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城子山,探索东夏国

紫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i><u>精彩视频在最下方——</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行走一段路,了解一座山。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古韵的气息。2025年小寒,新年伊始,终于迎来了大美延边第一场雪🌨️我们踏上了城子山的徒步之旅,去探索那尘封已久的东夏国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城子山,原名磨盘村山城,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七组。它三面环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布尔哈通河与海兰河在此交汇后束窄,转向北流淌,最终汇入图们江,流入日本海。我们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山城平面近阔叶形,资料记载,城垣依山势而建,周长4549米,最高点海拔388米。城内地势开阔,多为平缓坡地,根据自然冲沟可分为五个区,城内有纵横交错的路网。道路两侧可见大量经过人工修整的人工台地,台地上遗存十分丰富。我们漫步其间,想象着当年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劳作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历年来采集的遗物,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无不诉说着这座山城曾经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驻足在一竖立着的宣传牌前,上面详细介绍了城子山山城的历史与文化。这些文字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座山城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处军事要塞,更是一个文明的见证者。它三面环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布尔哈通河与海兰河在此交汇后束窄,转向北流淌,最终汇入图们江,流入日本海。我们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资料记载:2006年,磨盘村山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入“十三五”时期大遗址名单,2017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自2013年起,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磨盘村山城开展了连续10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近8000平方米,共清理城门4座,角楼1座,解剖墙体6段,发掘院落、大型建筑基址、小型房址、排水沟渠、灰坑等遗迹90余个,出土各类遗物6000余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驻足刻着文字的石碑前,静静地感受着历史的沉淀。朝鲜族文字或许已经模糊不清,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却是永恒的。它们像是一位无声的导游,带领我们走进这座山城的深处。这仅仅是一块石碑,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要保护好这座山城,传承好这段历史。</b></p> <p class="ql-block"><b>宫廷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资料记载:西区建筑群整体坐西朝东,东西向阶梯状分布,目前发现至少有5级人工平台。根据勘探结果,确认其中至少有大型建筑基址8个,外围还发现了疑似道路和水沟等遗迹。经过发掘的为20—22号建筑基址。20号建筑基址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14.2米,东西宽8.2米,地面式建筑。房内有火炕,三条烟道,烟道顶部铺石板,室内地面铺设青砖。与础石密集排列的建筑不同,这处建筑础石排列间距较大,一般在3.5米左右,总体上面阔四间,进深两间,还利用减柱法,增强了室内的空间。从灶址的叠压关系看,这处建筑存在多次改建现象,其中最北侧两间,应为后期增建。21号、22号建筑基址为同一台地上的大型地面式建筑组合,均为大型地面式础石建筑,东西长近20米,南北宽14.3米,铺设大型火炕,建筑内分主间、次间,错落分布,并存在改建现象。出土遗物包括瓦当、滴水、砖瓦等建筑构件,还发现了大量铁器、少量瓷片、陶片和石器。推测为城内的官署或宫殿区内的重要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继续前行,这里曾经是东夏国南京城的冶炼作坊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冶铁工具和遗物,展示了当时先进的冶铁技术。这些遗物不仅反映了东夏国的经济实力,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资料记载:东门平面近扇形,两处门道呈曲尺形设置。城门门道宽3.6米,两侧各有一块门枢础石。两侧门垛利用块石砌筑,十分规整,门垛内侧立有经扰动的早期柱础石。瓮墙土筑,夯层明显,水毁严重。出土遗物有陶器、铁器、礌石和红褐色瓦件等。东门应为早晚沿用的城门,其中瓮城为晚期增筑。我站在东门遗址前,仿佛看到了当年守城士兵们紧张备战的情景,也仿佛听到了战马嘶鸣、号角声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里曾经是东夏国南京城的院落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展示了当时院落的布局与结构。这些遗物不仅反映了东夏国的建筑水平,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我站在院落遗址前,仿佛看到了当年院落内的生活场景,也仿佛听到了居民们的欢声笑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东夏国南京城的2号门址。资料记载: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展示了当时城门的布局与结构。这些遗物不仅反映了东夏国的建筑水平,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我站在2号门址遗址前,仿佛看到了当年守城士兵们紧张备战的情景,也仿佛听到了战马嘶鸣、号角声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号展示牌上面详细介绍了2号门址的位置特征及其历史背景等信息。2号门址坐西朝东,四周环绕排水沟。础石排列密集,南北5排,均经人工修整,础石间距较小。倒塌堆积中发现了厚达50厘米的炭化粮食堆积,初步计算储量高达15万斤。2号建筑基址出土一方铜印,正面边框内阳刻“监支纳印”,钮右侧刻“天泰四年五月造”,推测为官府的财政印。中区密集础石型建筑内,均未发现火炕,结合4号建筑基址内发现的大量粮食,2号建筑址中发现的官印,基本确认中区建筑群这类础石密集排列的建筑应该是东夏国的官仓。这些文字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座山城的历史与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东夏国南京城的3号门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展示了当时城门的布局与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途径一处处遗址,不仅反映了东夏国的建筑水平,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