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座落于长春市的《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里,我看到了李松山、韩蓉夫妇传奇可歌的所经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松山和韩蓉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国对非洲工作者,这组他们亲历为时四十余年的照片,展现的不仅是马孔德艺术落户中国的历程,也是中非友好交往五十多年的见证,更是品味非洲艺术不可或缺的头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朴自然、神奇美丽而又令人惊叹不已的非洲绘画和.雕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而《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主体藏品的马孔德艺术则是绽放于非洲雕塑之苑的一颗璀璨明珠。走进马孔德艺术就能分享艺术非洲的盛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非洲是地球上最为古老的陆地,也是一个神奇的大陆,这里有地球上最温暖的太阳,也有那屹立在赤道上的乞力马扎罗白雪皑皑的山峰,有无边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还有绿荫似海的稀树草原。它有广袤无边的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草原,大裂谷。在这块厚重沉默的非洲大地上生活着2000个部族近10亿人口,他们使用着几百种语言。千百年来,他们生息繁衍,创造了非洲文明和艺术,他们用舞蹈,歌唱,绘画,雕刻表达叙述心灵的呼唤,传递和延续着非洲精神。他们用自己的个性张扬的非洲艺术语言把握对色彩、对形象、对生活、对生命、对神灵、对世界万物的拷问和丈量,无不以其原创的魅力挥洒着非洲艺术对美、对浪漫、对庄重、对华丽、对精致、对夸张与变形的理解与仰望。这是血液里流淌出来的艺术,这是浸润着天地精华的艺术,肆恣汪洋,充满奇思妙想。在这样的艺术面前,我们收获的绝不仅是异国风情的触摸,他国奇葩的感受,更应是一种沁入心脾的深刻:艺术的根在生活,艺术的生命在原生的自我。非洲的绘画正是这一种非洲源自天然的艺术表现。</b></p> <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李松山生于长春市三义胡同的一个山东人家,祖辈小工业者,家境殷实和睦,深受"实业救国"祖训的熏陶。韩蓉,祖籍宁夏固原,1945年11月生于重庆市,父亲韩练成将军是新中国开国元勋,携妻小戎马一生,留给子女的遗产是"执着与真诚"。</p><p class="ql-block"> 李松山韩蓉夫妇志趣相投,他们相互搀扶着,依靠着,深居非洲几十年,以青春为代价,用毕生精力和财力完成了一段艰辛坎坷,但却充满生气与快乐的文化苦旅。</p> <p class="ql-block"> 李松山、韩蓉夫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学习斯瓦希里语( Swahili ),毕业后就职于中央机关从事翻译工作,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斯瓦西里语专家。他们多次被派往非洲国家从事外事工作,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对非洲工作者。阿霞是他们多年的同事,也是他们崇拜的师长。阿霞是非洲人,是斯瓦希里语专家,是非洲早期的革命家,她与周恩来总理和宋庆龄主席有着深厚的友情。她的学识和人品都是李松山和韩蓉的榜样,并且促进和影响着他们的非洲情节。</p> <p class="ql-block"> 1990年,李松山夫妇辞去公职,赴坦桑尼亚做文化淘金,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他们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王国,成为坦国著名的企业家。他们和众多的非洲艺术家建立了良好关系,成立了"马孔德艺术创作基地",创建了私人博物馆和马孔德艺术家协会,对非洲艺术进行学术研究,并收藏大量的非洲艺术品,成为中国的著名非洲艺术学者和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 1994年李松山、韩蓉夫妇收购了坦桑尼亚南方最大的木材加工厂。在坦桑尼亚,木雕使用的原料乌木和红木的采伐有严格的采伐管理制度。他们夫妇的木材加工厂因为有了砍伐证,使得他们获得了大量的木雕原料,为此成立了"马孔德艺术创作基地",给非洲艺术家们免费提供木料、场地及食宿,让雕刻家们自由创作,作品就地收购。就这样,他们成了有资源的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 李松山韩蓉夫妇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得"马孔德艺术协会"成为一个集制作,展示、理论研究、交流和收购于一体的文化基地。为此李氏夫妇被坦桑尼亚艺术委员会授予'文化艺术博士'称号。但在李松山夫妇心中,埋藏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把马孔德艺术带回家,把它介绍给中国的艺术家,介绍给中国同胞。于是他们决定把自己多年收藏的艺术品全部运回中国,捐赠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留给子孙后代。</p> <p class="ql-block"> 1997年6月,李氏夫妇首次将在北京太庙举办的展览后的最珍贵的雕塑作品"祖父母"捐赠给北京"国际艺苑"。2003年将535件马孔德艺术作品捐赠给长春市,长春市人民政府为此建造了"马孔德艺木博物馆"。2005年夫妇二人将158件马孔德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从此,中国的最高美术殿堂有了非洲的艺术珍品。2011年春天,李氏在北京"宋庄美术馆举办收藏大展后,把自己珍藏的各类非洲艺术品一万多件全部捐献给长春市的父老乡亲。长春市人民政府为此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外国艺术专题博物馆"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由此,李松山夫妇完成了多年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 李松山和韩蓉熟知非洲当地的民俗风情,谙熟斯瓦西里语。他们为人热情正直,肯于公益,结交了很多中国和外国朋友,同胞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大哥大姐"。</p> <p class="ql-block"> 李松山韩蓉夫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来到了坦桑尼亚,将他们近三十多年的人生的黄金时光都献给了这片神秘又充满活力的他乡异国。也正是这片热土感染了他们,使得他们爱上了非洲马孔德艺术并为之倾注了他们的全部心血与财力。他们不仅仅和政府、商界、艺术家结缘,同时还和非洲的平民、工人、渔民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的生活有艰辛也有快乐,他们的事业也一步步走向辉煌。他们二人的非洲生活也成了马孔德非洲艺术从发现,弘扬发展,到最终落户中国的一个历程。如今他们尽管年过古稀,还在为传播非洲艺术的影响和在中国的发展而奔波,继续奋斗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李松山夫妇二人捐赠的这些珍贵的非洲艺术品,不仅仅为艺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也是中非友谊长期以来不断延续、不断发展的见证。自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老一代领导人与非洲人民缔结深厚的友情后,中非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交往不断加深,政府与与民间的互访日益频繁,全方位的各项合作正在有序的推进。长春市各届领导多年来也都积极参与到中非各项合作与交往当中。2009年12月,受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委托,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同志率中共中央代表团,赴南非共和国、津巴布韦共和国、赞比亚共和国进行党际外交活动。在此期间,高广滨同志受到了各国政要以及南非共产党领导人的热情接见,双方就两党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友好的交谈。同时,借此机会,高广滨同志也向非洲各国朋友介绍了吉林省以及长春市的自然、人文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促进各方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吉林省和长春市做出了努力。</p> <p class="ql-block"> 2012年"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走出长春,以其丰富的馆藏参加了5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聚焦非洲",7月在苏州的"中非民间论坛"举办"魅力非洲艺术展",9月又在北京大学的国际文化节举办"美丽非洲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 2009年秋天李松山先生回到长春,拜会老朋友崔杰市长,王学战副市长和其他朋友,并向他们汇报回国后的打算。崔杰市长深情地说,长春已经有了一间非洲艺术博物馆,几年来有几十万人参观,它已经是长春市的一张金色的名片,也是家乡人民的最爱,你们把所有的雕塑给长春,长春市政府出资建一座独立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岂不更好。学战市长说,我们只求所在不求所得,把所有的藏品留在长春,博物馆的规模就大了,博物馆还是在中国…两位市长表现了战略家的睿智,李氏夫妇同意市长们的意见,决定再次捐赠。长春邀请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博物馆建筑,李松山邀请著名画家黄永玉老先生为该馆题写馆名。2011年9月"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落成,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和坦桑尼亚国际合作外交部长门贝发来贺电。一座拥有上万件藏品,以非洲马孔德雕塑艺术为主体的非洲艺术馆建成。十年,仅仅十年,在中国的北方,长春人创造了一个奇迹,打造了世界级的文化公园和一座国家级的中国第一家外国艺术品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2011年3月,"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展"在北京宋庄美术馆举行,展出了近千件非洲艺术品,马孔德雕塑是其中最为引人的亮点。 此次展览盛况空前。坦桑尼亚驻华大使马普利以及李松山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先生致开幕词。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刘昕生、长春市长崔杰、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大师和首都各界的学者、艺术家及中外参观者等五百人出席了开幕典礼。展览结束后,李氏将全部展品无偿捐赠给长春市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 2006年11月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应文化部邀请,李松山韩蓉夫妇代表长春非洲艺术馆、协同文化部、外交部组织"从非洲走来"大型非洲艺术展,期间马孔德雕塑成为此次非洲艺术大展的耀眼明星。非洲领导人盛赞,中国领导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松山韩蓉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158件马孔德艺术珍品。这是该馆建国以来最大一宗外国艺术品收藏。马孔德艺术由此登入中国最高艺术殿堂。是年5月中国美术馆特为此举办专展,并将该项捐赠列入"20世纪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计划",出版发行《中国美术馆藏李松山、韩蓉捐赠非洲木雕作品集》一书。</p> <p class="ql-block"> 2003年,松山韩蓉夫妇向中国长春市人民政府捐赠535件马孔德艺术精品,并因而成立了非洲马孔德雕塑艺术博物馆。由此马孔德艺术终于落户中国雕塑之城长春。时任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阁下为此专撰贺辞,高度赞扬夫妇二人促进坦中文化交流,弘扬马孔德艺术的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97年展览结束后,李氏夫妇把这次展览的最大的一对非洲花梨木雕刻"祖父母"捐赠给中国国际艺苑。这对雕刻是由坦桑尼亚著名雕刻家阿里·求马雕刻的,两根花梨木是李松山亲自到原始森林挑选的。时任坦桑尼亚驻华大使伊迪先生说,"同中国的几十年的交往中,坦桑尼亚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印记,这就是在北京国际艺苑展出的"祖父母"。</p> <p class="ql-block"> 1997年5月,李松山韩蓉夫妇应中国文化部之邀,以自己的珍藏代表坦桑尼亚政府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举办"坦桑尼亚工艺美术展"。这是他们在自己的祖国第一次做如此大型展览,社会各界人士跃参观,好评如潮。他们非常享受和满足。</p> <p class="ql-block"> 1984年,坦桑尼亚政府组团第一次到中国展出马孔德艺术,这是马孔德艺术品第一次踏入中国土地。上百件雕塑及绘画作品叩响中国美术界大门,引起了刘开渠、李可染、黄永玉等艺术大师们的巨大震动。李松山先生是这次展出活动的领队翻译,结识了多位艺术大家,他非常赞同中国艺术家给于马孔德艺术极高的评价,铺就了夫妇二人日后成为非洲艺术学者、马孔德艺术收藏家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非洲的绘画是源自天然的艺术表现,非洲画家的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造诣,可以同东西方艺术家媲美。汀嘎汀嘎画( TINGATINGA )和利郎嘎( LILANGA )画派在诸多非洲绘画派系中更具有地域性和自然生成的纯净性。诞生在非洲边野小村庄的一种画法,仅就三,五十年便风靡世界,它有着何等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汀嘎汀嘎绘画得名于画家本人。 Tinga Tinga Edward Saidi 先生, Makua 族,生于1932年,殒命于1972年。他原住坦桑尼亚坦噶省,为砍创麻的工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不满自己的工作和菲薄的工资,赴身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替人看门护院。他没有受过专业绘画训练,只是凭借个人想象,对色彩及形体的特殊感觉,不断地画而又画,终成风格,影响画坛。 Tinga Tinga 去逝后,他的追随者将此种画风发扬光大,逐渐聚为汀嘎汀嘎画派。该画派的画作目前在欧洲、日本等地十分流行?</p><p class="ql-block"> 汀嘎汀嘎画派积极上进,内容彰显正义、美丽、平和,记录社会进步。其主要特点:一是色彩绚丽,画面多由大面积色彩鲜艳的色块组成,带有强烈的黑非洲艺术符号。二是用料及画法极富创意,早期绘画多直接绘于室内吊棚用的纤维板上,保存性极好,历经40年的画作未经刻意维护,仍完好如初,色彩愈见老成。近期绘画则常见绘于旧布(旧衣服拆下的、为降低成本)上,少数有水准的画家以专用画布或棉布绘画。汀唱汀嘎绘画的方法往往很夸张,成画工艺和西方油画相似。三是非常具有装饰性、观赏性和参与性,耐看受看,特别适合年轻人或少儿学画时模仿。得益于松山韩蓉夫妇的珍藏捐赠,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收藏着目前中国仅存的两幅 Tinga Tinga 先生的原作。</p> <p class="ql-block"> 在马孔德人聚居的地方,生长一种格兰尼迪拉( Granedillal 树木、斯瓦希里语叫它 mpingo ,中国人称之为黑檀木成乌木),它是世界名贵稀有木种之一。其原木的树皮为深灰色,内皮为黄白色,芯材为黑色、湿褐色、紫红色和带纹浅褐色等四种。木质优良,耐磨、不蛀、不屑,比重大于水,极其坚硬,一经打磨十分光滑,马孔德人视之为神木。当艺人们用其雕刻时,他们便与乌木有了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他们会依据乌木本身的多变的纹理,自然奇特的形态,来进行他们的创作,并赋予与其相应的内在含义,表达雕刻家们的创作思想。乌木因其生长周期漫长,因此乌木也是世界上越来越少的木种之一了。</p> <p class="ql-block">马孔德艺术大师恩加威克( ATANASI NJAWIKE ,1945-2005)</p><p class="ql-block"> 思加威克1961年从莫桑比克来到坦桑尼亚,1962年开始学习雕刻。学艺之前做过木匠,会打家具,会教剪衣服,还会用软木制作舞蹈用面具,他也还会作领舞,是个具有多方才干的人物。男孩在13、14岁的时候,只要家长和自己同意便可去纹脸纹身,这种习俗在早些年很是盛行。他纹了脸,在照片中可以看到老恩加威克面部的纹饰仍然清晰源亮。他的重要作品多为"云形雕刻",作品富有重力感。2000年后在李家的支持下,由徒弟扎卡利亚( ZAKARIA )的协助,做了不少巨型雕刻。如今,李松山夫妇把这些珍贵的作品全部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和"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 N JAWIKE 去然后,李松山为这位好兄弟办理了葬礼。墓地在达累斯萨拉姆市郊 Mbagala 的小山上,下葬那一天来了很多朋友,李松山和老伴把两段乌木放在他的棺椁上,捧上一捧细沙,愿他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马孔德艺术大师达斯塔尼先生( Dastani Nyedi ,1940-2005.2.1)</p><p class="ql-block"> 达斯塔尼先生1940年出生在莫桑比克,六十年代师从马孔德现代艺术雕刻鼻祖萨马基( SAMAKI LIKANKOA )。他是一位选择女性为题材的马孔德雕刻大师,他的作品很多,一生中雕刻了无数位母亲,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到造型上的重复或相似,这很难得。他有一个老伴生了八个孩子,四个儿子全学雕刻,大儿子比他早逝5年,还有一个智障的女儿,说起来负担是很重的。他还有一位终生的女友,没有生育同其老伴相安无事。他爱喝酒,但工作努力,是位高产艺术家。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深情的告诉李松山先生,"我现在眼睛不好用了,看不清。干活的时候手也发抖,晚上总是睡不着,有好多木雕的影子向我走来,我都记得他们,我真想把他们留下来。"李听得十分悲哀,建议他到李氏艺术基地的木头堆里找一些合用的小木块,刻小东西,也不做细,照以前的价格给钱就是了。2003年李先生告诉他,他的一些作品已经在中国的博物馆里珍藏,他听后非常激动,这正是他一辈子的梦想,现在终于成真了。后来,他又做了不少小作品,非常精彩,那时的达斯塔尼艺术已炉火纯青。</p> <p class="ql-block">马孔德生育面具</p><p class="ql-block"> 马孔德族是坦桑尼亚的主要民族之一,有少部分生活在莫桑比克。在传统文化中,马孔德人对女性祖先有着狂热的崇拜,所以女性在马孔德人的神话和艺术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神话故事中,一个马孔德男人雕刻了一个女性形象的木雕,醒来,一位女性从裂开的木雕里走出来。从此以后,这位女性与其一起生活并繁衍后代。由于她的善良和勤劳,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她逐渐被后人所喜爱,成为受人尊敬的女性先祖。在马孔德的艺术品里也经常出现怀孕妇女躯干面具,有时候还在躯干上雕刻花纹。他们相信这种孕育面具( Belly Mask )戴在女人的肚子上可以促进并提高生育率。</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丰碑,这是一处宝藏,这是一面燃烧着生命激情的旗帜,这是一所进射着神奇艺术之光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非洲艺术、特别是马孔德艺术,对于我们了解非洲、感悟非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的昂扬、它的瑰丽、它的充满奇思的曼妙,均从精神层面向人类揭示:自然于我,社会于我,生命于我,艺术于我,该是怎样一种面对和思索,该是怎样一种担当及融合。非洲艺术、马孔德艺术承载着太多的触动于一身,唤醒的是当今社会久违的淡定、纯真、率性、质朴、不饰任何矫情的浪漫清新……</p><p class="ql-block"> 马孔德艺术是松山韩蓉夫妇的最爱,寄托着他们毕生的情感。在坦国,他们是马孔德艺术的代表性守护者,在中国,他们是将这一艺术弘扬光大于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使者和传播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回报社会,回报故土。李松山韩蓉夫妇作为学者、企业家、收藏家的性格,处世原则和襟怀不仅袒露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崇高,更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向伟大的马孔德艺术致敬!向伟大的马孔德艺术的见证人、故事人、传播人李松山韩蓉夫妇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