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1月30日,在《书香临朐》上发表了《读<我的人生>札记》后,12月1日在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条信息,点开一看:“我是《山东文献》研究群里的飞龙在天。”要求和我建立微信。我通过之后,对方发来微信:“杨老师,想买一本冯前辈的书,如何办理?交换,以文会友也可。请回话,谢谢!”因为我读的冯老师那本书是王兆杰先生转送给我的。是买还是交换,我还不清楚,只好回话:“我问问看看再回复您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飞龙在天”是毕义星老师的微信号,因生于1952年的农历壬辰(龙)年。我们在“《山东文献》研究群”和“青齐文史爱好者群”里已有几年了,只是还没有建立个人微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时我与冯老师既没有微信也没有电话,我把意思告诉了王兆杰先生,王兆杰先生又联系了冯恩昌老师,王兆杰说冯老师的书免费赠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把信息告诉了毕老师,双方互加了对方的地址,毕老师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冯老师《我的人生》一书。毕老师也是热情大方之人,通过快递给我和冯老师每人赠送了2024年10月出版的《三余斋怀旧集》一书。赠我书的扉页上写着:“请杨道明先生正之, 古齐子民 ,毕义星 ,2024.12.2”。并附有“飞龙在天”和“毕义星印”两方篆体印章。真是太好了,我由衷地高兴!我不仅要认真地拜读这本书,更要保护好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珍藏着我和毕老师的美好交往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其书,知其人。《三余斋怀旧集》是毕老师计划“三余斋系列”之一集。“三余斋”中的“三余”源自汉朝鱼豢的《董遇三余读书》“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怀旧集”是作者对柳亚子、郑超麟、季羡林等《怀旧集》的引用。只看这书名,就知道毕义星老师是一位饱读诗书文学功底很深的名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余斋怀旧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32开本,240千字。全书分三部分:旧事难忘,往时拾片,扫叶惜林。有三个序,序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国防大学基本系原主任毕泗振撰写,序二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说作者玉荷撰写,序三是作者的“自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毕老师1952年农历二月生于临淄区金岭镇。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想得最多是玩,是耍。”“捉泥鳅”,“下湾.溜冰”,“用土坷垃‘开火’”,‘喂小兔,喂小狗’,“够小枣,摘葚子”等。除了“喂小狗”我没经历过,毕老师那些童年趣事,我都感同身受,“幼年真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虽然比毕老师年长3岁,但在1958年同一年入学。7岁、8岁时去上学,老师嫌小不要我,9岁时才免强收留了我。我知道不是因年龄小,而是因为我小时候是老弱苗,不长个所致。这样,我就有了同毕老师基本相同的学历。终身受益的小学教育,四年初小,两年高小。毕老师两年高小任学习委员,以语文算术“双百”的优秀成绩毕业,1964年通过升学考试,被淄博二十七中录取,成为该校七级(2)班的一名学生,并任过一段学习委员。我在两年高小任班长,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考取了临朐三中,成为七级(1)班的一名学生,仍然任班长。此时我与毕老师有着相同的梦想:“中学毕业考大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岂料,正如毕老师所回忆的“就在我和我的同学们沉浸在大好学习时光之中发愤攻读期盼将来有所作为求学最有进展的时候……突然爆发的一场动荡把平静的校园一下子冲得七零八落。……同学们的读书求学梦破灭了。”本应该三年初中毕业,我们上了四年,成为和五级同学一年,和六级、八级同学三年,和九级同学几个月的“老三届”初中毕业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秋季毕业后,我比毕老师幸运的是回村干了10年挣工分的社办教师。而毕义星老师则是当了10年的公社社员。他放过牛,任过副业作坊的会计,赶地排车外出换过面条,跟过马车,采石装车,在砖厂运过砖坯,在水利队修管道、开挖井机,“夏收割麦子、点玉米,秋收掰玉米、剥玉米,秋种用镢头刨地,铁锨翻地,扶麦垄,耧畦子,用手推车将庄稼运回队场、往农田里运肥”,割麦子“弯着腰,忍着毒辣辣的阳光暴晒,一天干下来,不仅累得腰酸腿疼,还有麦芒扎得胳膊又红又肿,出汗后一浸湿,更是疼的钻心。一不小心,割破指头,或者镰刀挥舞不利落,蹭破小腿也是经常的事。”用手推车往队场里运麦个子,“麦捆堆得老高,推车的只能从中间看路,麦秸麦芒不时刺脸,汗水浸渍,煞是难受。”打麦场累得汗流浃背,“就连鼻孔里也会挖出黑黑的一团团的鼻涕和鼻屎”,他忍着寒冷和困盹打夜班浇地,双手沾滿烟油子擗烟叶,垒地瓜床子畦地瓜苗,晒地瓜干,参加过三秋夜战,“也出工修过大寨田”,一次推粪伤及右手,至今手背上保留着清晰的伤疤。还有“赶大集摆地摊,出售过自家自留地里种的菠菜、芹菜,清晨早起来到肉食店排队买7毛钱1斤的猪肉,拿着口袋或麻袋到队里分粮食,放工后挑麦茬、刨玉米茬晒干当柴火,打土坯、扎传棚(扎木架子)修房子,当小工盖房子,背粪篮子拾粪等活路。”毕老师所说的这些经历,作为十年民师的我,在农忙假期也是身临其境,深有体会。因而“有人说,农业是人间最苦的职业,农民是天下最苦的人。”农民是最苦最累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年的公社社员生活使毕老师有过“迷茫、无奈、惆怅、彷徨”,但也有过低谷中的高光,那就是参加公社、区、市的乒乓球比赛。最后还是磕磕碰碰,一路艰辛,“光着脚走过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7年夏季,“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换了人间。“是花,总会在春天里,慢慢开放。”1978年7月,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毕老师参加高考,虽然没被录取,但有伯乐相识。金西学校的负责人“认为一个农村社员,能考到这个成绩就很不错了,比学校的几位民办教师的成绩还高出不少。”当时学校缺教师,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当过十年公社社员的毕老师被聘到学校成了一名民办教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地下埋没沉淀淬炼了十年的真金,一旦挖出,便会大放异彩。毕老师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遇,加倍地工作和学习。如鱼得水,顺风顺水,一路前行,一路凯歌,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连续担任8届初中毕业班的语文课兼班主任,教的语文单科成绩和个人语文成绩多数在全区第一名,受到了从学校到区教育局等领导的关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毕老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成为淄博教育学院的第一届中文系函授生。毕老师“万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狠下功夫,学习学习,不倦不懈,听老师讲课生怕漏一个字、一句话,课后对着笔记反复地读教材,越钻越有意思,所以各科成绩都挺好。”成为这届函授生中的优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0年5月,“难逢的机会来了”,担任了10年民师的毕老师又一次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成为淄博师专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在校生学籍。师专毕业后,毕老师分配到区重点高中一一临淄三中任教。这一年他又报名参加专升本的成人考试,被山东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学习成绩优秀,1994年8月取得本科学历。我和毕老师的小学中学经历是相同的,而大学之路也是相近的。1978年7月我参加了全省的公办教师统一招录考试,成为公办教师。1987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被潍坊教育学院中文系录取,在校学习两年。1994年参加了专升本的考试,被山东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录取,我和毕老师成为同一个大学的校友,虽然不是年少时理想的大学,但总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我和毕老师也都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之后我与毕老师的差距逐步拉大,我自认为有了学历,有了职称,就不再继续努力,停顿起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不进则退。而毕老师则是通过不断地充电,集储能量,向更高层次发展。他买书、读书、藏书,视书为宝,读书为乐,从床头堆书到书橱逐渐增多,图书室越来越大,现藏书一万多册,毕老师游弋在书本知识的海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毕老师听从领导,服从安排,先后到区实验小学管理教学,到区教育中心负责培训校长和老师,到区教研室、市教研室工作,还被聘为山东理工大学教育系兼职教授。退休之后,毕老师退而不休,又马不停蹄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全国各地走访族亲,查阅资料,进行姓氏家族文化的研究,得到了广大族亲的认同和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奉献就有收获,肯奋斗就出成果。由于毕老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从任教起,年年被评为公社、镇先进教师,1985、1986连续两年被评为临淄区优秀班主任,受到区委、区政府的表彰,《淄博日报》、淄博市台电、电视台都曾宣传过他的事迹。在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总结教学经验方面,毕老师在各类报刋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著有各类文集30余部。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文化人才工程“齐鲁文化之星”、淄博市首批教育专家、淄博市高层次人才,中共淄博市委、市人民政府为其记“建设淄博建功立业”一等功。其家庭获区、市、省、全国书香家庭,省、全国五好家庭等光荣称号。毕义星,成为教育战线上光环四射的一颗明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毕义星老师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楷模,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学习榜样。向毕老师致敬!向毕老师学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