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涧人民大桥的传说

钟声

<p class="ql-block"> 作者:合涧钟俊林</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合涧人民大桥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卧在淅河之上,承载着无数行人的足迹和岁月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合涧南临淅河,河上自古无桥。每逢雨季河水暴涨,常阻断交通为害社会。年复一年的民怨,引起了林县陵阳镇沙蒋村郭兴义的关注。郭兴义是当时林县知名慈善人士,他靠商业起家,致富后多有义行。民国七年(1918),又首倡修建合涧大桥。他看此地上距"仙人岩"不远,便提议将桥名定为"仙岩桥"。该桥为当时县内最大工程,耗资巨大。郭先捐钱七千串。为筹措资金,又开办了凌集煤矿,将所得利润全用于大桥工程。1922年,民国总统徐世昌彰其德行,亲授其手书"博济为怀"匾额。同年,兴义八十寿终。之后不久,大桥工地施工告急,其子郭树森承父遗志,始终不懈,捐钱至两万余串,终使大桥工程完工。</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一年(1932),大桥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袭击,九拱桥眼被冲垮六拱。从此以后,交通再度中断,时间长达十八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派"老根据地访问团"来到林县,了解到重修合涧大桥是广大人民迫切要求,省政府拨下专款并派遣技术人员,由大桥附近的五个区141个等政村组织民工义务出勤修建。工程于1952年11月1日动工,1953年6月3日竣工,历时七个月。在三拱老桥北端接建新桥五拱,并将原"仙岩桥"名改称"人民大桥"。</p> <p class="ql-block">  在一九三二年“仙岩桥”被洪水冲垮时,出现了一个神奇的传说,这个神奇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乌云密布的年份(一九三二年,),天空像是被一块巨大的铅板重重压着,沉甸甸的,几乎要触碰到大地。狂风在山谷间肆虐,发出如鬼哭狼嚎般的呼啸,无情地抽打着岸边的树木,那些平日里坚韧的枝干在狂风中剧烈摇晃,仿佛在痛苦地挣扎。</p><p class="ql-block"> 淅河像是被激怒的蛟龙,河水一改往日的温顺,如发狂的巨兽一般奔腾起来。水位以惊人的速度暴涨,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如同泥浆一般汹涌翻滚。湍急的水流裹挟着上游大量的树木,那些树木像是被驱赶的羊群,相互碰撞、摩擦,发出“嘎吱嘎吱”的可怕声响,奔腾而下,在桥洞下迅速堆积、阻塞,形成了一道危险的屏障。</p><p class="ql-block"> 仙岩桥在洪水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桥身剧烈颤抖,仿佛下一秒就会被这滔滔洪水吞噬。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岸边,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恐和无助,望着岌岌可危的大桥,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风雨交加中,奇异的一幕出现了:只见一位身着白衣的女子坐在桥头。她的白衣在狂风中猎猎作响,如同一朵在暴风雨中飘摇的白莲。雨水顺着她的发丝流下,她哭得梨花带雨,那悲戚的神情仿佛承受着世间最深重的苦难。她口中不停地哭喊者:“俺驮不动九拱桥!俺驮不动九拱桥!”一位老者心生怜悯,他顶着狂风暴雨,艰难地走向女子,想上前询问究竟,可那白衣女子却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悲戚中,对老者的询问毫无回应,只是呆呆地望着那在洪水中颤抖的大桥。</p><p class="ql-block"> 就在人们为大桥和白衣女子的怪异举动而困惑,且因河水不断猛涨而愈发焦急万分的时候,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只见那白衣女子猛地纵身一跃,跳入了汹涌的河水之中,刹那间,一道奇异的光芒闪过,她化作了一条白龙(也有人说是蛇)。那白龙在浑浊的河水中穿梭,身姿矫健却又透着无尽的哀伤。几乎与此同时,伴随着一声如雷鸣般的巨响,那座九拱的仙岩桥再也承受不住,轰然倒塌,溅起巨大的水花,那水花如同一朵盛开在末日的巨大水花,在狂风暴雨中显得如此悲壮。</p><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传说,或许是这次灾难太过惊心动魄,后来人们在重修(一九五二年)仙岩桥的时候,将其改成了八拱桥,并且在桥拱顶上精心安装了镇水剑。自那以后,仙岩桥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一直安然无恙,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守护力量,而白衣女子和仙岩桥的传说,也在当地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成为人们口中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