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梅花开时动羊城》</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旭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双休日,<b>市民公园</b>的梅山,每一寸林荫、蹊下、草坪,不知叠印了多少踏雪寻梅的足迹。</p><p class="ql-block">人们以赏梅,来赏受南方周末,沐浴冬日暖阳,完成着诗意充盈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一如木棉花、禾雀花、凤凰花盛开时节,用万人空巷,趋之若鹜等来描述人们对梅花的趋附,都显得不够。平素为中老年退下来的人流,周末则主打年轻人,孩子们,以及哺乳期的婴幼儿。与其说是赏梅,是朝圣,莫若说是给自己心情飞放一个理由。</p><p class="ql-block"> 这是梅季,何尝又不是民间自我认定,既有所执,有所住,而又因以为释的梅花节。是一泓源自公民的清流…。</p><p class="ql-block"> 一一叹服羊城人对梅的知音,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支出分配的智慧,对拜金、拜物教的不屑…。</p><p class="ql-block">置身梅林人海,不由使我回望八十年代,我的青年。那时,人们还挣扎在短缺时代,没日没夜地加班,没日没夜地恶补文化知识,却忽略了人生中许多美妙景致,以致游离于人生原义边缘之后,竟浑然不知。</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看到一位台湾作家写道:我们到底是不是只为着人民币活着?</p><p class="ql-block"> 一些工业国家发展经验,提炼出许多定律。譬如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与成套住宅、家用轿车、家庭旅游等方面消费需求所形成的正比例关系等,在生活中几乎一一应验。</p><p class="ql-block"> 当然,幸福不是从天降,好日子是人心思变的结果,是人们艰苦创业,智慧、劳动、奉献的结果,是内生动力使然。</p><p class="ql-block"> 就如同消费结构升级,所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都根自人心。</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人们自身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应该与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同样存在某种必然联系。一如婴幼儿情智遗传的飞跃,城市化进程中公民社会公德水平提升,纳税人公民意识、民主意识觉悟等,盖莫能外。</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经济发展,绝不可以漠视,又绝非经济问题本身。同时,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主题,经济工作,特别是之于公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构成民族之间竞争永恒主题和终极目标。任何别的东西都不只是缺少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喜雨亭记》,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近年来不知读了多少遍,书写了多少次。其中所揭示的雨与麦、禾,与盗贼,与狱讼,与一方治理的关系,今天读来,都是那么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旭光,2025,1,4)</p> <p class="ql-block">2、评论铁军发来的视频</p><p class="ql-block"> 人文主义,应该是具有穿越古今、族群、地域和阶层力量,是伦理价值基石。因其以人的生理需求和人的本能为原点,也就成为检验所有价值观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标准与试金石…。2025年1月10日</p> <p class="ql-block"><b>3、《周末逛十三行》</b></p><p class="ql-block"> 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史、与城俱兴的海上絲路通商史,三百余年开埠史的广州,最具特色的经济结构中,就有宏观范畴的商贸流通,而“十三行”,应该是居于前列的重要服装市场之一。</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曾去十三行闲逛,几乎都只接待“拿货”(批发商)的,许多商家都有标示牌写明,不接待非批发性质的零散客户,以及写明不回应问价、不许零散客人进入商铺,不得摸展示商品等苛刻文字,故悻悻离去。</p><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听说周末十三行有开展零售商品,价格很便宜,我和教授再次来到十三行。从文化公园地铁站D口出来,踊动的人流,把我们带入人的潮水和服装的海洋…。如同小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散场,抑或是年关里跟着踩高跷的秧歌队,身子被人拥来拥去,受到磁场吸力作用一样,完全身不由已…。</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商铺兜售的,几乎都是批发所余的低端陈年尾货,时尚新品鲜少。价格多打出百元几件,稍高一点的是一百多块几件…,总之走低价位路线。逛街的多为年轻人,女孩子多,小两口也不少,老外不多。市场多为临街的底层,也有集中于大厦的铺位。大厦里挤的则是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 总体印象,公休莅临的零散购物者,应该是这个城市收入低层。这是一个体量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这个入冬以来天气最冷(4一19度,早晨体感温度下降到一度)的周末,到十三行来挑选便宜的衣服,寻觅阳光、人气和靓丽…。</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十三行,已经覆盖和渗透周边广袤街区,是名副其实的商圈,各家快递公司在大厦一隅,席地收件;小商贩卖零食车,也穿梭于涌动人流间。十三行之侧,是文化公园,公园中座落着十三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史料翔实,文字高度概括,陈列文物精美、沧桑,浓郁岭南文化之风扑面而来,使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秦汉以来先人世界的眼光,清政府因势利导重商政策,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带给开埠的屈辱,令人久久不能释怀…。</p><p class="ql-block"> 而“宜民市”牌匾拓片中文字的寓意,则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十三行的名字乍听起来会使人联想到商行,手工业,工业门类等,但百度中代表算盘珠十三行最有说服力,或最接近商贸市场原义。</p><p class="ql-block"> 显然,商业,市场,流通,绝非局限于商业,抑或是笫三产业、服务业本身,而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生产者看,只有进入商业流通,把辛辛苦苦的劳动产品卖掉之后,才算不白干一场,才能获得回报,才能最终凭藉价值角度判断得失;从消费者立场看,只有将自己劳动所得换回所需,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更好地品味劳动意义和生活乐趣。</p><p class="ql-block"> 所以,任何贬抑商贸流通业的作法,都是愚蠢的。</p><p class="ql-block"> 而从十三行那些充满阳光与热望的人们笑脸中,我们很自然的会联想到海洋、潮流,从而在更深层面考量对外开放,外部环境,改革的潜能。</p><p class="ql-block"> 晚上洗澡,电视里说到民族的潜能。我觉得,就当下而言,对觉醒睡狮而言,最大限度的释放其潜能,就在于改革,就在于开放。</p><p class="ql-block"> 显然,只有改革一切陈规陋习,才能使人们创造力完全迸发出来,从而形成内生、原动力稳定基石;只有开放,才能获得更大的舞台、空间、市场和更多发展机遇,进而使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真正转化成财富和资源资本…。</p><p class="ql-block">(旭光,2025,1,12)</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王利民:查干湖,我们生态的湖,诗歌的湖,文学的湖,文化的湖,幸福的湖。本期松原日报查干湖副刊最大的看点,是李旭光先生的头题圣湖漫笔,作家以深厚的底蕴,扎实的学养,打通历史与现实通道,客观精微写出了查干湖周边春捺钵的特征,为查干湖传承千年渔猎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影像与脉络。与李旭光先生文章相呼应的,是才文秀先生的《查干湖赋》,这篇赋文短小精悍、形神兼具、自然晓畅,一改之乎者也的苍白乏味,于精湛传神的语言中饱含浓烈家乡情结,给人情感的熏陶及艺术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本期年味及其他诗文皆文质兼美,有感而发、很值一读。春节红,新年红,诗歌红,灯笼红,中国红,给我们带来吉祥如意的文学之光、温暖之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4、《读铁军晨照》</b></p><p class="ql-block"><b>翠羽银翎立冰晶,</b></p><p class="ql-block"><b>北国冬深水亦凝。</b></p><p class="ql-block"><b>昨夜悄然被雾淞,</b></p><p class="ql-block"><b>万类妆成乃毕形!</b></p><p class="ql-block"><b>(旭光,2025,1,15)</b></p> <p class="ql-block">5、《残桩.雪林一一读铁军晨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旭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残桩欲界雪覆林,</p><p class="ql-block">梢头已探来年春。</p><p class="ql-block">沃土只容生根物,</p><p class="ql-block">斧斫之物难寄身*</p><p class="ql-block">旭光,2025,1,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刀锯斧斤把圆木加工出来的木方子,栽埋于土里那部分,因为已经了无生机,迟早会烂掉,所以看似光鲜、坚强,衰朽已在其中…。探过木桩的枝头,则证明了关不住的春色,还有地底下攀爬的树根…。</p> <p class="ql-block"><b>6、《把自己内心的发动机点燃…》</b></p><p class="ql-block"> 三天前,黄埔日出卡在早上7点10分,就再也不动了;日落的时间,在18时02分基础上,接连三天每天推后一分钟。今天早晨,则出现双向互动的情况:日出早了一分钟,为7点09分,日落又推迟一分钟,到18点零5分。</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冬至,真正春天,已经来啦!</p><p class="ql-block"> 前天沐恩、沐阳两位小同学“散学礼”归来,都得知了自己期末考试成绩,又双双有学科接受区教育行政部门抽样考核。孩子们脸上的阳光,说明了一切,又温暖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学校发给沐恩的奖状有四张,被命之为“自学”、“自立”、“自律”…云云。我和学校许昌良书记(由校长转任,为江苏、广东名校长)时有交流,故奖状中有鞭策、导引的良苦用心,孩子们今天或不能尽知。</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在经济、社会所有发展中,带有终极意义的人们自身的发展,贵在自知、自觉、自主、自愿,启动自己内心深处发动机,从而形成内生、内在、自主动力。</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翻手机,跳出推介胡适博文,大意是:在华人世界,或许学术上的胡适,已被今人所超越;而思考、思想的胡适,则至今无人企及。</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先贤,包括严复,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就力倡自由、民主和思想解方运动。就适之而言,追求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使其终成不朽。</p><p class="ql-block">当然,沐恩、沐阳在求学路上的自学,自律,自立等,还只能是一个社会人获得精神自由的萌芽,或只能是获得进入知识海洋中自由境界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诚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有单只属于自己的利益、认知、价值判断、知识结构与人格特征;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而单只属于自己的成长、成熟、成就之路。区别,或只在于这个人是否自觉、自知、自主,在于其所处外部环境,在于一个人获得自身发展资源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但就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特定历史条件而言,社会制度,即发展进步机制,则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刚性制约…。</p><p class="ql-block"> 当然,人们会从社会实践中,对不同的社会制度去比较,去鉴别,从而认识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旭光,2025,1,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7、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闼”</b></p><p class="ql-block"><b>【原创首发】</b></p><p class="ql-block"><b>作者 李旭光</b></p><p class="ql-block"><b>“茅檐长扫静无苔,</b></p><p class="ql-block"><b>花木成畦手自栽。</b></p><p class="ql-block"><b>一水护田将绿绕,</b></p><p class="ql-block"><b>两山排闼送青来”</b></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集》(黄崇浩,王兆鹏选编,凤凰出版社)认为,大约作于元丰四、五、六年(1081一1083)的这首题壁诗,是半山体的一个范例,在诗坛享有盛誉。排闼,推开门。闼:门。语出《汉书.樊哙传》…。</p><p class="ql-block"> 此诗为王安石罢相归金陵后作。评者认为,以熙宁九年(1076)罢相为界,其创作风格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与前期多为言志、阅世、感遇之作迥然不同,王安石后期诗作,题材多取之于“山水田园风景”,风格“雅丽清绝,脱去流俗”,五、七绝句中“往往含有一联对仗”(见《王安石集》序),诗人创作心态更为平和,技朽也更臻于成熟。</p><p class="ql-block"> 以此诗而言,比兴取撷寻常之物,山水入诗自然,茅檐、苔藓、花畦,田堘,以及绿水青山等描写对象典型性、表现力都很强。</p><p class="ql-block"> <b>“茅檐长扫静无苔”</b>刻画出山野中茅屋草庐的孤寂,对主人清静、恬淡生活状态的断想;</p><p class="ql-block"><b> “花木成畦手自栽”</b>,反照主人翁养花雅趣,完成着自植卉木与大自然野草山花之间的过渡,进而推测庐主悉心养花植草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信手天成一副偶对,将人物主观镜头,从茅舍、青苔、畦花,转而摇到更远的稼田和护田的流水,以及两山推门送青的更大环境,视野由微现到宏观,直视转而环视、俯视与景物强烈对冲;景物从静态转为动态,主体转为客体,推断(无苔应该缘于长扫之故,成畦当出于自栽)转为写照纪实,既往转为当下。用典无痕,创作手法触合了丰富的技巧。</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诗的末句<b>:“两山排闼送青来”。</b>不仅富有动感,更强调了大自然对爱它的人所做出的回应,拟人中将送青之山看作是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主体,以地主之谊,回馈热爱田园生活的庐主,真是神来之笔,旷世绝尘之句!</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值得推敲、辨析的,是诗中的“<b>闼</b>”。</p><p class="ql-block"> 就总体来说,把闼,理解为门是不错的。但是,进一步考究,此闼,不光泛指门,还特指宫门,皇门,官署门,楼阁门户,指内门;又指“<b>屏</b>”,介于门内、外的屏障;指<b>“门与屏之间</b>”地带等诸多寓意。</p><p class="ql-block"> 典出之处有四:</p><p class="ql-block"> 其一,《毛诗传笺》卷笫五.国风《东方之日》:“…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书中注,闼,门内也…。门屏之间曰闼。</p><p class="ql-block"> 毛诗中的闼,不只代表门,还表示门内,门与屏之间。古代庭院有照壁;古代、现代人的门内均有玄关,都可以当屏。</p><p class="ql-block"> 其二,《汉书.高后纪》<b>“赞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b>原注二,闼,宫中小门。</p><p class="ql-block"> 宫中小门,应该特指吕氏高后听政执权柄所居之门,既为自己单独休息的居卧之宫,又为处理政务的办公之殿。所谓宫中小门,是皇宫的门中之门。</p><p class="ql-block"> 其三,《汉书.樊哙传》:<b>“哙以吕后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周勃、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b>”原注三,师古曰:闼,宫中小门也。一曰,门屏也。</p><p class="ql-block"> 师古注,对闼做出两种解释:一为宫中小门,即皇帝卧室人们出入的小门;二为门屏,即门的屏障。</p><p class="ql-block"> 其四,《后汉书.王闳传》:“<b>时国无嗣主,内外恇惧,闳白元后,请夺之;即带剑至宣德后闼,举手叱贤曰…。”</b>原注一:《三辅黄图》曰,未央宫有宣德殿。闼,宫中门也。</p><p class="ql-block"> 上面所引典故,《毛诗传笺》,人物纠结于男欢女爱之中的礼数,此诗之闼,伦理之间;</p><p class="ql-block">吕后之房闼,威及四海,权通天下;</p><p class="ql-block"> 樊哙在汉初,是战必克、攻必取的常胜将军,在起兵反秦、平定天下中扮演重要角色。樊哙的排闼而入,体现出危亡之际的忠直梗介,不乏急切中对君王的讽谏,以天下计中对君臣之间那层纸的捅破…;</p><p class="ql-block">王闳带剑上殿直谏,为权力交接之际的安天下之举…。</p><p class="ql-block"> 《辞海》第六版,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典》笫四版,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大字版等词书等对闼字所作解释,典均出于上。</p><p class="ql-block"> 综上可知,王安石此诗所用之闼,联系所出之典,应该是诗人刻意将帝王之门,危亡之际(樊哙,王闳),伦理之间(《毛诗传》),作为参照,巧妙移植到退隐者恬淡的田园时光,藉以形成强烈对比中,彰显出野庐与隐者在更大的范畴触于山水,大自然长趋直入于草庐主人心眼的回馈,以及诗人对尘世的绝决,对<b>“南面之君”</b>(苏轼《放鹤亭记》)宫廷生活的不屑…。</p><p class="ql-block"> 只是,相对于忐忑不安的诗人,君临天下的吕后,犯颜直谏的樊哙,怒发冲冠的王闳,对那些人所困、所安、所排之闼,在荆公笔下,送青两山所排之闼,不过是山水之间的内宫、内殿、内室的一个小门,且已无异于虚设…。而且,殷勤所至,蓬门为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次格局!。</p><p class="ql-block">(旭光,2025,1,24草成,25日校订)</p> <p class="ql-block"><b>8、诗人笔下的“笼中鸟”与“学舌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鸣”</b>(欧阳修《画眉鸟》)</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笔下的画眉鸟,应该是在自由自在飞翔和鸣唱于山林,而非锁在笼中。后两句出于演绎推理。</p><p class="ql-block"> 评者认为,作于庆历七年春的这首咏物诗,所表现的,是<b>“诗人对羁束颇多的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b>(刘扬忠《欧阳修集》),<b>“显示了宋代咏物诗向哲理诗发展的趋势”</b>(傅璇琮《宋人绝句》)。</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也写过笼中鸟:<b>“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只烦冤。不须强作人间语,举世何人解语言!”</b>(《鹦鹉》)</p><p class="ql-block"> 相对而言,王安石的《鹦鹉》,既为笼中鸟,又为鸟学舌,且有不为人们理解所生怨恨,指向更为复杂。末句“举世何人解语言”,典出《新五代史.马胤孙传》:<b>“胤孙临事多不能决,当时号为三不开,谓其不开口以议论,不开印以行事,不开门以延士大夫”</b>。</p><p class="ql-block"> 此诗当为王安石罢相后所作。藉马胤孙,讥刺当朝执政胸无点墨,手失经纶,尸位素身,徒具聒噪、学舌之能事而已。</p><p class="ql-block">唐人白居易、杜牧都在宋人之先写过同类诗作。白居易写得比较多:《鹦鹉》、《双鹦鹉》、《秦吉了》、《和大嘴乌》等,都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 《鹦鹉》:<b>“竟日语还默,中宵棲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谁能坼(同拆)笼破,从放快飞鸣!”</b></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这首诗,体现出来的是对鹦鹉际遇的不平,与深深的同情<b>:“语还默”</b>中有沉思,“<b>棲复惊</b>”中知反侧;因悦目而获囚禁,为语切而遭苦闷…。</p><p class="ql-block"> *分明,可以理解为:鹦鹉能够以清晰音节描摹出人类语言。或指为不能明辩是非而苦闷。</p><p class="ql-block"> 《双鹦鹉》:<b>“绿衣整顿双栖起,红觜(通嘴)分明对语时。始觉琵琶弦莽卤,方知吉了舌参差。郑牛识字吾常叹,丁鹤能歌尔亦知。若称白家鹦鹉鸟,笼中兼合解吟诗。”</b></p><p class="ql-block"> 与众不同的是,白乐天笔下的一对鹦鹉,应该是自己所养,故在笔下才能够写出此鸟与秦吉了(鸟)的区别,以及与<b>“郑牛识字”、“丁鹤能歌”</b>类比后,作出“白鸟解诗”的判断。诗中自注: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丁鹤能歌,传说汉代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为仙鹤,落于城中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遂飞起作歌云<b>“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b>。据此,白家,即白居易自己家的鹦鹉合当会吟诗。</p><p class="ql-block"> 《秦吉了》:<b>“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b></p><p class="ql-block"> 秦吉了,又作吉了,即鹩哥,八哥,以产于秦中而得名。白乐天此诗,侧重于批评其不能反映民间疾苦,向皇帝进谏,而只会噪语闲言,粉饰太平。</p><p class="ql-block"> 杜牧亦有《鹦鹉》:<b>“华堂日渐高,雕槛系红绦。故国陇山树,美人金剪刀。避笼交翠尾,罅嘴静新毛。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b></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前半写鸟被剪羽、锁笼际遇;后半写其笼中所为。大旨在于批评鹦鹉皇帝身边人丧失人格,欺人自欺现象。三缄其口,典出孔子适周故事:<b>“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口是何伤?祸之门也。”</b>(《孔子家语》卷三“观周第十一”)</p><p class="ql-block"> 上面所举笼中鸟与学舌鸟,实际上,都是诗人对帝王近臣的批评,尽管不乏其中的理解与同情。</p><p class="ql-block"> 以今天立场而言,无论笼中鸟,还是学舌鸟,都是专制制度的专属产物,亦或是专利产品,与烈士们以鲜血换来的共和无缘…。</p><p class="ql-block"> 遥想古人笔下这些笼中鸟、学舌鸟,多以出卖灵魂取势,靠出卖良知获宠,指望它们讲实情,说真话,表达自己所思所愿;寄希望于这些失去自由,阉割精神的东西反映民间疾苦,岂不是痴人说梦!</p><p class="ql-block"> 诗人,毕竟是诗人!</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延宕了几千年帝制已被推翻,在辛亥革命百余年之后,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古人诗中的笼中鸟、学舌鸟?对此,我们应该警惕!</p><p class="ql-block">(旭光,2025,1,28,甲辰初夕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9、《乙巳正月初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网上看到二婶一家,李刚主持,团圆打围,菜摞得山一样高,酒备得泉一样深;洋洋春意,浓浓亲情…,不禁浮现绵绵往事,羡慕中有感动、感怀。料想大洋彼岸,姑姑姑父小平菲菲亦当同喜同乐。遥想当年祖、父辈为振兴家族,历尽坎坷,饱尝艰辛,尤其是其大事上团结一心,其利断金;男耕女织,后来又有独立于社会的杰出女性;对晚辈备加呵护,不计小家,体现大家(如老姑,姑父,父亲)体现出来的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开枝散叶起胶东,根深叶茂关东行。长江珠水大洋西*,换桃之日此心同”!*菲菲加拿大,丹丹上海,李宁广州,毛毛京都…。</p> <p class="ql-block"><b>10、</b><b style="font-size:18px;">《题铁军晨照》</b></p><p class="ql-block"> 铁军这幅表现雾淞作品,写于破晓之际,静物的泊车,晨起上路的摩托车、小客货,投影的路灯,为生计而留下散乱的辙印,充斥着人间烟火,使人间与仙境,待晓与暗夜等元素,巧妙地融于一炉;雾淞和仪仗队一样夹道的乔木,反而成为烘托主题的客体:</p><p class="ql-block">“<b>仪仗拱门自成穹,</b></p><p class="ql-block"><b>一夜温清覆雾淞。</b></p><p class="ql-block"><b>路灯弥漫知昏晓,</b></p><p class="ql-block"><b>辙跡乱碾写重轻。</b></p><p class="ql-block"><b>风来着色分明暗,</b></p><p class="ql-block"><b>*雾裹雅俗各赋形。</b></p><p class="ql-block"><b>可惜正月阳气转,</b></p><p class="ql-block"><b>瑶台只在一梦中!”</b></p><p class="ql-block">旭光,乙巳正月初二。*树干迊风一侧着雾淞而为涂银;背风一侧落墨。</p> <p class="ql-block">刘铁军回复∶</p><p class="ql-block"> 多谢旭光的深刻点评和赞美,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有了提升的空间。你的诗永远珍藏了。</p> <p class="ql-block"><b>11、《正月初二逛超市》</b></p><p class="ql-block"> 乙巳正月初二,孩子们带我和教授逛天河区的一家会员制超市。之前就知道这家超市以信誉为根,尽管设定200多元入会门槛,已将很多消费者拒之门外,平日里却仍要限流。创造了商超的一个“奇绩”。</p><p class="ql-block"> 因为小长假广州城大幅“卸载”,马路上很清爽,超市里人也不多,现场办了会员卡后,全家人得以进入超市一游。</p><p class="ql-block"> 超市二楼的举架有七八米高,货架上的商品多成箱陈列,成组销售。如方便面,饮料、调料,洗滌用品…。</p><p class="ql-block"> 一楼食品给人印象深刻,牛肉,猪肉,鸡肉多为鲜品,且种类繁多,看起来整理很精致,质量不错。猪肉精切下五花(双汇),1.9公斤,113.9元;猪肋排(双汇)1.4公斤,108.9元。鸡肉价格很低。沐恩、沐阳喜欢的东西不少,因为爸爸妈妈先有数额限量,不能尽兴。</p><p class="ql-block"> 去秋以迄,一位搞生态循环农产品朋友与我多有交流。我看了朋友的几个种、养、加项目,加上几次长谈,深有感慨。</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就创业而言,仅仅从追求利润开始,显然是不够的。千秋大业,或离不开情怀;就农业,特别是作为最终产品的食品生产而言,营养、安全最重要。尤其是当下。</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一种见怪不怪的消费现象:人们买吃的东西,首先心里常常没有底,不放心,特别是害怕有毒有害添加,与生产营销过程的工业污染,这还不包括假冒为劣、短斤少两、价格欺诈等问题。因为那些问题至少还不至令人病、死…。</p><p class="ql-block"> 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无疑成为当下普遍性社会问题。</p><p class="ql-block"> 而广州这家超市之所以脱颖而出,并不是靠花里胡哨的“营销策略”,仅仅是一个“诚”字而已!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 诚,信,就那么难?!一个伟大时代,一个伟大民族,其经商、行医、治学、从政,首先都应该立其诚,守其信,从这个本不高,又是起码的要求做起…。</p><p class="ql-block">(旭光,2025,1,30乙巳正月初二)</p> <p class="ql-block"><b>刘铁军评语</b>:</p><p class="ql-block"> 一个普通生活小事写出的文章如此精彩,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可见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乐于思辩的人间清醒者,不同于多数人只关心物价问题,似乎便宜东西才是最佳选择。平时超市是我常去的地方,以后在走马观花的同时,能否带着脑袋去,关注点有用的东西呢?试试[偷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