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好教,不像他们小时候,惟父母之命是从。这些孩子不好带!父母们抱怨自己时运不济,成为“孝顺”的最后一代人,上孝敬父母,下孝顺子女。</h1><h1><br></h1><h1> 很多父母在事业取得成功以后,会想尽办法用自己觉得对父母好的方式尽“孝”,但是在“顺”的这个层面,自己往往觉得自己很厉害,懂得比自己的父母多,比自己的父母“大”。由于时代红利,个人的成功大多归因于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而忽视了命运的偶然性和祖宗的庇佑。这个时候人很容易膨胀,觉察不到成功里面的运气成分,不注重修行个人的德行,没有反思和感恩其中他人的帮助。被宠坏的中年人觉得自己社会地位很高,在家族里面应被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家族聚会也要围绕自己的行程来安排,长辈也要适应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行为处事。往往这时候人会犯大头症,不好的运气就会找上门来。</h1><h1><br></h1><h1>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并不再需要依赖父母和老师去获取信息,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的外部资讯和知识一定比长辈能够给予的更多,这个时候孩子要通过父母学什么呢?</h1><h1><br></h1><h1> 而孩子看到这样的父母的所作所为,久而久之也认为自己也应该比父母活的大,才能彰显自己的家族传统。这个时候孩子会很叛逆,很不受。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要教好孩子受教,从自己先学习“受”和“顺”开始。</h1><h1><br></h1><h1> 回想起来,我很惭愧自诩受西方文化熏染,不拘传统伦理的文化的束缚,还一度认为孝顺在中国儒家文化里面被过分强调和夸大了,甚至极致到了“父母无不是”的地步。父母怎么可能无不是呢?这也太夸张了吧!</h1><h1><br></h1><h1> 读了金惟纯老先生的书,我才对孝顺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金维纯的理解是,父母当然有“是”,有“不是”,但一个孝顺的子女必能承袭父母的“是”,弥补父母的“不是”。在好的方面,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自然习得;在不好的方面,父母扮演的逆行菩萨,他们用自己的苦难演示了给我们,人生应该有更好的模式。这样的子女当然成就和德行都能超越父母,并且反哺于父母,证明父母的“无不是”。哦,原来是这样!对父母的孝顺,指的不是具体形式上的百依百顺,而是从德行上的反求诸己和内心上的臣服。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比父母“小”,无论父母是什么状态,都要把自己的一切归功于父母,把父母放在上位。这件事做不到,你的孩子一定会活得比你更“大”,更“不受”,难怪你没法教。</h1><h1><br></h1><h1> 通过修“孝顺”,修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伦理这一核心课题的深刻洞察,对父母关系模式的正视,对受限于当时情境的不完美的父母的接纳,对心目中完美父母执念的放下,消解的是对父母深深地不理解、埋怨、抱怨甚至怨恨的负面情绪;修的是对半明不灭生命源头的尊重,感恩的是父母把自己养得这么“好”,这么“成功”。这样通过修“顺”,把与父母和与子女的伦理关系理顺并各归其位。</h1><h1><br></h1><h1>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段春风化雨的过程,从而“化性”。</h1><h1><br></h1><h1> 最近,50岁的依然知性、美丽动人的伊能静参加儿子在纽约大学毕业典礼,那个瞬间,她说她看见了16岁前不配被爱的那个小女孩,也见证了从谷底反弹,敢于活出真我的独立女性,作为母亲的孩子和孩子的母亲的她在那一时刻完成了时空的折叠。从未上过大学的她,在披上儿子的毕业袍那一刻,也完整了自己。</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不要送花,平台骗人🤝🤝</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