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云南省博物馆(中)——镇馆之宝们

周毛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美篇昵称:周毛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美篇号:4446123</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南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外观颜色为红铜色,寓意着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贯穿多层的狭长缝造型,则象征着云南的石林景观。与之同理,云南省博物馆藏品也独具特色:滇文化青铜器工艺精良,造型独特,有别于中原铜器造型;还有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现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精品。其中闻名中外的有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西汉时期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北宋郭熙的《溪山访友图》、大理国时期的金阿嵯耶观音立像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南最独特的文化是古滇国文化。但古滇国一直成谜。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很多自称“滇”的部落。考古资料证实,古滇国出现的时间最迟不晚于战国初期。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春秋时期,古滇国国家机器已经趋于健全和完备了。汉武帝时期归属西汉,前后存在了500年之久,创造了灿烂辉煌而又独特的青铜文化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存在了500年的滇国却又突然、神秘地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再也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它存在的遗踪。这个王国似乎只存在于司马迁的记述中。 司马迁曾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有这样一段文字:“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史记》中记录过汉武帝远征云南,滇王投降,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之印”。也有材料记载在遥远的苏门答腊岛貌似发现了古滇国移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1955年至1996年,石寨山古墓群经过五次发掘,清理战国至汉代的古墓86座,出土了金质的“滇王之印”。这枚金印出土,从而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对“滇”的记载。史书记录与考古出土得到相互印证。古滇国确实存在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1月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到的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滇国在云南创造出一个独特的青铜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根据考古学的分期,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石器时代、红铜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国的青铜文化始于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鼎盛期则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它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南省博物馆滇文化青铜器自春秋战国延续到两汉时期,青铜器铸造精良,纹饰图案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了古滇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牛虎铜案、铜执伞俑、桶形纺织场面贮贝器、叠鼓形贮贝器以及大量造型各异的扣饰等,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区域特征,充分展示了古滇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和高度发达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咖说余老师介绍云南是青铜的原产地。这里出产锻造青铜器的原料储备丰富,许多青铜器在这里锻造然后供给中原王朝使用(一种说法,只代表个人理解)。而且云博出现了令人瞠目的土豪锄头——竟然都是青铜锻造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家山墓地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一起看看云博的镇馆之宝们。</span></p> 云博的镇馆之宝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鸡形陶壶,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竟然是我看到的云博第一件镇馆之宝。这件陶器的外形好像一只昂首翘尾的雄鸡,器身还有点线纹理点缀。这个陶壶的工艺还真不敢恭维。余老师也自嘲的说,云南古代制陶技艺比较粗糙,可见中原先进的制陶技艺并未传入这里。不过,话锋一转她又说到,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需要如此发达。相较于内地还很落后的云南恰恰因此保持了自然淳朴的原生态,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块净土吧?是有风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到这里我竟然对云南博物馆有点儿小轻视了。觉得自己已经看过了洛阳博物馆的精美彩陶,看过了三星堆博物馆的神秘青铜器,还看过了山西博物院的吉金光华,这里还会有啥新花样吗?于是偷偷跟一个考古小专家抱怨,“这里没啥好看的”,他问我“啥是好看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很有特色,很值得看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啊!是嘛?果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的第二件镇馆之宝是大波那木椁铜棺。这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在云南大波那村出土的战国时期木椁铜棺,保存完整,是云南省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棺壁外表两侧布满回纹图案。棺盖外表铸有鹰、燕、虎、豹、猪、鹤等图案。棺盖是两块组合成人字形的盖板,盖在棺上呈屋脊状。棺底四端各有支角,将棺体撑离地面。青铜器造型、纹饰粗糙,表明冶铸技术还未臻于成熟,以至于并不能扣得严丝合缝,当年被发掘时棺椁中都是泥沙。其中屋宇、家畜模型以及农具的出现,表明其主人已经是定居的农业民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在馆里拍到的照片,我觉得它的工艺还谈不上精美。所以就这样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世界上最早的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因最早发现于云南楚雄万家坝而得名。战国万家坝型雷纹旋纹铜鼓,是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这种比较特殊的青铜器,长期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古滇国铜鼓元素无处不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考古资料证明,铜鼓源于作为炊具的铜釜,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鼓的功能也发生着变化,既是歌舞伴奏的乐器,也是祭祀和庆典活动的礼器,还被奴隶主用作召集部落的重器——所谓“击鼓山林,群蛮毕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抱怨鸡形陶壶简陋的时候我看到了一面极其精美好像也有点儿小神秘的铜鼓——广南羽人划船纹铜鼓。刷新我对鼓🥁的印象——鼓也可以如此有趣而精美吗?确实,这面1919年发现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的铜鼓纹饰细致精美、自然生动。传递出原始图腾和崇拜的力量,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还在鼓上游荡。鼓面饰太阳纹(太阳☀神崇拜?),分14芒,其外分5晕,饰多种几何图案:鼓胸饰船纹(渔猎行为?),共有4组,每船上表现人物4~5人,人物头上戴羽冠;鼓腰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鼓面鼓身磨制光滑细腻,令人感叹古人技艺精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眼看到不禁就会发出赞叹:哇,这鼓好靓(亮)啊!铜鼓上面的纹饰绝大部分也都清晰可见,而且铸造很精细,代表了“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除了光泽,它的整个器形规整、圆润,有一种雍容大度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鼓上最具特点、画面最为精彩的是铜鼓胸部的羽人划船纹。除了划船、掌舵的人,头戴羽冠的站立者应是祭司。四组画面各有不同,祭祀对象也各不相同。船两头高高翘起,一头装饰有羽毛,一头有眼有口,像是龙蛇头部,似现代龙舟雏形。中后部案头的立杆上飘扬的为风角。风角是中国古代人根据观察四面的风来占卜吉凶的方法。画面记录了一场盛大的节庆及祭祀、占卜活动。虽然纹饰简洁,但给人一种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的动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复原了划船场景,让人看到了印第安人的影子。不过资料显示这种鼓是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流行于我国南越地区(包括今我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区域和越南中北部地区)和东南亚诸国的典型器物,船纹是石寨山型铜鼓的主要纹饰之一。此类铜鼓的分布以云南地区为中心,在我国广西、广东,东南亚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有发现。是我国古代南越地区与东南亚诸国海上交往的有力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的青铜器可谓别具一格,独树一帜。青铜器上独立的不是金鸡是孔雀🦚,更符合云南的审美和动物品种。这只大鸟出自汉代匠人之手(前两天竟然在河北博物馆中山国青铜器展区看到了同款孔雀造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汉的三只俑铜灯,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该俑灯分四部分范畴后再拼合而成,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拼缝整齐,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更重要的是,三枝铜俑灯出土时之所以震惊了全国的考古界,因为它不仅雕刻工艺精美,其人物面部特征和整体造型也十分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支铜俑灯灯座主体是一个饰汉代服者,面部为尖脸、大眼阔鼻、高颧骨,表情恭谨严肃,神态古拙,其面部特征虽然在云南已出土的文物中独一无二,却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青铜大面具等颇有几分相似。俑灯虽是汉式题材,但跪俑形象却具有明显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特征,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查阅公开报道表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系列人面,都表现出高眉深目的特征,硕大的眼睛在面部非常突出,眼眶线条深凹,眼球中部脊线突出,鼻子也非常高挺,鼻头硕大。“两处遗址出土器物的人物面部形象类似,体现了西南地区早在商周之际就应该有非常广泛的文化技术交流,并相互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三星堆博物馆拍到的青铜跪坐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说这种丸子头没胡子,披披风的是古滇男子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汉持伞女铜俑。国家一级文物。女俑并膝跪坐,两小臂于身前平举做持伞状(伞已佚)。头梳银锭式发髻(低马尾),上身着无领对襟广袖长衫,可见圆领内衣花纹,下身着裙,跣足。衣袖及裙边饰回纹和复线三角纹带。耳佩成组耳环,手戴钏。此装束在滇国其他器物的人物形象中也常见的,是汉代滇人贵族妇女的日常装束。余老师说低马尾是古滇国女子的标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国的牛虎铜案是一件镇馆之宝,与马踏飞燕齐名,充满艺术张力和想象力。据说是古滇国青铜器第一名的存在。滇人用虎和牛等象征权威、财富、生命的形象,记录下这个神秘古国的故事。这件国宝文物发掘出土也被寄予了重大意义,以至于获得了“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踏飞燕,又名铜奔马,2024年9月拍摄于甘肃省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甘大家对肃武威出土的重要文物“马踏飞燕”非常熟悉,它以优美奇绝的造型,广为人知。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牛虎铜案与之齐名。这件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云博镇馆之宝。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牛虎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献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极具特色贮贝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span style="font-size:22px;">贮贝器,就是用来贮藏海贝icon的容器,也就是古滇国的“存钱罐”。贮贝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在其他地区从未被发现过,被称为滇青铜文化的代表。在云南出土了各种形制,展现各种场景的贮贝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而言之,考古发现古滇国极其富有,不缺钱。贝壳作为当时的通用货币发掘出土25万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并不是每一种贝壳都可以被当做货币,据说只有马尔代夫海滩来的贝壳才可做货币。从这里又可以推断出,云南自古海上航线就非常发达了。这里竟然是郑和的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是古滇国(西汉时期)工艺,国家一级文物。云博镇馆之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件贮贝器。为什么呢?一是,权威认可。2018年12月3日,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入选《国家宝藏》第二季👻。二是场景展示既不是祭祀更非杀人场面。就好像一个有钱人在炫耀自己的财富与地位、力量。还挺温和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该器为典型的束腰圆筒形贮贝器,器腰两侧各装饰一个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状,下有三个兽爪形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吸引人的是器盖,装饰了很多立体雕像。外层有四头犍牛,牛角高高翘起,逆时针排列,围绕着通体鎏金的马上骑士。骑士双手控缰,腰间佩剑,金光闪闪,虽不那么英姿挺拔,却格外醒目突出。从骑士华丽的服饰和佩剑,能看出墓主人手握非常大的权力,而象征财富的牛体格健硕且围绕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说明墓主人生前地位非一般人所能比,很有可能是一位古滇国皇族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体上贮贝器的盖子就像一部青铜的史书,雕刻记录了古滇国的风俗、祭祀、杀戮、战争等场面。是后来人了解神秘古滇国的一把钥匙🔑。又是一出无声、生动的舞台剧。这个盖子上的场景就把两千多年前,一场残酷的战争场面定格在了这一件贮贝器上(大咖说讲师在这里解读得非常生动。可以看一看,百度输入“贮贝器”即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据发型发饰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场古滇人与昆明人的战争。两个部族互相争斗了几百年,有胜有负。而这场战争记录的是古滇人的胜利:通体鎏金高头大马上的是古滇人的首领。而战败方的昆明人异常惨烈。尸体被砍下头颅,系在马上。而尸体却被践踏到马下。连盔甲衣物也要尽数剥去。充满原始部落冲突的血腥与残暴。有人问了,怎么区分古滇人和昆明人?老师说了丸子头戴头盔的是古滇人,梳辫子的是昆明人。这就要考验细致的观察力了,一定好好看。而且系在马上的头颅也雕刻的眉目清晰,都可找到。据说这也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残酷习俗:猎首。为此他们还专门打造猎首铜剑震慑对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猎首纹铜剑,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鼓形剑首,剑柄及剑身近格处,均饰有浮雕人物像。人物头梳高髻且装饰有五角星的发带,双目圆睁,张口露齿,戴大耳环,身着对襟长衫,腰束圆扣,双手佩戴宽边镯和多道臂钏,跣足。剑柄上的人,头顶倒立的铜鼓,右手持刀左手提一人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剑身上的人物衣着繁复华丽,高举双手,弯腿做跳跃状(蛙神崇拜?)。古滇人对农业的依赖使得他们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把人头当做贡品,通过巫师的祭祀活动来祭献给神灵,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猎首祭祀是古滇人一年当中极其盛大的活动,其场面多次出现在出土的各类青铜文物中。比如下边这个贮贝器专门讲杀人祭祀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是汉代时期滇国的青铜器文物,是我国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反映了古滇国神秘的祭祀文化,真实地再现了古滇国杀人祭神的场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也是目前所见唯一的杀人祭柱场面的铜雕,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祭祀的主要活动就是杀人祭鼓。充满了残暴和血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祭祀场面铜贮贝器场面非常宏大。器盖上铸了35个人物和2匹马,展现了籍田祭祀和赶集贸易的场面,非常有生活场景:器身为铜鼓形,鼓身、鼓腰部饰有羽人划船纹、舞蹈纹、弦纹、三角齿纹及同心圆纹等。顶部圆片状盖子上铸有35个人和2匹马:中央有一立柱,柱顶略粗作盘状,柱底作铜鼓形。柱侧有一乘四人抬的肩舆(轿子),舆内坐着一个通体鎏金的女人,一群侍者及随从或持伞或跟随簇拥、护卫在肩舆左右,舆前还有骑士开道, 一群人在熙攘的集市上匆匆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嗯,推断应该是集市,因为肩舆和立柱周围涌动的是提篮叫卖、抱坛顶物者,还有扛铲者、背袋者、持棒者、抱罐者、抻布者、跪坐者等人物形象,让人一错眼就置身于一个热闹的古滇国集市上了,仿佛下一刻热热闹闹的叫卖声就满眼满耳了,这是场景传递出的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盖图像布局疏密有致,人物神态生动逼真,主题寓意突出,表现的是在贵妇人主持下即将举行一次与农业有关的祭祀和利用祭祀时机进行赶集交易的活动场面。叙事专业、宏大。虽无文字说明却也表达的非常清晰了。由此推断,古滇国是不是根本没有文字呢?否则也不会消失得如此彻底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只扣饰做到如此复杂。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扣。但在古代却是富有和权力的象征。说到这里又想起云南人钱多存钱罐多。出土的贝币就有25万吨。我猜了10几万吨,已经算不保守了。还是差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下来的一组也都是铜扣饰。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孔洞统一的小小螺钿不知道是如何打孔磨制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别是这只西汉鹈鹕衔鱼铜扣饰上的螺钿太精细了。在无精密仪器的古滇国,又是如何磨制出来的呢?匪夷所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国,二骑士猎鹿铜扣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理南诏国段氏家族的故事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应该至少认识三位大人物:《天龙八部》段正淳和段誉,《射雕英雄传》一灯大师,段智兴。这里不多赘述。只看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代银背光金阿嵯[cuó]耶观音像,铸于大理国时期,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阿嵯耶”出自《南诏图传》,又称为“真身观音”,是佛教传入南诏、大理国世俗化后所独有的观音。阿嵯耶观音像由纯金打造,面相恬美,被认为是传入云南最早的观音造像,又被称为是“云南福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嵯耶观音像高29.5厘米,重1135克,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塔刹,也就是说这座观音像和金翅大鹏鸟还有一些精巧的佛教圣物都是从图中的塔尖儿部分出土的,这座观音像是大理国时期最重要的文物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代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与观音像一起于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金翅鸟梵名为“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之一。我看了一眼大理国段氏族谱,段正淳,段誉,甚至一灯法师都真的榜上有名,有些小振奋。《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在这里成为真实的历史记录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镶红蓝宝石冠,明。镇馆之宝。不过要看这样的漂亮帽子推荐去湖北博物院哦,梁庄王珍藏展,整整一个展厅都是郑和下西洋时代的宝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换个角度看国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不小心又写了这么多。不能再写了,虽然还有茶马互市和郑和先祖没有写到,留白吧,留待大家自行去有风的地方观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那种震撼的力量。人生这趟旅程啊,既然我们来了,就要在我们喜欢的事情上全力以赴,让我们一起好好看展吧!😊🫶</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sw297j" target="_blank">探秘云南省博物馆(上)——远古云南</a></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来还得写下去。刚刚看到一个视频 郑和比哥伦布早70年发现新大陆。那还真得说说郑和的先祖了。这不都改写历史了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