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处桃花源,一席水云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刘园</p><p class="ql-block">东晋的岁月里,陶渊明执笔写下《桃花源记》,一段虚实交织的故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那片隐于山间的乐土,如同女娲补天时遗落的一颗瑰宝,静谧、祥和,温暖着无数后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山环水绕,桃花流水,那里没有纷争,没有饥馑,只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偶然踏入,又不得复返,只留下人间对理想生活的无限遐思。那是陶渊明的梦,是无数人的梦,是一个属于人类共通的愿景。每读此文,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淡淡的怅然——为何人间有此美好,世间却难寻此境?人们追逐的生活,是否也能如这桃花源般宁静且隽永?</p><p class="ql-block">几千年后的今天,在竹山的悠悠岁月中,我仿佛找到了这段梦的倒影。踱步桃花源,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株参天的桃花树。枝叶繁茂,粉白的花瓣层叠如霞,洒落在风中,仿佛一道柔软的云。树下,人群熙攘,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孩童奔跑欢笑,笑声像是春水荡漾开去,为这片桃源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悠悠堵河,水波粼粼,载着山水的故事缓缓流淌。这里青山如黛,绿水如镜,茂林修竹,山清水秀,真真是“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每至夜幕低垂,我最爱登上“桃花源壹号”的游船,顺着堵河而上。</p><p class="ql-block">灯影摇曳中,山峦与河水交织,天光水色仿佛被揉进了一幅画卷。一时间,烦忧与喧嚣俱忘,只余一片宁静的山水相融。那种感觉,像是灵魂被洗涤后的轻盈,宛若进入陶渊明的梦境,徜徉于水云之间。</p> <p class="ql-block">竹山的夜晚更是一种别样的诗意。不夜城里,灯光将整座小城点缀成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的灯饰悬挂在街巷间,字字如玉,流光溢彩。一边行走,一边读着诗句,似乎可以触碰到古人文字里的灵魂。那种感觉,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风从河堤吹过,带着丝丝凉意,拂过街道两旁,拂过游人的心间。一切显得静谧而温柔,仿佛这里本就超脱了尘世,只为安放一份返璞归真的宁静。</p><p class="ql-block">人们说,这里的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再现。我却觉得,它远不止于此。竹山的桃花源,不仅有自然的静美,还有人文的厚重。诗词文化被融入了这座小城的每一处细节,从桥边的诗句到山间的古韵,无不透露着对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在这里,我感受到一种文化与自然的交汇,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共鸣。桃花源,不只是一个地方,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可再美的桃花源,也终究难掩现实的锋芒。每每梦醒,我总会想起,那些在都市深夜中穿梭的外卖小哥,为了一个订单奔波不止;那些凌晨仍在街头清扫的环卫工人,将落叶扫成一片整齐的风景。他们用汗水与坚持,为城市注入了某种温暖。即便生活没有桃花源的诗意,也依旧透着一股生机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笑容里,有疲惫,也有希望。我总觉得,或许他们心中也藏着自己的桃花源,那是他们每一天努力奔跑的方向。他们相信,沿着脚下的路走,总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水云间。</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常想,或许桃花源从来不在远方,而是在我们心里。它是渴望,是坚持,是在平凡生活中创造出的不平凡的片刻。竹山的桃花源让我懂得了这一点——所谓理想,不过是用脚步丈量现实,用心灵追寻安宁。</p> <p class="ql-block">我的桃花源,不在纸上,不在山水之间,而在每一次用心生活的瞬间里。那是内心的丰盈,是生活的诗意。它既可以是一片安静的竹林,也可以是人群中某张微笑的面孔,或是黄昏街角的一缕炊烟。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的路便会开满桃花。</p><p class="ql-block">从那一刻起,我明白,真正的桃花源,不是世外,而是心中盛开的梦;不是远方,而是眼前一席水云间。</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园,男,湖北省十堰市,大学本科学历,在职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工程师,建造师,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书画学术委员会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