国、李声煌共同撰写,用魏体阴刻于上厅两边二步柱上,主要阐述先祖代表人物传承顺序。陇西始祖指李虎,杉洋大祖指李诲,柘底与国洋是同一个祖宗。前岐为镇名,后岐即白琳镇。白琳柘底德公为兄,前岐国洋鑑公为弟,另有洪公分支黄同。天马山在前歧,大嶂山在白琳。</p> <p class="ql-block">甘 肃 陕 西 浙 江 桥 下 源 远</p><p class="ql-block">古 田 赤 岸 山 南 竹 迳 流 长</p> <p class="ql-block"> 本联由李声国、李传快共同撰写,用隶书字体阴刻于上厅两侧头步柱上,阐述先祖从北方向南方迁徙的地理位移过程。上联述源远,下联讲流长。祖宗肇源于甘肃陇西成纪,大唐定鼎建都陕西长安,武氏之乱南逃浙江龙泉桥下村。在浙又逢黄巢起义,台州寇发,诲公、话公携眷入闽,在古田县杉洋镇定居。人丁日旺,子孙向外迁徙。本支从杉洋东迁长溪、霞浦赤岸等地,后沿海岸线,经牙城、罗浮岭、硖门、白琳、点头、店下、沙埕、前岐、管洋等地入鼎散居。历经上千年,先祖有打渔的、有务农的、有制陶的、经商的、入仕的。但倭寇入侵,山贼抢劫,兴衰更迭,云蒸霞蔚。虽历经磨难,某些支系可能失传,但我们的整体族群还是不断地壮大,顽强地延续下来。山南竹迳是古地名,先祖迁徙过程中聚聚散散、来来往往的一个转折点,相当于当今硖门、潘溪、白琳交界的深山之中,利于避寇、避贼、避官、避税的世外桃园。国洋里虽处山村乡野,却也绿荫环抱,地灵人杰。村边宫后有块神奇的风水石,此石扁形,中间低两边高,叫“文昌笔架”, 是仙人搁笔的地方。因此,国洋历来书声朗朗,出入鸿儒;仕途经济,簪缨不断;藏书楼经史子集,供子孙研读。历代名医辈出,悬壶济世;历代儒师辈出,启蒙课子;历代书家辈出,妙笔生花。中医师、教师、书法家世代相传,是国洋数百年来传统特色。福州大学黄寿祺教授到国洋里时,曾撰联“国洋新气象,邺架旧家风”。宗祠,是悠远岁月深处的明灯,是和遥远祖先对话的殿堂,是追寻血脉之源的圣地,是通往幽静神秘阴阳相隔的地方。国洋里李氏宗祠,运用九幅不朽的石刻楹联,向子孙后代讲述自己家族的历史,这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敬宗睦族的活教材。楹联用楷、行、魏、隶等不同书体,部分由族贤书写,旨在对子孙言传身教,继承先辈书法传统。撰写特色楹联,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是重要的“祠堂文化”建设,岂可人云亦云。</p> <p class="ql-block">  本文图片及版面编辑——李传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