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寒这天,好友王颖邀约五位老友一同参观了北京伍连德故居和老舍故居。</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故居</p><p class="ql-block">位于东城区建国门街道东堂子胡同4号、6号的伍连德故居(旧时门牌号码为55号),曾是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的民国时期居所。</p><p class="ql-block">1912年,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之一伍连德博士购买了东堂子胡同55号;1960年,伍连德辞世后,根据其遗愿将东堂子胡同55号捐献给中华医学会。</p> <p class="ql-block">东堂子胡同伍连德故居简介</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肖像</p><p class="ql-block">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星联,出生于英属海外殖民地槟榔屿(今马来西亚),祖籍广东台山。伍连德博士是我国著名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卫生防疫专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卫生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的先驱,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中第一位为世界所推崇者,也是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第一位华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大事记</p><p class="ql-block">伍连德于1903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3年—1904年在吉隆坡医学研究院从事医学研究;1907年从马来西亚来到中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1912年11月任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总医官;1926年9月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校长;1930年任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193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同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1937年举家返回马来西亚槟榔屿,并自营诊所;1960年1月21日在马来西亚槟榔屿逝世,享年81岁。从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间,伍连德博士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尤其是在1910年东北大鼠疫中,他临危受命,领导了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国际防疫行动,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浩劫,使人类避免了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的涂炭。他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和第一、二任会长,他创刊《中华医学杂志》,主持创办了包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内的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伍连德博士也是将中国医史推向世界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旱獭(土拨鼠)</p> <p class="ql-block">1910年11月,一场大瘟疫席卷了整个东北。伍连德赶赴哈尔滨后,证实导致鼠疫大流行的原因是土拨鼠,并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人传人的“肺鼠疫”。</p> <p class="ql-block">北京伍连德公益基金会</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博士家人朋友庭院照</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题字</p> <p class="ql-block">万国鼠疫大会期间访问哈尔滨时的十二道佳肴</p> <p class="ql-block">医学家、中国近代抗疫检疫事业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协和医学院主要筹办者</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故居室内展陈</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和妻子黄淑琼</p> <p class="ql-block">1910-1911年东北鼠疫,伍连德在显微镜室观察鼠疫杆菌。</p> <p class="ql-block">1911年7月,伍连德博士与俄国柴布洛尼博士率领中俄联合考察团到中国满洲里和俄国博尔贾考察。</p> <p class="ql-block">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主任兼首席医官与医护人员(1913年)</p> <p class="ql-block">1921年东北再次爆发鼠疫,伍连德与抗击鼠疫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万国鼠疫研究会是由清政府主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1911年4月3日至4月28日在奉天(今沈阳)召开,有中、美、奥、法、德、英、意、日、墨、荷、俄11国34位专家学者参加,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鼠疫斗士”伍连德任会议主席。该会议是在清政府应对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鼠疫过程中,认识到亟须向国外学习先进的防控经验的前提下召开的。</p> <p class="ql-block">伍连德博士与前洛克菲勒基金会成员在协和医学院开幕典礼上(1921年)</p> <p class="ql-block">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先贤</p> <p class="ql-block">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p> <p class="ql-block">定县乡村卫生试验区</p> <p class="ql-block">站在今日地球村的立场来看,伍连德将他在英国学得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成功地用于实践,在人类抗击疫病的漫长历史中写下光辉的一页。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看,伍连德都不应该被世人遗忘。</p> <p class="ql-block">周日寒冬,艳阳蓝天,街上有很多身着满清服饰的年轻人招摇过市,她们引领了一股复古风。</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东堂子胡同,走过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和重要历史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 ,东堂子胡同75号。</p> <p class="ql-block">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伍连德故居,时间还早,我们前往老舍故居,走了一段路,又乘了一站车,用手机导航寻寻觅觅到了丰富胡同。</p>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p> <p class="ql-block">老舍(舒庆春)生平</p><p class="ql-block">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因创作《龙须沟》,他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p> <p class="ql-block">老舍纪念馆布局</p> <p class="ql-block">丹柿小院</p> <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塑像</p> <p class="ql-block">老舍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文艺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从小说、散文到曲艺、话剧,均有涉猎,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散文《樱海集》《福星集》等。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半世纪的北京社会变迁。其作品文风幽默、语言通俗、音韵和谐,在文学、戏剧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作品还被大量翻译至海外,广泛传播,为中国文化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北京新街口小羊圈胡同是老舍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济南南新街54号(现58号),是老舍夫妇婚后的第一个住所,现为济南老舍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老舍全家福(1959年)</p> <p class="ql-block">漫画:《老舍练拳》(丁聪)</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勇士</p> <p class="ql-block">漫画:《老舍在花丛中》(叶浅予)</p> <p class="ql-block">《素描老舍》(李岚清)</p> <p class="ql-block">老舍画像</p> <p class="ql-block">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p> <p class="ql-block">祖国的儿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