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

明强致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文:</p><p class="ql-block">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p><p class="ql-block">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p><p class="ql-block">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 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事情是善良的, 那么不善良的事情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 有和无是相互对立而产生的, 难和易是相互对立而形成的, 长和短是相互比较而体现的, 高和低是相互对立而相辅的, 音和声是相互对立而和谐的, 前和后是相互对立而出现的, 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因此圣人用“无为” 的态度来处理世事, 实行“不言”的教化。 任凭万物生长而不横加干涉,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化育了万物而不自恃能干, 建立了功业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所以他的功业不会失去。</p> <p class="ql-block">教育子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信心、有独立思考能力、身体健康、拥抱阳光快乐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顺着孩子的本性(差异性)去引导可称之为处无之事,不是无为,而是无违,不违孩子本性生,不违孩子年龄特征地施行教育,不翻旧账,而不是家长真的躺平啥也不管。</p><p class="ql-block">行不言之教,即不每天哆哆嗦嗦念叨,要以身作则,多用身教,而非言教也。多鼓励,少批评。</p><p class="ql-block"> 孩子出了问题,多半是我们出了问题,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故师,孩子的言行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出了问题,不是去责骂孩子,而是去内省,自己教育方式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如孩子喜欢玩手机,那么他父母必有一个爱玩手机。要想孩子放下手机,父母先必须放下手机,否则不可能让孩子不惦记手机,这就是行不言之教。</p><p class="ql-block"> 言教不如身教,让孩子做到,自己先做到,论语中有两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做的事,就不强求别人做到。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你自己不愿天天学习,怎么想要求孩子天天学习呢?即使你可以一坐一整天,你也不能要求孩子一坐一整天,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不是大人,过就是已欲立而立人。你觉得这个数学题超简单,你给孩子讲了十遍,孩子还是不会的,你忍到吐血,恨不得上去就是二巴掌,大骂:“你真是一头猪”。在成人眼中简单的数学题,在孩子眼里、心理有时就真的是听不懂,所以你就是讲一百交,孩子还有可能真的不懂,这就是己欲达而达人.</p><p class="ql-block">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急不得,慢慢来,静待花开。</p> <p class="ql-block">四大乱源</p><p class="ql-block"> 人群社会为什么这么乱?有四大乱源。</p><p class="ql-block"> 这四大乱源是什么?名、利、欲、知。前面两个字大家比较容易了解,叫做“名利”,争名夺利;名要不尚贤,不图名;利即自私自利;后面那两个字叫做“欲知”,你欲望太多,贪婪心重,其本需求之外的东西叫欲,你知识太多,知识太杂不专,或者说你不踏实,爱耍小聪明,奸诈巧智。你要那么多知识干什么?你觉得很奇怪,知识不是越多越好吗?</p><p class="ql-block"> 知=智,志不强者智不达”。这句话出自《墨子·修身》,具有深刻的内涵,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句话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志不强者智不达”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志向不坚定的人,他们的智慧是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的。这里的“志”指的是一个人的志向和决心,而“智”则是指智慧和才能。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坚定志向的人,即使拥有一定的智慧和才能,也难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强调了意志力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在某一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拥有坚定的志向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因为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才得以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比如,历史上的一些伟大发明家和科学家,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科学理想,不畏艰难,不断探索,最终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现代的一些商业领x袖,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事业的热爱,不断开拓创新,带领企业走向辉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志不强者智不达”这句话的真实性和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总之,“志不强者智不达”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拥有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句话,不断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人。加油!</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要如何明志并志强呢?</p><p class="ql-block"> 非淡泊无以明志告诉我们什么非淡泊无以明志。</p><p class="ql-block"> “非淡泊无以明志”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内心宁静专一的重要性,要看淡名利,戒骄戒躁,以修养自己的身心。如果一个人汲汲于名利,这也想学,那也想学,这也想求,那也想求,而且不停地改变追求的目标,追求目标要恒常,不可朝秦暮楚,既不愿忍受寂寞和贫困且内心波澜起伏,如此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只有保持坚定的意志,并且专注于自己的志向,不懈努力,才会成功。</p><p class="ql-block"> 人无志不立前一句是啥</p><p class="ql-block"> 人无志不立的前一句是“树无根不长”。这句话出自一句古老的谚语,意思是说,树木如果没有根就不会生长,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有所成就。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了志向对于人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来理解</p><p class="ql-block">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这句话出自汉代王充的《论衡·实知》。它的意思是,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的,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对于获取知识和增长智慧的重要性和方法论。</p><p class="ql-block">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人生的智慧哲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意思是:只有不为名利所累,保持心灵的宁静,要能忍坐冷板凳,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材料二:“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p><p class="ql-block"> 立什么:立言、立功、立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个人的理解是做一个有家庭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做一个水利万物而不争,不居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与天地对话,他悟道了:“事上炼心上磨,知行合一致良知。”道一定是要来实践的,不实践永远都是纸上谈兵,不会理解道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与天地对话,逍遥于天地之间,人与人之间虽说来往不多,但并不孤独。后世之人随着与天地绝通,寻求与人对话,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事、物、情、境中的阴阳、是非、善恶的纠缠爻动,人情世故的人间江湖随之而生。</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的浮生百姓一旦与天地之间的人、事、物、情、境开始纠缠,那是一个天翻地覆水云寒。天地。神与生活现实之间,一旦狭路相逢便有勇者胜。自从天地精神为现实生活让了路,这一让路便是浮生若梦,浮生皆苦。故孔子劝告浮生说:“知天命,尽人事,时也,命也,运也。”老子劝告浮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缴。”</p> <p class="ql-block">  顺其自然的做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 他讲有道的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际上无为和有为,言教和身教也是对立统一的概念,真正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是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行事的,是以身作则的,而不是靠言语教化;有道的人不会对万物的兴起和发展横加干涉,让万物顺其自然发生发展,即使是自己生养的也不会有占有和主宰的心态,即使是自己有能力也不恃才放旷,更不会恃强凌弱,即使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居功自傲,更不会恃功矜宠,一切顺其自然,而最后达到的结果就自然天下大治,而且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更不会泯灭和埋没。</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强调一遍,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地为。</p><p class="ql-block"> 所谓顺其自然,决不是如某些人从自己的狭隘角度认识的那样,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真正的积极态度,是对人类自己精神的升华。比如说,人类的欲难填,所以有那无穷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顺其自然理解</p><p class="ql-block"> 顺其自然的做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 顺其自然即顺着规律去做,多做,规律又是什么呢?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p><p class="ql-block"> 他讲有道的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际上无为和有为,言教和身教也是对立统一的概念,真正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是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行事的,是以身作则的,而不是靠言语教化;有道的人不会对万物的兴起和发展横加干涉,让万物顺其自然发生发展,即使是自己生养的也不会有占有和主宰的心态,即使是自己有能力也不恃才放旷,更不会恃强凌弱,即使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居功自傲,更不会恃功矜宠,一切顺其自然,而最后达到的结果就自然天下大治,而且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更不会泯灭和埋没。</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强调一遍,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地为。</p><p class="ql-block"> 所谓顺其自然,决不是如某些人从自己的狭隘角度认识的那样,或者说什么也不干躺平,或者说顺着领导或老婆指示去做,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真正的积极态度,是对人类自己精神的升华。比如说,人类的欲难填,所以有那无穷的欲望,争斗拼杀,不仅坑害了他人,最后也损伤了自己,对谁都没有好处。这种行为就是不明智的。</p><p class="ql-block"> 圣人超越否定了人类的自私的欲望和贪婪,然后去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发展去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什么都不干。这不仅不是消极,真正是一种大积极。因为否定自己的欲望是最最难做的事情,圣人能够做这一点,有什么消极可言呢?所谓的圣人,就是知识分子或者统治者,他们能够像大道那样,无为而治,不言而教,顺应百姓的自然,顺着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去辅导学习,那么天下岂不就太平无限了!统治者们以无的心态作为的时候,的确百姓就会安宁太平了,万物也就自然地生存了。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这样的无为就是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 圣人们没有过多地做什么,所以也不会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劳,就如太阳一样。他给人间带来了光明,给万物送来了能量,但却从来没有自豪地夸耀过自己,即使做了很多事,但从不说自己能干。同样,圣人以无为而得天下太平昌盛,却不会自夸自己的功德。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不以功劳自居,没有这分别心的概念,所以后世会更加怀念他的德行,而他的功德也就永远不会泯灭和埋没了。</p><p class="ql-block"> 不居功,不罢摆,别人才不会想法除掉你,打击你。</p> <p class="ql-block">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p><p class="ql-block"> 生养万物,滋润万物,而不据为己有。</p><p class="ql-block"> 做了(为)很多事而不说是自己干的,推动了万物生长而不自恃恃尽了全力,不自恃有功,挟亲戚亲情去达到自己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建立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不恃功,不贪功,不抢功。</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子所说的美丑善恶,与我们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有着怎样密切的关联呢?</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当天下人,对美这个名称,有了定论,大家就厌恶丑了。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斯恶矣,就是那就糟糕了,这非常口语化的东西。“美”跟“丑”它是必然存在的,老子不可能去否定它,老子只是说,“美”是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标准,“丑”也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这才是自然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你现在用人为的,这才是时尚的,那就是落伍的;这才是高贵的,那就是低贱的;这才是美的,那是丑的,天下就大乱了。因为美有了固定的标准以后,所有人都集中到这里来。</p><p class="ql-block"> 那我请问你,我们拿这个男人跟女人做比喻好了。大家认为这个女人美,所有人都去追求她的话。对她好吗?当然不好了。那对丑的人公平吗?当然不公平了。</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做“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它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你看她美,我偏看她丑;你说他丑,我觉得很美。老子的意思,就是我们不要有固定的标准,而不是他在否定“美”跟“丑”,因为那是不切实际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个“不善”不是“恶”。很多人看到“不善”就认为恶,这也是“名”在作祟。“不善”只是不好的行为,或者是假装的善,但不一定是罪恶的,所以千万不要对立。</p><p class="ql-block">  如果大家都知道,善是有固定的标准,那每一个人都装模作样去符合那个标准,那他就是善人了,那善人他就可以做坏事了。你看,老子所讲的话都是不幸而言中,现在人大部分都是这样。我捐一千万,我就榜上有名了,我就是好人好事的代表了,他就可以放心地做坏事。</p><p class="ql-block">  老子接着用六种东西来告诉我们说,我们把“美”跟“丑”对立,把“善”跟“不善”看成一定的标准,这很可笑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哪六种东西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跟“无”它都是道的一部分,它不对立。</p><p class="ql-block"> 难跟易是相比较的,有易才有难,有难才有易。长要靠着短,低要靠着高,我们才能比较出来,啊!原来这个高,那个低。“音声相和”,声音是要调和的,太刺耳了,其实不是好的东西。“前后相随”,它是相辅相成。</p><p class="ql-block"> 我问你,没有人跟你一起走,就你一个人,你是在前还是在后?不知道啊。它是前后连续,不能分割的时候,才有前后的这种区分,所以叫做“前后相随”。</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六种自然的现象,老子才归纳出两句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两句话也要《道德经》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说“圣人”这两个字,《道德经》五千个字里面,他提到“圣人”这两个字二十八次。出现在八十一章里面的二十三章,可见他比例相当高。</p><p class="ql-block"> 圣人在老子跟孔子两个人心目当中,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但是他们两个不同在哪里?孔子一讲到圣贤,一定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p><p class="ql-block"> 老子从来不提他们的名号,并不是他看不起尧舜禹汤,而是他在告诉我们,就算尧舜禹汤重新来到现在,他能够按照他们的方法再做吗?不可能的。他能够还是“尧舜禹汤”吗?不一定。那你执着于他的名号干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指名的,老子是不指名的。为什么?因为名不可名。他既然自己说名不可名,他还到处讲这个讲那个,那不是很奇怪吗?</p><p class="ql-block">  因此“圣人”,老子给他两个原则。什么叫“圣人”?就是能够处无为之事,能够行不言之教,那这个人就叫圣人。不管他是谁,因为名字不重要。</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面的“无为”是人们争议最多的。因为孔子说“有为”,老子却说“无为”。</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做事,还是应该不做事?这里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无为”?这是非常有争论的。很多人从字面上,“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嘛。那人什么都不做就是死人,很坦白。人活着就是要动,动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乱动。</p><p class="ql-block"> 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动,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所以“无为”绝对不可以解释成不做事情,无所为,不可以。这个“为”,就是违反的意思。所以这两个字“无为”是通的,一要做事,但是你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就是这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圣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事,才叫圣人。但他每做的事都顺自然规律,这个将来我们会有很多地方会讲到,这是到底怎么回事情,而且他行不言之教。</p><p class="ql-block">  你看《论语》也一样,《论语.阳货篇》有这么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生焉,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可见这个“不言之教”,孔子也是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 你讲话有没有用?根本没有用。你看我们经常讲,我讲几百遍了,你们都听不懂。那谁叫你讲几百遍?我几次告诉你,你都没有听懂。那谁叫你讲几次?言教是不如身教的。</p><p class="ql-block"> 你说身教他看不懂,那是他的事,那干你什么事?人都是自作自受,你那么关心他干什么?你是不是有什么企图?你想控制他?你想利用他?那存心不良嘛。</p><p class="ql-block"> 所以老子讲的这两个原则,一个叫做“处无为之事”,一个叫做行“不言之教”。然后他就有一个总概括,说到底是什么现象,你们看到自然现象就是这。</p><p class="ql-block">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一段话也是《道德经》会出现很多地方的,因为那是老子思想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他说万物都在产生,都在发展,可是“道”从来不推辞。那个“辞”就是推辞,也就是离弃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一句话是说,“道”生了万物以后,它从来不离开万物,从来不离开。天下没有弃物,对“道”来讲没有弃物,也没有宝贝,都没有,都是一视同仁。它生而不有,它永远创生,永远生养,但是它不占有任何东西,这样才能够生,生,生,生。</p><p class="ql-block"> 否则的话,你看我们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小孩,你要去养他,这是我的小孩,你累得要命。你了不起生了八个,你就不能生了。它“道”可以一直生,就是因为它生而不有。</p><p class="ql-block">  “为而不恃”,它做事情以后,它没有说这是我的能干,这是我的才能。你看现在每个人都认为他很能干,这违反天道啊。老天都没有说过它能干,你凭什么说你能干?最要紧是“功成而不居”。</p><p class="ql-block"> 你看“生”也好,“为”也好,它都是自然而然,不可以认为这是我的功劳,当然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可是老子给我们的鼓励就在后面这两句话: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  “不去”是什么意思?“不去”就是不朽,它永远存在。因为你不居功,所以你永远有功劳。</p><p class="ql-block"> 你看我们什么事情都是谢天谢地。老实讲,中国人那比外国人聪明太多了。外国人老谢这个,谢那个,你谢的人有一天会利用你,你谢的人有一天会死掉。中国人永远谢天谢地,无心居功,无求于不去,我不想不去,人家就不会去你。</p><p class="ql-block"> 我要功劳,我要争取这个,我要争取那个,所有人都打击你。为什么不打击你?他总想把你功劳去掉嘛。我没有功劳,人家说都是你辛苦了;我有功劳,你那点算什么?这是大家经常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我再说一遍,老子的每一句话,一直到现在,你都可以在人群社会当中随时发现,这是老子了不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那老子讲完这些原则以后,他就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群社会为什么这么乱?有四大乱源。</p><p class="ql-block"> 这四大乱源是什么?名、利、欲、知。前面两个字大家比较容易了解,叫做“名利”,争名夺利;后面那两个字叫做“欲知”,你欲望太多,你知识太多。你要那么多知识干什么?你觉得很奇怪,知识不是越多越好吗?那你听听第三章再说吧。</p> <p class="ql-block">雅风讲经</p><p class="ql-block">前两期我们解读了道德经第一章,讨论了宇宙的规律和万物的本源,老子根据这个世界观,强调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论,提出无和有这两扇众妙之门,沿着这样一个思路,第二章继续论述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以及我们按照这个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语言概括这一章的内容,就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这一章是对道德经一书内容的概括和索引,通俗讲可以称之为目录,老子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了其方法论,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透过老子给出的方法论,我们了解到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接下来的几十章的内容中我们都会见到第二章的影子,所以,第二章定下了我们学习整部道德经的基调和方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通行本的文本表述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帛书版本以及郭店楚简除了多了虚词也之外,基本上与通行本一致,只有高下相倾的倾,和功成不居的不,帛书里表述为盈和弗,应该是为了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昭帝刘弗陵的名讳做的改动,意思一样,以后我们不再重复,还有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在帛书里表述为万物作而弗始也,辞为终止,始为开头,其实都是横加干涉的意思,大意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就按照通行本的文本来讨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其实这第二章基本上不用翻译,当我们被第一章道 可道 非常道搞得几乎懵圈之余,读到了第二章朗朗上口的语句,而且意思很直白,只要有初中文学水平的人基本上都能看明白字面上说的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呢,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充实,音与声相互呼应,前和后相互接随——这是永恒的规律。因此圣人用无为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成就万物而不自恃,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更不会泯灭和埋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字面意思很简单,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弄清楚老子究竟想说什么,他这样说的原因和目的又是什么?如果读完整 部道德经你就会发现,老子把他后边儿要展开论述的一些内容,在这个地方都提前给大家罗列出来了,就像我们看书的内容简介一样,短短几句话,他能从方法论讲到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指导读者该按什么样的基调来读这部书。</p><p class="ql-block">我们先看方法论,老子首先告诉我们,无论是观察事物,还是评价事物,无论是自己做事,还是领导别人,都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从事物 的正反两面去客观地看待,既不能以不变的标准去衡量,也不能以绝对的眼光去评判,因为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都是阴阳互动所产生的,并且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衡量和判断事物的标准也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一章里,为了说明他的辩证法,也为了表明他的价值观,老子罗列出了一系列相对的概念,包括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并且在以后的章节里,老子会一一展开论述这些概念;比如第三章就讲到了美,人美,称之为贤,物美,称之为难得之货,原文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p><p class="ql-block">可见老子的美丑观是不要有美丑之分,的确,任何事情只要有了这个概念,那么对立面随即也就出现了,就说美吧,世人都说西施美丽,那么与之相对的丑陋自然也就给了那些个东施了。而大家都喜欢公认美丽的西施,却东施效颦的东施,难道这对东施是公平的吗?物品也是一样,在自然界和田玉和花岗岩没有区别,但是在人眼里玉和石就有了贵贱和美丑之分,而追究它们的本源,组成的元素又有多大的差别呢?所以老子认为,圣人应该是没有分别心的,更不能主动引领什么标准或树立什么榜样,这样只会让人心惑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而在第五章,老子就讲到了善恶,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也无所谓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仁爱,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可见老子的善恶观也是无分别心,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是啊,如果全社会都鼓励善良的时候,那么邪恶也就与之相对形成了。我们从小就从大人的眼里和行为来判断是非善恶,甚至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都要找出来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但实际上长大才发现好人也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面,好人有可能会办坏事,坏人有时候也会办好事儿,那么好坏善恶,有的时候可能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不是绝对的。况且老子这里说的不善还不是指的恶,老子说的恶是用妖这个字,第五十八章里有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说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如果全社会都鼓励行善,表彰行善,那没有行善的人就是不善,行善的人就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有些企业会拿慈善做秀的原因了。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做慈善,更不是说不要做善良的人,而是说不要做不善的人,也不要刻意表彰善良的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社会越是表彰什么,证明越是缺什么。佛学里面也说不留名的行善是积阴德,什么叫阴德呢?大家不知道的善良行为就是阴德,知道了,就不叫阴德了,那是阳德。</p><p class="ql-block">老子在后面还有很多章节论述到这些价值观问题,比如第十一章讲到有和无,第六十三章讲到难和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后面都有相应章节讲到,我们这里不再多讲。</p><p class="ql-block">当然,因为第二章只是索引,老子并没有列出他要讲的全部内容,在后面的章节里老子还会讲到虚实,强弱,得失,荣辱,静躁,曲直,大小,多少,轻重,雌雄,黑白,胜败,益损,智愚,成缺,盈冲,巧拙,辩讷,始终,厚薄、贵贱、清浊、唯诃等等相对立的概念,而且,老子认为这些都是永恒的规律,是对立统一的,是相反相成的,因为在以后的章节我们都会讲到,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不详细阐述这些概念了。</p> <p class="ql-block">雅风讲经:</p><p class="ql-block"> 上一期我们讲了老子的价值观以及他在道德经中给我们罗列的美丑、善恶等一系列相对立的概念,并且在接下来的将近八十章的内容会对这些概念陆续展开论述,那老子讲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开始讲过,道德经是老子写给贵族统治者看的书,他的目的就是要把统治者(也就是国君)和管理者(士大夫阶层)培养成有道的圣人。而要成为有道的人,就一定要明白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所以老子整部道德经中就是利用这些相反相成的概念来说明道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那就需要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和处理问题,才能成为有道的圣人。而圣人的价值在于天下大治,那么圣人要想让天下出现大治的局面,应该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老子给出了道法自然的做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他讲有道的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际上无为和有为,言教和身教也是对立统一的概念,真正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是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行事的,是以身作则的,而不是靠言语教化;有道的人不会对万物的兴起和发展横加干涉,让万物顺其自然发生发展,即使是自己生养的也不会有占有和主宰的心态,即使是自己有能力也不恃才放旷,更不会恃强凌弱,即使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居功自傲,更不会恃功矜宠,一切顺其自然,而最后达到的结果就自然天下大治,而且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更不会泯灭和埋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强调一遍,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地为。</p><p class="ql-block">所谓顺其自然,决不是如某些人从自己的狭隘角度认识的那样,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真正的积极态度,是对人类自己精神的升华。比如说,人类的欲难填,所以有那无穷的欲望,争斗拼杀,不仅坑害了他人,最后也损伤了自己,对谁都没有好处。这种行为就是不明智的。</p><p class="ql-block">圣人超越否定了人类的自私的欲望和贪婪,然后去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发展。这不仅不是消极,真正是一种大积极。因为否定自己的欲望是最最难做的事情,圣人能够做这一点,有什么消极可言呢?所谓的圣人,就是知识分子或者统治者,他们能够像大道那样,无为而治,不言而教,顺应百姓的自然,那么天下岂不就太平无限了!统治者们以无的心态作为的时候,的确百姓就会安宁太平了,万物也就自然地生存了。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这样的无为就是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圣人们没有过多地做什么,所以也不会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劳,就如太阳一样。他给人间带来了光明,给万物送来了能量,但却从来没有自豪地夸耀过自己。同样,圣人以无为而得天下太平昌盛,却不会自夸自己的功德。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不以功劳自居,没有这分别心的概念,所以后世会更加怀念他的德行,而他的功德也就永远不会泯灭和埋没了。</p><p class="ql-block">老子的人生观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大争之势下显得很另类,但这正是老子的智慧之处,不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起到平衡社会矛盾的作用,对我们当下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可能很多 朋友都知道,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7年,为什么很少有企业能做大做强呢?可能你会说,中小企业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没有合适的渠道,被大企业碾压,没有政府支持等等很多理由,那请问,早期的阿里,腾讯,百度哪一个没有这些困难呢?包括京东,拼多多,头条,哪一家不是面临一个又一个挑战?可能你会说,这些公司有风险投资,那这些公司怎么获得投资的呢?风投公司为什么给他们投资呢?可能你会说,他们有核心竞争力,有好的创始人团队;哦,这次倒是说到点儿上了,核心竞争力,这才是这些公司由小做大,从弱变强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公司,比如拉手网,乐视,小黄车,暴风等好多企业也有好的创始人,也追上了风口,也获得了投资,但由于团队出了问题,最终也是草草收场,甚至很多创始人和高管或债台高筑,或亡命他乡,或名誉扫地,或身陷囹圄。归根结底,还是团队、或者说是人出了问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说一个我身边的故事,2014年我的一个同学和他的两个合作伙伴合伙开了一家计算机编程培训公司,一个负责投入资金,一个人负责开拓市场,一个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可以说在那个时候,编程培训市场非常好,竞争也很小,短短两年多,就营收一个多亿,这对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来说可以说是成绩斐然了,可是,钱多了,人心也就变了,这时候三个人不是想着把公司做大,也不是想着把培训质量做好,更没有像新东方一样广泛吸纳人才和资金走上市这路,反而是在利益面前生出很多矛盾,负责财务管理的大股东想着自己投资多要多分钱,负责教学管理的二股东想着劳苦功高想扩大权利,负责开拓市场的股东嫌太忙太累分钱少满腹怨言,结果股东矛盾造成公司分裂,分开单干后已是三家公司,结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017年个个经营惨淡,2018年就全部倒闭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而反观马云的创业历程,早期为维持海博翻译社,自己去义乌批发鲜花礼品来卖,甚至去推销药品和医疗器械,赚来的钱给翻译社交房租,坚持了三年才实现盈利,后来做阿里,更是把公司开到了自己家,吃住全都在自己家里,以至于蔡崇信第一次去考察时还以为是一个黑网吧呢。并且虽然马云口才非常好,却一直都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团队的人,用自己的信心带动团队的人,互联网寒冬时在团队士气低落甚至沮丧的时候,他仍然是满脸自信的笑容,带领团队走出低谷。</p><p class="ql-block">马云不懂技术,却成就了最好的技术团队,马云不懂管理,却培养出全国最佳的CEO,但即使马云付出了那么多,却从来不居功自傲,他说不是他有多棒,是阿里的团队非常棒,他把功劳都给了团队成员,给了合作伙伴,成就了团队,最后也就成就了他自己,到现在,马云虽然不再担任阿里巴巴的董事长和CEO,但他的功绩却永远不会泯灭。大家都知道马云太极拳打的不错,我相信道德经里的智慧他一定也是领悟得非常到位的。</p> <p class="ql-block">  在《道德经》的玄同大定中游泳,确实美妙无穷,感受到无限的喜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大宗师实证的宇宙真相,也是修道的无上妙果。玄之又玄是因地,众妙之门是果地。因地是玄,果地是妙,由因得果,由玄得妙。既玄且妙,即谓玄妙,玄妙就是大解脱。</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能证得大解脱的无上妙果,修道事业就不可能成就。《道德经》是让修行者个人有最上乘、最完美的成就,让有情世界有最上乘、最完美的成就。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C),老子的济世情怀在此。</p><p class="ql-block"> 理解老子的情怀,理解老子的妙法、妙果是学习《道德经》的根本义,否则学习《道德经》就坠入迷雾之中,无法找到方向。老子深入禅定,这个定是玄同大定,只有入大定,与大成就者不期而遇,目击道存,忘言忘义,妙契生死。</p><p class="ql-block"> 第2章是实修法,有破有立。破俗谛,立真谛。破有待之美善邪见,立无待之玄德正见。有待之法是徼法(俗谛);无待之法是妙法(真谛)。要证无上妙果,必须先破俗谛的执着,“美、善”为俗谛的执着。破世人的执着,方能证得道之玄德,世间方能弃争得和,从野蛮走向文明。这是老子以真救俗的伟大教法。</p><p class="ql-block">第2章经文</p><p class="ql-block">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p><p class="ql-block">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p><p class="ql-block">第二段: 有无相生,</p><p class="ql-block">难易相成,</p><p class="ql-block">长短相较,</p><p class="ql-block">高下相倾,</p><p class="ql-block">音声相和,</p><p class="ql-block">前后相随;</p><p class="ql-block">恒也。</p><p class="ql-block">第三段: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p><p class="ql-block">第四段: 万物作焉而不辞【为始】,生而不有,</p><p class="ql-block">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p><p class="ql-block">第五段: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第1章分为五段。第一段经文:</p><p class="ql-block">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建立在道思维的磐石之上,抽象思维和概念分离是道思维的基础。物、象、无象是抽象思维的三大步,从物的思维进入象的思维,从象的思维进入无象的思维,三次抽象,三次概念分离,道的伟大学说就建立起来,弟子“徼”的大脑就训练成为“妙”的大脑。</p><p class="ql-block">学习《道德经》就是开启大智慧,从“徼”的大脑转成“妙”的大脑,这是多么令人神往!老子具有超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道德经》是按照严格意义的逻辑来展开的。此章五段之间层层推进,第一段老子抛出了话题,似乎要想得出一个不同寻常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破世人的感官(五官)的执着,“世人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是破世人的意识(意根)。二句经文把世人的五官六根全破了。美是肉眼所见,老子首先要世人眼见为实的恶见。善是意识所判断,老子要接着破世人善恶二分的恶见。合起来就是破内外二种恶见。世人不能否定美和善,美是感觉器官告诉我们的,善是心意识告诉我们的。把美当做美来看待是理由当然的,怎么是丑呢?</p><p class="ql-block"> 美的标准天下人几乎都有默契,西施是美的,嫠妇是丑的。善有共同的社会标准,施恩与人,给他人带来幸福就是善,怎么是“不善呢”?最根本的就是要破五官和意识(凡心)二大根本恶见,以无分别心玄照万物的无分别性,“见物不立物”(大珠慧海禅师语),美丑、善恶之分别自灭,俗谛亦不存。</p><p class="ql-block"> 破俗谛美丑、善恶的分别才能发现一个至美至善、万物玄同的新天地,这是要证的果。破而不证果,则不如不破。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法眼,无处不美;只要以妙法救人,恶人皆可逆转为善人,善人可顿超为圣人。此是本章立意。</p><p class="ql-block"> 世人认为美丑善恶的判断是可靠的,其实是不堪一击的。庄子说:“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人之小人,天之君子”。世人所赞美的君子,在天的眼中正是小人;世人瞧不起的小人正是天眼中的君子。庄子举了几位兀者(受断腿刑者)的例子。人眼中的残疾人,天的眼中正是完美无缺的全德之人。世人判断美丑善恶的标准是有偏见的。世人只看表面现象,由眼睛和意识做主。.</p><p class="ql-block"> 世人美丑善恶的标准是变化无常的,圣人美丑善恶的标准是永恒真常的。世人标准是有待的,世人有从众心理,没有独立的判断标准,如菜市场的菜价,人贵你贵,人贱你贱。人在船里,水位降人也降,水位升人也升。世人与世沉浮,没有真正的美善标准。世人受欲望控制,美丑善恶背后都隐藏着人的欲望,美丑善恶实际上都是欲望。</p><p class="ql-block"> 世人以憎爱心取舍,悦己则为美,利己者为善,满足于小美小善,缺乏至美至善。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49C)世人恰恰相反,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恶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不信之。赞美善人,抛弃恶人。这是小善,不是至善。老子要世人从小美小善中超脱出来,达到至善至美。</p><p class="ql-block"> 老子这里“美善”并举,用意不同,美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需要把每一个恶人转化为善人。日本美学中有侘寂美学理念,最平凡最简陋处都隐藏惊人之美,所以引申出极简主义美学。恶人本质上也是善人,完全可以转化。善人可以提升为圣人。恶人、善人、圣人无二无别,这是妙观察。</p><p class="ql-block"> 第一段省略了二句,“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恶之为恶,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不善之为不善,斯不善已。”解读时必须补进来。老子对世人的美丑善恶的本质提出了质疑,但更重要的是要世人从俗谛的美丑善恶的相对中解脱出来,不生爱憎,以平等心看待一切。补充“恶之为恶,不善之为不善”二句文意更加直显,与第二段的相对性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第二段经文:</p><p class="ql-block">故有无相生,</p><p class="ql-block">难易相成,</p><p class="ql-block">长短相形,</p><p class="ql-block">高下相倾,</p><p class="ql-block">音声相和,</p><p class="ql-block">前后相随。</p><p class="ql-block">恒也。</p><p class="ql-block"> 这段是来解释前段的。相对哲学和反向哲学是老子《道德经》的基本哲学,这是老子与众不同之处。第58章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这是最典型的反向哲学。老子一连举了六相对来发挥首段提出的问题。美与丑相对而存在,善与恶相对而存在。见物不立物,见美不立美,见善不立善,不生爱憎,心才能清静,清静才有妙用。</p><p class="ql-block"> 桌子上有半个西瓜,老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弟子说:“半个西瓜。”老子说:“错!这是一个西瓜。”弟子很疑惑:“老师,这明明是半个西瓜,怎么能说是一个西瓜呢?”老子说:“你看到了半个(有),必定还有另外半个(无)。”世人只相信感觉器官,但会受感觉器官欺骗,世人相信显现的存在,不相信隐蔽的存在。这就是感觉器官的欺骗性。</p><p class="ql-block"> 看见的是现象,隐蔽的是本质。世人也知道本质比现象重要,但往往会被现象所迷惑。感觉器官只能看到半个西瓜,另外半个是内心的直觉告诉你的。对宇宙真相,我们看到的只是半个西瓜。</p><p class="ql-block"> “事物总是有相反的一面”,当说这句话的时候,世人已变得聪明起来,反向思维纠正了世人的“原始误导”。这是老子反向哲学的成功。只看到正的是凡夫,既看到正也看到反的是智者。老子从玄同大定中证得反向哲学,一正一反、一阴一阳才可以玄同,只有正、只有阳就没有玄同。</p><p class="ql-block"> 没有玄同就不会生生不息。老子修道就是要认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生”是整部《道德经》的根本义,也是《易经》的根本义,关键是生什么?应该生出妙心,不应该生出徼心(凡心);生出真谛,不应该生出俗谛;生出无分别,不应该生出分别。</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阐述相对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口气举出六相对,都是证明相对哲学的。相对性的一方与另一方是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正是老子的理论依据。后世道家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认识万物的相对性极为重要。但不要坠入陷阱,以为老子只是要世人认识相对性,没有更深的教法。</p> <p class="ql-block">  相对性在现实地是存在的,在究竟地是不存在的。相对性毕竟是俗谛,认识相对性是修行的中间休息站,是化城,最终要超越相对性,一物不立,达到“相与于无相与”的玄同妙境。很多注释以为老子是高举相对性的大旗,“无相与”(无对待)才是真正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有无概念在第一章间接出现过,就是认知系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而不是本来就有的。现在再次提出有无概念,但只是举例而已,不是主要阐述有无这对哲学概念。这里的有无是俗谛的有无,不是真谛的有无,与“有生于无”不同,所以黄檗禅师说“不著有无”。立有则无生,立无则有生,不立有无,则有无具不生,如此则爱憎亦不生。“难易相成”,立难则易生,立易则难生。</p><p class="ql-block"> “长短相较”,立长则短生,立短则长生。“高下相倾”,立高则下生,立下则高生。“音声相和”,立音则声生,立声则音生。“前后相随”,立前则后生,立后则前生。立A则B生,立B则A生,AB具不立,则爱憎亦不生。不著有无,不著难易,不著长短,不著高下,不著音声,不著前后。回到第一段,就是不著美丑,不著善恶,分别自无,爱憎何有?爱憎无有,妙心自现。</p><p class="ql-block"> 不著有无、难以、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相对性,就进入万物玄同的妙境。万物毕异,达到万物毕同,消除彼此界限,这是玄同逻辑,这才妙了,生命诞生了。生命体就是玄同逻辑最好的见证。人的生命体是玄同妙境的最好证明,五脏就是玄同关系,互相不会排斥对方,更不会制对方于死地。细胞也是玄同关系。生命体的本质就是玄同逻辑,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单面逻辑。</p><p class="ql-block"> 人类社会的争斗就是单面逻辑的恶果,因此只有恢复玄同逻辑,世人才能从悬崖边回头,获得重生。《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新民就是世人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最后成为一个至善之人。</p><p class="ql-block"> 儒家要世人修明德,老子要世人修玄德。明德就是施恩于人,与人为善,玄德更使世人认识自己的本心,认识玄同逻辑,从内心把你我的分别消除掉,用玄同逻辑取代单面逻辑。老子认为只懂得施恩的人是不够的,施恩的能力是有限的,恩将仇报也是会发生的。彼此的边界没有消失,施恩就是施舍。世人只有获得玄同逻辑的指引,才能达到生命的最高价值。</p><p class="ql-block"> 生命体是多回路的,不是单回路的。随着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世人对生命体的认知在深入,生命体的复杂性正在展现出其神秘的面纱。老子时代还没有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对生命体的理解还停留在阴阳理论的原则性认知阶段,没有进入微观世界。但生命体的多回路是道家医学的基本认知,中华医学正是建立在道家玄同逻辑的基础上,虽然没有得到解剖学和分子医学、诊断设备的支持,但其原理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从更深的角度看,今天的微观认知也偏离了生命体的玄同性认知,今后的医学必须是微观认知和玄同性认知共同发展。单向思维逻辑正是老子所警惕的,世人因此陷入危机之中。老子的道家和医学理论关注人的生命体,既是玄同逻辑的应用,也是玄同逻辑的最好证明。生命体的本质就是玄同逻辑的实现和伟大创造力的见证。美之为美,恶之为恶,善之为善,不善之为不善的单向思维逻辑的致命缺陷就是背离了玄同逻辑。所以老子下了斯恶已斯不善已的严厉断语。</p><p class="ql-block"> 世人对生命的最高形式有一种渴望,对低级的生命形式不会满足。单面逻辑和单面思维代表了生命的低级形式,玄同逻辑才能找到生命的更高形式。多回路思维是玄同逻辑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生命体中无处不在。这是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证悟的无上妙理。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有见道的渴望。见道的渴望就是追求高级的生命形式,而不是满足于低级的生命形式。</p><p class="ql-block"> 道是绝对的,无为是绝对的。相对就是有为,罔两问景揭示了相待的可悲。庄子齐物论探索生命的真宰,这个真宰是绝待的。百九六(百骸、九窍、六藏)中没有真宰,但真宰确实存在。前二段揭示了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相待,目的是开示后面的绝待(无待)。人应该从相待中走出来,进入绝待的道境界。相待是徼,绝待是妙。</p><p class="ql-block">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已经死亡了几千次,真宰如如不动。细胞是相待的,真宰是绝待的。妙和徼,绝待和相待,这是理解道思维的关键。美丑、善恶、有无、高下是假象,只有道生万物、万物归道才是真相(借用唯识学术语)。有待不是究竟地,必须顿超,直达无待的究竟地。</p><p class="ql-block"> 第三段经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p><p class="ql-block"> 这是对首段和第二段的进一步开演。圣人入玄同大定,洞察万物的机理,但如如不动。老子第一次提出“无为”这一影响深远的伟大学说,早期佛教翻译家对老子的无为境界深深叹服,用无为翻译涅槃。世人总是想伸出自己的手去干预自然法则,这是非常可悲的。自然和人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判别,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应该妄作。有待是非常(无常),无待是常,老子第16章进一步解说:“不知常,妄作凶。”</p><p class="ql-block"> 自然之理就是常理,世人总是偏离常理而肆意妄为,这是凶象。御寒方法有多种,“躁胜寒,静胜热”(45C),躁动御寒是有为,十分愚蠢,很快会精疲力尽;北极熊无为的长出绒毛御寒才是妙法,可以长久。无为是因为对自然常理的认识,世人没有操心,天地万物就已经完美的呈现了。只有证悟者才能理解天地万物完美呈现的秘密,世人对此茫然无知。老子高举无为的大旗,因为万物玄同,无为自成,无需妄作妄为。</p><p class="ql-block"> 老子提出“不言之教”,孔子也深以为然。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语言所说的是粗的东西,心所想的是精微的东西,超越精微的东西,心也无法想了,只有深入禅定才能契悟道的最深处。语言的功能是有限的,这是世人最误解之处。</p><p class="ql-block"> 世人用语言思维、交流,以为宇宙的妙理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只有老子第一个知道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和误导性。庄子继续发挥老子的深刻妙理,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忘言、无言是人的最深刻的大脑结构。老子的不言之教是对感觉器官-浅思维的大脑结构的反思,这种结构正是线性思维的来源,障碍世人认识玄态的道,开显不言之教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学习虽然必须从语言书本开始,但最终必须理解无言之道。仰望星空看什么?是看书本看不到的无言的秘密。春天百花盛开,你站在旁边观赏就可以了,不要试图让花朵按你的心思开放。花朵也需要好心情,你的心思一动,花朵的心情就不好了,花朵就失去了自然。</p><p class="ql-block"> 庄子形容这叫“使物自喜”《庄子·应帝王》,让花朵自由开放,这样开出的花朵就特别美丽,按人的心思是开不出美丽的花朵的。现在没有研究花朵心理学的,但人们希望自己的心像花朵一样怒放。</p><p class="ql-block">第四段:</p><p class="ql-block">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p><p class="ql-block">这是接三段的文意,圣人在观看花朵的自然绽放。圣人知道这一切都是道的杰作。《道德经》的命名引起争议和猜测,以为是取道经第1章的首字和德经第1章的首字,更正确的说,《道德经》就是宣说道和德的妙理。道和德的妙理是什么?道妙德善,妙则能生,善则能畜。</p><p class="ql-block"> “道生之,德蓄之”(52),道生万物,万物归道。道如父亲,德如母亲。道以生为大,德以和为贵。万物即使产生了,没有和也会毁灭。圣人观察万物并作都是道的功劳。不辞就是不辞劳苦,甘愿为之。道生万物是无为为之,但并不以恩主自持,更不会像世人一样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这就是玄德。</p><p class="ql-block"> 功盖天下却没有恩主,因为道隐无名。道和德扮演了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不辞”在帛书中是“不为始”,有学者依帛书文字。这里要清楚“万物作焉而不辞”的主语是圣人还是道。从第34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一句看,这句的主语是道而不是圣人。</p><p class="ql-block"> 这样就应该是不辞而不是不为始。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就宣说道为万物之始,说道不为始就错了。这样四句构成二层意思,一是道生万物而不辞,二是不占有不居功。帛书文本的逻辑性不很强,是一个宫廷王子的读本,与王弼文本的逻辑性无法相比,这是传承师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1993年出土的楚简《老子》更是文意混乱,是低等儒生的抄本,对老子的甚深妙理茫然无知,摘抄几句似是而非的老子语录,可以满足儒生对老子思想的窥癖罢了。要研究老子的微妙义理,非王弼河上公本(傅奕范应元本参校)莫属。现在竟然有学者要以楚简2千字儒生摘抄本作为正本,则是对中国传世文化和老子思想的人为贬低,对文化的危害极大。</p><p class="ql-block"> 从考古角度看,认可古代版本或摘抄本都是具有极大价值的,但不是说一定具有比传世经文更有义理价值。《道德经》宏大完整的义理体系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应该无比珍惜。用考古来丰富传统文化,而不是来贬低传统文化。地下发掘老子文本是一大幸事,能够证明《老子》古代的影响力,但也只能作补充,而不是替代。深刻义理和历代共同的认知才是最有价值的。这是关于文本的后话。</p><p class="ql-block">第五段经文:</p><p class="ql-block">夫唯不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这句是第二章的总结。佛教中讲布施,布施一词出于庄子“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布施是施恩于有情众生,这样就积累了功德,但不能居功,要把功德再次布施出去,也叫回向众生。老子这里所说的意思非常相似。这是无相功德,这样的功德永不灭失了,所以叫“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玄德是既美且善,居功则无功,不居功则功德无量。玄德之美,玄德之善,无以复加,世人应该悉心体会。世俗之美、世俗之善岂足论哉!有了玄德之美、玄德之善,世间哪有丑和恶呢?圣人从相对性出发,又最终超越了相对性,此谓玄之又玄,此谓大玄同。这就是圣人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的悲悯情怀。</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2章第!一段以感觉器官的美和心意识的善为例,破除凡夫的无始以来单面思维,见美是美,见善是善之恶见,再破五官和意识分别二大恶见。见物不立物,不生爱憎。第二段以有无相生等六对来揭示相对性的普遍存在,从而来破除单面逻辑的无效,最终破除凡夫根深蒂固的单面思维,使凡夫从单面思维和但逻辑中解脱出来。但又揭示现实地有相对性,究竟地没有相对性的真相,相对性是非常,万物毕异毕同是常,相与于无相与。</p><p class="ql-block"> 世人应超越小美小善的非常,达到圣人的至美至善的常。第三段开演圣人无为的妙理补救有为之失,宣说圣人不言之教补救言说之弊,以清净之心观照道生德畜之至美至善,玄览大千之花朵自然绽放。第四段宣说道之玄德,生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超绝凡心,步入圣境。第五段把功德再行布施,回向本原,此无相功德最为第一。始知有相功德不足论哉,世俗之美世俗之善岂入圣怀。</p><p class="ql-block">散文诗译文:</p><p class="ql-block">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却不知道这已经丑了。</p><p class="ql-block">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却不知道这已经不善了,</p><p class="ql-block">【世人的美和善都含有个人的好恶,】</p><p class="ql-block">【世人不知道世间的美和善都是稍纵即逝的,】</p><p class="ql-block">【美女会因衰老而无人欣赏,】</p><p class="ql-block">【善人不努力会堕落为恶人,】</p><p class="ql-block">【而恶人因为学习道的教法而转化为善人,】</p><p class="ql-block">【世人的美和善都是有为的,因而是不一定的,】</p><p class="ql-block">【这些深奥的道理世人应该学习。】</p><p class="ql-block">回头看看世间事,</p><p class="ql-block">有无相对而存在,</p><p class="ql-block">难易对比而存在,</p><p class="ql-block">长短比较而存在,</p><p class="ql-block">高下对比而存在,</p><p class="ql-block">音声相和而存在,</p><p class="ql-block">前后互相紧跟随,</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有为的分别心所造作,</p><p class="ql-block">世人应该超脱分别心,</p><p class="ql-block">有无难易长短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高下音声前后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这时万物的无分别性终于开显,</p><p class="ql-block">宇宙真相原来就是美妙无穷,</p><p class="ql-block">所以远古圣人传下无为准则和无言教法,</p><p class="ql-block">这正是稀有的玄德教法。</p><p class="ql-block">使万物欣欣向荣,不辞辛劳;</p><p class="ql-block">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p><p class="ql-block">成就一切而不自我夸耀;</p><p class="ql-block">创造天地万物而毫无居功之心;</p><p class="ql-block">只有不居功的施恩者,</p><p class="ql-block">回向自己的功德</p><p class="ql-block">功德无量不失不灭!</p><p class="ql-block">【道的无为教法是真常不灭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