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游(上)

曹珏

汕头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在近现代一直是潮汕和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重要口岸。1991年底,汕头市域被分设为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分家后,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一直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水平。<br>汕头是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是岭南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是美食胜地,有“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等22项城市名片。<br>让我们通过汕头的旅游景点认识这座美丽的城市。<br> 在塔山景区的飘然亭引颈而望,海天一色,山、海、汕头城景一览无余。<br> “汕头小公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而是汕头市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多数是早年“下南洋”的华侨返乡投资建设的,全称叫“汕头小公园开埠区”。<br> 小公园以“中山纪念亭”为发端,名为“四永一升平”的一道道骑楼老街呈环型放射状,形成城市街区,拥有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近代骑楼建筑群。<br> 我们先去的是位于小公园西南方向,海平路97号,2019年修复落成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这里在1930年至1934年长征之前,是中央交通局在汕头建的直属绝密交通站,是中央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经过重修的“华富电料行”还原了历史场景 。 汕头交通站的建立与运作,以其历时长,安全畅通,始终未被敌人发现,任务完成出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隐藏战线上的成功典范之一。<br> 汕头交通站的建立与运作,以其历时长,安全畅通,始终未被敌人发现,任务完成出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隐藏战线上的成功典范之一。<br> 中央交通局于1930秋开辟的南方交通线:上海一香港一汕头一大埔一永定一江西中央苏区的地下交通线<br> 1931年,由于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顾顺章叛变,在周恩来同志的指挥下,中央机关与人员迅速转移。此后,中央机关大部分党员干部通过中央交通线转移到中央苏区。<br> 在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交通委员会和中央交通局的直接领导下,交通站在护送干部、输送物资、传送资金、递送文件和情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1931年初,中共中央派遣陈彭年、顾玉良、罗贵昆三人以经商的名义来汕头建立华富电料行,作为中央交通局在汕头的另一个直属交通站。<br> 展厅相连的隔壁楼房,是原来的华富电料行旧址,现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场景 <br> 二楼原是洽谈买卖的接待厅(上海称作”写字间“),为了表现是来自上海的生意行家,二楼布置得比较豪华,买了高档的桑枝桌椅。<br> 为了同当地一商人搞好关系,通过他帮忙办理申请、批准、报关、托运等生意问题,请他到店铺里来,就跟陈彭年他们打麻将,谈生意经。 楼下对外的店铺<br> 这条交通线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保密工作的传统,是唯一一条自始至终未遭敌毁、保持畅通的交通线,印证了在革命年代保密就是保生存、保胜利。<br> 红色交通站前,海平路两边整修一新的骑楼只有个别的在营业,热闹的地方是在中山纪念亭周边,那里是小公园的繁华地带。<br> 旅游大巴把我们送到位于永平路的开埠文化陈列馆旁边,1860年汕头开埠,通商口岸就在小公园所在之地,开埠之后,这里逐步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br>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大楼始建于1907年,是一座三层半的欧陆式建筑,1923年是广东中央银行汕头分行旧址,1927年被日本台湾银行汕头支店买下,以后又多次被出售和收购,被用作酒楼、银行、挪威王国驻汕头副领事馆及汕头西医院、报社、法院等机构的办公地点,它见证了老汕头埠的建制沿革和盛衰更迭。2010年,为纪念汕头开埠150周年,选址于此设立开埠文化陈列馆。 馆前的怡和洋行老板约瑟夫·渣甸和中国买办的塑像。渣甸1879年创办汕头豆饼榨油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外资经营的豆饼榨油厂,由一名汕头买办主持其事。经营3年后,外资退出。榨油厂完全成为中国人经营的企业,这是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第一家榨油工厂,是汕头民族工业之始。<br> 这个街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是汕头的起源地,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早期实践地之一,见证了近代潮汕华侨投身家乡城市建设的历史。街区仍完整保留“中心放射、聚心向海、环环密布”的骑楼街道和潮汕传统建筑,融合了欧洲折中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等多种风格,总面积36公顷。 外马路上的三号公馆是一家充满民国风情的民宿。其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民国时期的特色,如花色地砖、木质门、彩色玻璃窗等,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br> 位于永平路头上,1933年建成的汕头大厦为一座三开间的八层钢筋水泥的欧陆式建筑,其中七八层向后缩入,采用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它曾经是旧汕头商埠最高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因此取名为“擎天酒楼”,解放后成为国营企业并最终更名为汕头大厦。 大厦的楼内布置十分奢华,气派辉煌,楼内的18个包房均以当年全国18个省份命名。房间里均摆设奢华,大量的进口装饰,无不彰显贵族气派。 汕头大厦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致气派的外观,再次成为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地标之一,使人感到:记忆中繁华的汕头大厦又再度重现其风采!<br> 拐到安平路,这里有着热闹的街市和众多的游客。汕头是近代开埠的34个城市中,唯一保留下来的较为完好的开埠区和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 在2017年完成修缮的百货大楼是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地标建筑之一,其前身为印尼华侨李柏桓从海外回乡,招集朋友于1932年建成的南生贸易公司大楼。楼高七层,内设汕头埠第一部电梯,一二层为百货公司,三四层为中央酒楼,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楼,客如云来,繁盛一时。 百货大楼新旧照片 1934年汕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的中山纪念亭是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另一个地标建筑,建于1933年。1969年被拆毁。1997年在原址重建了混凝土结构的中山纪念亭,2016年由汕头市大宇木业公司黄茂雄捐建,选用缅甸柚木,采用中国传统榫卯工艺木结构重修中山纪念亭。 现中山纪念亭被公布为第六批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br> 小公园开埠区沿街的大片骑楼建筑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充分展示了汕头百载商埠的人文历史风貌;同时,骑楼也是海外游子对故乡记忆的载体。 沿街的公共商业服务设施,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华裔新生代会在这里寻找祖辈的痕迹,记住自己的根。 老手艺展现永久的魅力。“可以不买,但一定要尝”,几十种用自家酱制作的食品挨个尝一尝,确实都非常好吃。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5号,建于1922年,钢筋混合结构,两层欧陆式建筑集华丽、高贵、典雅于一体,见证了汕头开埠以来的邮政历史。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经清政府批准,潮海关在汕头设立首家官办邮政局,由洋人税务司任局长,是汕头开埠以来的第一所自建邮局. 这次潮汕游的一大收获,就是在邮政总局的展厅了解了“侨批”。潮汕话将“信”称为“批”,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一封侨批就是一个华侨家庭的故事, 2013年6月,侨批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br> 早年,华侨先辈或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或为谋求家族发展,冒险漂洋过海,到达异国他乡。他们辛勤劳作,艰苦拼搏,克勤克俭,并积极寻求与家乡亲人联系的方式和途径,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捎带回乡。起初,侨批是托同乡捎带回国的,后来由于侨批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出现专门为华侨华人传带银信的职业经营者——水客。随着海外华侨华人和侨批件的日益增加,尤其是大宗批件的出现,专门经营批信的机构——侨批局应运而生。之后,侨批的递送逐步发展为批局借助于邮政而进行。 20世纪70年代末,侨批业务全部归入国家银行,侨批的汇款功能由中国银行接替,而其交流情感之功能则由发达的电信及邮政局所替代,侨批宣告完成其历史使命。其产生、发展、终结,共历经了150多年。 侨批不仅用于赡养侨眷,而且用来在家乡投资建设,支持故乡的发展, 推动商埠繁荣, 对潮汕的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是集潮汕文化展示和交流、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潮汕文化综合体,汇聚潮汕文化精髓的城市新地标,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展品包含潮汕地区自人类活动以来的社会变迁的藏品资料、出土的标本、文物,以及潮汕籍华侨的奋斗历史、重要人物等。 展厅内最显眼的是红头船,指清代潮汕民间渔船及华侨华人远渡重洋拓殖海外的远洋商船所用帆船,这些船因船头油刷朱红色而得名,以区别于海盗船。 <br> 自唐代开始,潮汕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明清时期崛起许多驰骋远洋的海商群体,并开始侨居海外。近代以来,特别是汕头1860年开埠以来,潮汕先民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的络绎不绝。他们在海外筚路蓝缕,艰辛创业,不仅对当地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心系桑梓,心系祖国。以实际行动反哺家乡。<br> 潮人所至及诸藩国 潮人下南洋,在各国的生活和发展<br> 潮汕是著名的侨乡,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逾千万潮籍海外华侨华人。正所谓“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俗称“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 展厅中关于“侨批”的介绍 在博览中心地下,我们观看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英歌舞表演。这是集畲歌、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汉族民间广场舞蹈。 英歌舞所表演的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场景,但表现手法写意,既不叙述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英雄整体的形象。<br> 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以刚劲、雄浑的舞姿,加上哨音和激昂的锣鼓,构成了威武、强壮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br> 汕头是百载商埠繁荣的发祥地,也是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位于汕头老市区西南角的西堤公园是一个以“侨批”为建设主题的公园。 建设中的侨批纪念馆——“馥园”<br> 公园的“海邦剩馥”石刻,旁边是榕江水道和江上的礐(què)石大桥<br> 碧海蓝天,一桥横跨,帆影点点,唯美的海滨景色让无数游人赞叹不已。<br> “海邦剩馥”是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对“侨批档案”的高度概括,意为当水客背着褡裢、手挽市篮出现在村头时,百姓们就会赶来,看有没有属于自家的番批。<br> 石刻背面是中国列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文献、档案名称,如元代西藏官方档案、本草纲目、黄帝内经、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等 西堤公园侨批纪念地碑记<br> 侨批广场,在地面上按比例重现了民国时期老城区地图,站在地面上,可以见到历史街区、街名和众多侨批局的商号,重现了老城独特的放射性城市网络。<br> 以三道弧形景墙组成的记忆之流景观,墙上采用造型壁画、2000多件有代表性的侨批原件和文件照片制作的瓷砖嵌画,还原潮汕侨批文化历史。 三道充满张力具有高差层次变化的270°弧线构成一个环形组合<br> 第一道是长81米、高1-4米的外围弧形墙体,在墙体立面上以锈钢板为材质的壁画,用剪影图像表述了漂洋过海、情系故里、赡养家眷、救灾救国等主题。 第二道长57米的弧形墙体上,展示了侨批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丰富文献资料,如侨批家书、批局字据、水客证件、华侨护照等。 第三道弧形的“记忆之流”水体是侨批纪念地的核心景观,水面下集中展示了近千封具有代表性的侨批。 侨批记录的就是海外华侨的奋斗史。虽然侨批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诚实守信、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的这种侨批文化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