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吳友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6099654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音乐:致谢网络</b></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小麦与水稻,是中国的两种主要农作物。由于气候、地形等差异,中国形成了南部种植水稻,北部种植小麦的农业格局。坐镇南方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21年去世后,有不少人遗憾地说:“当年为粮食奋战的南袁北李,如今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们口中的“李”,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远缘杂交小麦之父”的李振声。</p><p class="ql-block"> 在7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把“回报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而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93岁的李振声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p> <p class="ql-block"> “李振声先生一辈子将‘回报祖国’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在为‘让百姓都有饭吃’耕耘努力。”谈及自己的恩师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童依平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钦佩和敬意,“这次党和国家把‘共和国勋章’颁发给他,不仅是对李先生科学贡献的充分肯定,更体现出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作为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方面的权威专家,李振声一生都在为中国百姓的“吃粮”问题奔忙。</p><p class="ql-block"> 今年93岁的李振声,和小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与小麦结缘是因为六十多年前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李振声用了31年的时间,攻克了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等难题,培育出了持久抗病高产优质的小偃系列品种,还在世界上首创了染色体快速选育的方法。此外,他提出的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主要麦区条锈病大流行,导致小麦大面积减产,直接威胁百姓口粮供给。仅在黄河流域,小麦减产超过一百亿斤,相当于4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进而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研究方向。</p><p class="ql-block"> 小麦条锈病有“小麦癌症”之称,是小麦 生产中典型的气流传播大区域流行性病害,由一种叫做条锈菌的真菌造成的。这种真菌会寄生在小麦叶片上,刚开始侵入时肉眼是看不见的,到了后期病菌症状才显示出来,在小麦叶片上出现一行行的粉状东西,远看小麦叶片是一片黄,像叶片生了锈,所以叫条锈。其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传染性极强、危害损失重的特点,一旦发病将在大范围内流行,会造成小麦产量的损失, 甚至绝收。为此,小麦条锈病严重威胁着小麦粮食生产,威胁着人民的正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李振声尝过挨饿的滋味,深知能吃饱饭的重要性。为了实现既能读书又能果腹的心愿,他报考了山东农学院农学系,立志要让所有的人填饱肚子。1951年,毕业后的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当时,被分到栽培课题组的李振声,负责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种植与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几年中,他对800多种牧草的特性了如指掌,也是他的这段经历,为之后研究出杂交小麦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奔赴落后贫瘠的陕西杨陵,本来研究牧草培育的他,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了长达31年的小麦研究生涯。攻克小麦条锈病,成了当时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李振声了解到引起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太差,病菌变异的速度快,平均5年半就能产生一个新的病种,而育种的速度慢,至少8年才能培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有着长久牧草研究经验的李振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产生了 一种想法:农民精心栽培的小麦体弱多病,而无人管理的野草却长势良好,是否可以让小麦与野草杂交来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基因呢?</p><p class="ql-block">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野草和小麦杂交,这项研究当时国内没人尝试过,也普遍不被看好,李振声当时心里也没底,但他坚信科学的探索需要创造性的思维。</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小麦条锈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李振声另辟蹊径,开始对远缘杂交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让亲缘关系较远的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绝非易事,面临一系列科学难题。此后的数十年间,在历经无数次试验、无数次的失败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发现了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疯狂分离”等难题。通过对800多种牧草特性的鉴定,他发现野生的长穗偃麦草不仅自身具有突出的抗病性,让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几率逐年降低,而且它还具有丰富的抗逆基因,有助于生物在盐碱、干旱、低温、涝害等不利环境下生存。培育出了持久抗病而且高产、优质的“小偃”系列品种,甚至让我国小麦的增产速度一度超越了水稻。</p><p class="ql-block"> 小麦,这种起源于亚洲西部的重要农作物,历经几千年的时光,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被称为“所有谷物的祖先”。在中国,小麦的重要性仅次于水稻,是北方地区百姓的第一主食。</p><p class="ql-block"> “然而,经过了数千年的人工栽培,小麦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抗病基因逐渐丧失;而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这让对牧草有过一定研究的李先生产生了‘麦草杂交’的科研思路。”童依平说。</p><p class="ql-block"> 我国小麦种植历史悠久,但亩产量一直不高,除了条锈病因素影响,还和小麦的“脆弱”不可分割。其对于天气变化的适应力不强,比如骤降的雨水会给小麦带来青干现象,一种是久旱无雨的“撑死型”青干,一种 是久雨猛晴的“蒸死型”青干。这两种现象都属于水分收支失去平衡,小麦株体地下部与地上部生理代谢失调,迫使植株自身失水干枯死亡。</p><p class="ql-block"> 让李振声至今难忘的是1964年6月14日,连绵40多天的阴雨突然放晴,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遭受了“蒸死型”青干现象,但是与长穗偃麦草杂交的小偃麦55号却依然状态良好,这一发现让他欣喜若狂。当然,李振声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在小偃55的基础上做了多次试验,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终于培育出了具有持久抗病性、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p><p class="ql-block"> 小偃6号的问世,这是李振声第一次实现了野草与小麦的杂交。这个品种的小麦育种期仅有三到四年,少于条锈病变异的时期,在小麦发病之前,就能够诞生新的小麦,攻克了这个困扰世界农业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在陕西农村,“要吃面,种小偃”的说法曾广为流传,李振声培育出的“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侵染,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达80多个,小偃系列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截至2003年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150亿斤。</p><p class="ql-block"> 随后,经过认真分析,李振声开始了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在世界上首创了一套全新的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小麦缺体回交法,大大地缩短了杂交育种时间。他的这一成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引起了世界遗传学界的高度重视。在西安“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研讨会”上,来自1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李振声的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20世纪末,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普遍存在着“担忧”,认为中国人口多,自产粮食不够吃,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4年出版《谁来养活中国?》一书,暗讽中国给世界增加了负担。</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经过不懈努力,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后,李振声成功培育成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小偃4号、5号、6号、54号、81号等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粮食75亿公斤。小偃系统衍生优良品种80多个,由小偃麦衍生出来的“高原 333”品种的小麦至今保存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数据显示,从1978 年到1998年这20年间,中国的粮食产量大规模增加,在此期间,我国的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p><p class="ql-block"> 李振声在2005年亚洲博鳌论坛上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宣布:“‘谁来养活中国人’就是一个伪命题,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同年 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式宣布停止对华粮食援助的限制,至此,国际对中国粮食生产的担忧解除。</p><p class="ql-block"> 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提高我国小麦产量,李振声 2011年提出开辟粮食增产新阵地——发展现代农业和盐碱地治理的想法,并罗列了建设“渤海粮仓”的科学依据。李振声不仅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还先后提出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大型农业攻关项目,为促进粮食增产、推动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科技脊梁”的重要作用。2013年,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意在提高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增产能力。</p><p class="ql-block"> 李振声带领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的课题组,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耐盐小麦育种与示范”研究任务。由于小偃麦的亲本之一——长穗偃麦草耐盐性强,他们从其与小麦的杂交后代中分离出一部分耐盐小偃麦新品系,小偃60就是其中的一个优秀品系。2012年与2013年,在河北海兴县的中度盐碱地上,经专家组测产,“小偃60”比当地品种“冀麦32”分别增产22%和22.9%。</p><p class="ql-block"> 2006年,李振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农业科学家。</p> <p class="ql-block"> 出身农民家庭的李振声始终保留着一份对科研的执着。母亲去世时,他还在实验室中做研究;妻子因为脑溢血住院,他往返于医院和实验室,两个笔记本一个记录妻子病情的变化,一个记录研究数据。李振声的女儿说:“不爱运动的父亲平时没有什么爱好,不会抽烟,也不会打麻将,就是爱去小麦育种基地走走转转。”
</p><p class="ql-block"> 从大西北到黄淮海,再到渤海地区,李振声用他精心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使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他,依旧与小麦为伴,是麦田的守望者与拯救者。他的梦想是要在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多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研成果,用科技造福亿万百姓。
</p><p class="ql-block"> 稳定良种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及时跟进中央种业振兴决策部署,持续加大服务力度,从金融角度探索搭建种业产业链创新链服务桥梁,支持种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p><p class="ql-block"> 在山东,李振声曾指导育种“明星”企业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耐盐碱小麦育种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了让该公司在种业振兴、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不断做大做强,农业银行山东分行先后为该公司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优质小麦精深加工项目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累计投放贷款3.78亿元。</p> <p class="ql-block"> 在河北,农业银行依托“旱碱麦贷”“粮食种植贷”“冀群贷”系列产品,助力李振声牵头提出的“渤海粮仓”工程顺利实施,累计服务种粮农户3000余户,为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施足“金融底肥”。
</p><p class="ql-block"> 麦田两头,一头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一头关系着百姓餐桌的一粥一饭。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科技发展,是一条“中国式”的创新之路,也是李振声等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心系人民一“麦”相承的追梦之路,是他们用滴落在土地上的辛勤汗水,浇灌出今天的累累硕果。
</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到教师节,童依平都会和同学们一起到老师家中拜访。“凡事都有传承,育种也不例外。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李先生还经常以他的亲身经历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小赢在智,大赢在德’‘科研创新要接地气,要跟着国家的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等道理,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也经常讲给我的学生们听。”
</p><p class="ql-block"> 金秋九月,和往年一样,童依平奔波在研究所和试验田之间。他和他的团队利用新技术积极研究新课题,在氮磷信号调控小麦根系形态、提高氮磷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将一篇篇“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继续向着“育出好种子”的梦想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