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第三句话:</p><p class="ql-block">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儒家推崇诚恳朴实、刚毅木讷。那能说会道,笑脸相迎、有礼貌就不对吗?</p><p class="ql-block">当然不是,待人接物,潇洒应对,都是有礼的,这里的巧言令色是指虚假、逢迎、虚词造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总有些人特别会说话,“巧舌如簧,口吐莲花,妙语连珠”之类的词语就是专门用来形容此类人的。</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们可能还会因此而自愧不如,自己怎么就没有人家那两下子呢?</p><p class="ql-block">可是时间长了我们又会发现,会说话的人不一定就会做事,态度恭顺和善的人不一定就有好的德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人说话,见风使舵,唯利是图,两面三刀的人,往往口才都好,但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p><p class="ql-block">被花言巧语蒙蔽的事实多不胜数,让甜言蜜语欺骗的状况层出不穷,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做派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和身边人,提防巧言令色的人,小心花言巧语之类的糖衣炮弹,防备慈眉善目掩盖下的陷阱和迫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千百年前就为此敲响了警钟,他的见解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他的提醒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仍然十分必要。</p><p class="ql-block">其实人的本性是喜欢“巧言令色”的,都会不自觉的爱上坏人的。尤其是女人和没主见的领导。</p><p class="ql-block">也不是说所有的好听的话都有恶意,但当一个人把心思都花在讨好别人上时,他一定是有所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反过来,惜字如金的人就一定是有“仁德”的吗?也不一定。</p><p class="ql-block">就比如,盗贼嫌犯作奸犯科时,恐怕也不会喋喋不休吧?玩弄权术,耍尽手腕的贪官,他们谨慎小心的程度不也令人刮目相看吗?</p><p class="ql-block">人心叵测,这世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你就站在我面前,我却不知你在想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从小教我们的孩子多一点思考和判断是很有必要的。</p><p class="ql-block">也有“害人之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确实是,不能说要处处谨慎,如履薄冰吧!防微杜渐是要有的,尤其是从小被家长保护着长大的孩子们,很难有分辩意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p><p class="ql-block">仁德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精神,表面的善谈和木讷都不足以说明是否仁德。</p><p class="ql-block">具有“仁者”之心的人,必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p><p class="ql-block">孔子用他的睿智告诉我们:不要被花言巧语所骗,我们自己为人处世也不要做巧言令色之人。</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是否具有“仁”之心,不要只看他态度怎样,说话怎样,一定要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综合去判别,知行合一才是核心标准之一,如此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