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庆城县晟昱旻种植洁具农民专业合作社纪实 庆阳是周祖农耕发祥地,上古时期的农业在陇东庆阳范围内就大量地种植过高粱,周老王鞠陶放马牧羊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笤帚。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周老王鞠陶又使着换上高粱穗为原料,终于制成了耐用的笤帚。 在庆城县的蔡口集乡蔡口集村三合掌自然村,有二十几户人家都姓郑,在这些郑姓人家中,其中有叔侄三人自小就在这块黄土坡上一起玩耍生活长大。他们是叔叔郑国富、郑杰和侄子郑魁。说起这叔侄三人,配合默契,共同经营着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合作社也是有口皆碑的,理事长郑魁和叔叔郑杰每年5月至11月在新疆搞建筑工程,叔叔郑国富在家管理经营种植高粱、锄草、收割、收购等项工作,并无偿地将自己的农用机械合作社的场地提供给晟昱旻种植洁具农民专业合作社堆积原材料,冬季新疆工程停工后他们叔侄二人回来,组织人员开始脱籽,脱皮,笤帚加工生产。 由于早年家境贫寒,年轻时接受的教育不多,他们接过父辈们的家庭重担,务农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不能发家致富。为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他们只能外出打工寻找机会,经过多年的打拼积累的资源终于自己有能力去承揽一些工程,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他们从来没忘记自己是农民,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自己的父老乡亲依然过着那种靠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维持着生活,因为农民最大的资源只有土地,如何提高亩产效益成了他们的一个心病,他们叔侄二人一有空闲时间就穿梭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部的农田里,因为这里有全国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他们在寻找有没有适合老家能种植的品种。 突然他们发现一个个金黄的,像枕头一样密密麻麻躺在田间,非常壮观,他立刻询问了当地的农户,这东西叫西葫芦,也就是白瓜子,他们叔侄果断决定把这东西带回家试种一下,经过在老家一年的种植情况,果然亩产收益不错,他们正在发愁如何能让大家接受,去开始试种呢?正好蔡口集乡政府把蔡口集村定为白瓜籽种植示范基地,这一问题刚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接着来了,农民面对昂贵的种子,而且又是一个从来没种过的东西,等等。于是他们叔侄二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给父老乡亲免费提供种子,他们从酒泉正规的厂家,自己花钱购买了300桶白瓜籽种子,无偿捐赠给蔡口集村,让村委会再去发放给农户,就这样白瓜籽的种植顺利推进,当年为农户创造了非常可观的收入。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他们叔侄二人又发现一个问题,夏天都在忙着种地,干农活,可是冬天一个个无事可做,并且在学校周围,长年居住着大量的带孩子上学的农民,什么样的工作能适合他们去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而且都是中年以上的妇女,也不能太劳累,经过他们长时间的考虑,突然他发现高粱笤帚或许可以做,因为农村的土地面积大,适合种植,这一系列的种植加工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绑扎技术不需要文化,很适合去发展,于是他们又在自家的地里开始种植,可是绑扎成了难题,农民自己绑扎的笤帚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根本不符合市场的要求,他们又带着村里心灵手巧的人先后去了内蒙赤峰,宁夏红寺堡,甘肃天水等大型笤帚生产加工厂家去学习,自己动手,一路花费无数,也带回了比较成熟的技术。 他们回来以后购买设备,当一个个都欢声笑语的传授绑扎技术的时候,他们叔侄二人却高兴不起来,这一堆堆像山一样的笤帚卖给谁?销往哪里?车到山前必有路,他们先创办了庆城县晟昱旻种植洁具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了所有手续,经过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如今一个个钉着红色卡套的高粱笤帚和一个个套着红绿色塑料把子,上面印有晟昱旻洁具的扫床小笤帚成了市场上的紧俏的产品!, 一把把看似平凡的笤帚,帮助蔡口集乡群众能够“扫”出一条宽阔的致富新路子。利用山区土地宽广的自然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合作社+农户+培训+加工+回收”的灵活模式,扶持农民种植帚用高粱,又名铁皮高粱,生产加工笤帚等清洁用具,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该合作社始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金20万元,主要从事帚用高粱种植,笤帚的加工与销售。年产量7万把,产值约60余万元。笔者采访该业合作社理事长郑魁时他说:咱们庆城扫街道的环卫工,全部用的是我们(制作)的笤帚。再就是庆城、合水、华池、环县等五金店,基本上都购买我们的笤帚。目前我们苕帚的销量,也就是仅仅局限于在咱们庆阳市。我们的想法是,希望通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我们的笤帚最起码销售出甘肃省。比如西安和银川等等一些地方,这是我们以后要做的工作。 目前该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是农户参与种植。合作社负责回收,回收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农户自己种植,根据青苗的长势情况,可按地亩数回收青苗,这种模式的收益比较低,第二种回收模式,农户把自己栽植的高粱苗,收割回去到家后,合作社免费提供设备,加工成直接可以绑扎笤帚的半成品,按照合作社要求的长度,干度,脱籽的净度,按重量回收。第三种回收(模式):合作社可提供设备,技术,农户必须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绑扎成成品笤帚,农户可通过自己的渠道去销售,如果销售不完的情况下,合作社根据市场价定价回收。 笔者与县电视台赫勇杰记者、甘农报通讯员周著铭、县特色人才工作室红征影视传媒工作室李旭一同下乡采访,走进合作社厂房,工人们双手娴熟地抓、扎、绑,配合机械助力,短短几分钟,一把笤帚便“有模有样”了。 合作社理事长带我们到到蔡口集村张克银家的脱籽现场,张克银一边操作一边说:“帚用高粱每年5月份下种9月收获,经过一个多月的晾晒后,就可以进行初步的加工”。“今年这个东西(帚用高粱)种成了,一亩地连着籽和苗一起,大概一亩地在一千元左右的效益。”他一年仅在家种植和加工,每年能为他的家庭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村民张克银说:“(帚用高粱)收回来,脱籽脱叶以后,剩下的半成品,合作社就买去,他们来深加工”。他说他自己也留一部分,闲了在家就能把这个(半成品)绑扎成笤帚,既能送亲戚也能卖钱。 我们分别在位于蔡口集乡高塬村的加工厂采访了高塬村田爱玲,她说:她就是这附近村的人,离合作社很近。合作社成立了以后,她就一天过来在这里干。一年到冬季最多能干两三个月,来就是绑笤帚。刚开始很慢,这段时间感觉手底下快多了,一天下来最多能绑八九十个笤帚,能有100来块钱的收入。反正就是出外面又走不出去,(家里)老人孩子还需要照顾。一天挣100来块钱,对他她来说也能贴补家用。 目前,庆城县晟昱旻种植洁具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5名工人,平均每天生产500多把扫帚。从每年10月中旬开始,一直到第二年3月份是市场高峰期。寒冬时节,合作社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村里的男女老少开始扎笤帚,开启了他们独特的农闲时光。农闲不闲,小小笤帚不仅扫净了农家小院,更为农村群众扫出了一条创业致富新路径,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市场对卫生清洁用品的需求必将持续攀升。随着扫帚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将成为带动城乡群众增加收入的特殊来源,带动村民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让小扫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何得鉎<div>图/周著铭</div><div> 李 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