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寺的故事

鞠武

<p class="ql-block">  西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是一座具有1640年,比东林寺建寺还早17年的历史名寺。据《江西佛教史》载:为庐山北山第一寺。</p><p class="ql-block"> 讲西林寺不得不讲他的多灾多难的寺庙历史和苏轼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一:历史悠久辉煌且多灾多难。</p><p class="ql-block"> 公元376年,江洲(今九江市)刺史陶范(陶侃之子)为请慧永禅师在庐山长住,为慧永建造西林寺。礼请慧永卓锡寺中,主持法务。经过慧永数年的操持,于晋太元年间(376—396),慧永建西林石塔,此时西林寺殿阁台厩厨齐备,成为庐山一大名刹。慧永圆寂后,师西林寺第一次遭兵焚。</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后,梁天监三年(504),僧慧思来到遗寺中,主持重振。南朝太清年间(547—549),西域僧人来寺中礼拜,带来高8寸,径5寸影石一块,供奉于大殿佛像顶上,时放异光,夺目耀眼。在影石照耀下,佛像变幻不一,在僧俗两界中引起很大反响。隋开皇十年(590)此石被晋王杨广派人取走。</p> <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十三年(754),唐玄宗下诏在西林寺后敕建千佛塔一座,以示敬崇。同时赐田百余顷,给予免税权。</p><p class="ql-block"> 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7)太宗赐西林寺以“太平兴国乾明寺”额,寺由此成为禅林。宋景德年间(1004—1007),朝廷敕修西林寺殿字廊厩。期间,有黄龙巨匠常贤执掌法席。由此,西林寺代有高僧,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名寺。</p><p class="ql-block"> 至正十二年(1352),西林寺第二次毁于兵灾。</p> <p class="ql-block">  明崇祯5年(1632)僧照真住西林寺,耗8年之艰辛,重建西林寺。并且,募缘重修千佛宝塔,殿阁经堂粲然一新,蔚然成为庐山著名丛林之一。清咸丰四年(1854),西林寺又第三次遭战火所毁。</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西林寺仅存一栋殿宇和破塔。1987年,台湾觉海法师回到祖籍江西九江朝山,参拜净土祖庭慧远大师,路过西林寺,看到西林寺破败不堪,仪存一间十余平方米小草房和摇摇欲坠的千佛塔,发愿重振之。1989年,九江市统战部领导代表政府向觉海提出,请觉海法师归藉重建西林寺的邀请。</p><p class="ql-block"> 1989年底,觉海法师带回从美国、台湾筹措的巨额资金1600余万元(此款全为觉海法师家人变卖家产和儿女们的积蓄),重建西林寺,使整个寺宇重放光彩,金碧辉煌,香火旺盛,<span style="font-size:18px;">鼎盛重现,游</span>人络绎不绝,名声远振。<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9年觉海法师将西林寺更名西琳寺。昔为僧众,今为比丘尼众,以示区别。(琳字为美玉之意。)现</span>已成为九江大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二:苏轼与西林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赴任途中经过江西九江,与一僧一俗,同游了著名的庐山。</p><p class="ql-block">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们喜欢的风景游览的胜地。唐代名相张九龄、“诗仙”李白和大诗人白居易都曾经登临庐山,并写下著名的诗歌。其中张九龄和李白二人,同时以“庐山瀑布”为题,分别留下了《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和《望庐山瀑布》;白居易避开前人的锋芒,不写瀑布,写下了《大林寺桃花》,苏轼自问在写诗这方面,虽然小有成就,但是恐怕还是比不过唐代这些前贤,因此他曾经对和自己同行的僧人参寥表示:“此行绝不作诗"。</p> <p class="ql-block">  但是登山之后,苏轼却意外发现自己在庐山的僧侣当中,还颇有名气的。于是就逐渐放开了心胸,又从庐山的风景当中得到了启发,然后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传世名作。</p><p class="ql-block"> 西林寺也因苏轼这首《题西林壁》而名扬世俗,成为文人墨客热衷游览的名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