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窝窝头的过往今生</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有不少人应吃过玉米面的窝窝头,尤其北方,在承包土地前,是普通百姓的主食。</p><p class="ql-block">我记得70年代,能吃上玉米面的算条件好的。从记事起,就是人民公社了,但每年要吃国家救济,“救济”这个词现在很少用到了,但那时是常用词,农村每家都有一个“救济本”,可到粮站领取救济粮。很多人家在粮站将细粮小麦调换成玉米,乃至地瓜干、高粱等粗粮,为的是多领点粮食,填饱肚子。地瓜面蒸成的饼子,黑糯,甜味,但吃后不易消化,肚子不舒服;高粱面蒸成的饼子,似永远蒸不透,热的也硬,一咬一个白印。公社的分配制度是“人七劳三”,那时家庭劳力多、青壮年多的,因出力多、吃的多,生活反而不如孩童多、老人多的家庭,也算特殊年代特殊的记忆。70年代初,记忆中还是乡村最困难的时期,每到冬天村里总有来要饭的,本村的就到外村要,也有外出逃荒的。我奶奶有善心,从没有让上门要饭的空手离开过,也从没有给他们不好的脸色,也让我给他们递过饼子,哪怕掰一块。</p><p class="ql-block">在人民公社的冬天,是要搞水利工程的,那时叫“出夫”。我家因有闲屋,每次都接纳不少外村的来家里免费居住,那时叫“赁房”。大家最喜欢的还是喜欢伙房安置在自己家里,每次新蒸出高高的窝窝头,伙房师傅往往送主户两个,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79—82年到边李联中上初中,单程近4公里,早晚自习都要到校,一天3顿饭是要回家吃的,一路小跑是常事,真倒感谢这段生活从小锻炼了自己的脚力。中午偶尔不回家,就用一个不很干净的手绢包一个玉米饼子、一块咸菜,在老师们的食堂大锅里熥一熥,热水都不喝。奶奶82年去世,记得给她换面食没几年,开始还是面粉、玉米面的两茬卷子。现在感觉亏欠奶奶不少,没有报答老人家。</p><p class="ql-block">82—85年到山东北镇中学读高中,被“强迫”吃面食,开始两年是每天2角钱的菜金,早、晚咸菜,中午就是萝卜和白菜,油水很少,周五是炖豆腐,高兴的不行。馒头也不是敢放开吃的,那是父母用玉米到粮站换成粮票换来的,是需要找人才能换的。那时并为感觉到艰苦,因为村里绝大多数人还是吃玉米饼子,只吃咸菜的!那时感觉吃馒头,不需要吃菜!</p><p class="ql-block">85—89年在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感觉生活上了一个台阶。开始两年有每月17.5元的二等助学金,后两年增至大概23元,菜金基本够了,但也懂得节俭,贵菜是舍不得吃的!大学四年,母亲总结我总共花费了4000元,包括一个录音机(800)、卡西欧计算器(120)。现在看着不多,那时可是很大的支出;比我节俭的人也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工作后,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很长时间不主动吃窝窝头和地瓜,包括烤地瓜,似乎小时候的记忆,已尝尽了它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村里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各户收麦后都储粮,多余的才卖;都自己用自己的麦子加工面粉,自己蒸馒头。后都不储粮,都买公家的面粉。现在农村百姓也不自己蒸馒头了,多家馒头房挑着吃,哪家好吃买哪家,还省事。</p><p class="ql-block">市场主食食品也多样化了!细粮馒头花样繁多,粗粮花样也不少。窝窝头就有玉米面、小米面的,再添加黑豆或黄豆的。一个普通馒头一般5—6毛,一个窝窝头却要1.5—2元,身价反超了馒头!馒头吃的久了,吃点窝窝头等粗粮,反而胃口大开。</p><p class="ql-block">每年老家总有人送不少玉米面,做粥用。母亲今天说:“蒸个窝头吃吧!”。玉米面和黑豆面按4:1比例,再配上点应季蔬菜和葱花,放点油、盐,不到一小时出锅!面团和的有点软,窝窝头爬下、不挺拔,颜值不如卖的好看,但热气腾腾,真挺好吃!老人喜欢就好![抱拳][呲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