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昆山第二个去的地方是“甪直古镇”。</p> <p class="ql-block">"神州水乡第一镇",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对甪直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甪直古称“甫里”,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闻名;素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的美誉。</p> 甪直古镇的大牌坊(正面) 甪直桥(也叫“风雨桥”)过了牌坊就是这座石桥…… <p class="ql-block">在甪直桥上看吴淞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甪端” </span> 甪直古镇的镇标,象征吉祥如意和风调雨顺,甪直人民心中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甪端” 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只住吉地。相传这位独角神兽巡察神州大地时经过这里,见是一块风水宝地,就此长留,因之这里也就称为“甪直”了。</p> <p class="ql-block"><b>甪直古镇导览图</b> 江南的古镇,在小桥流水人家之间,往往还蕴藏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要素,比如古寺名刹、历史遗迹和文化巨擘等。甪直,就是这样一地方。咱们走起……</p> <p class="ql-block">因为“正路”上走着大队大队游学来的年轻人,我们只好轻松愉快地从旁路“太尉弄”穿过……也可以“直达”保圣寺。</p> <p class="ql-block">古人称甪直是“水云之乡、稼渔之区”,然而甪直却是以庙兴市,其兴盛主要归功于保圣寺,西汇塘一带,商市发达,烧香拜佛的人们创造了大量的消费需求,周围遍是饭店、旅店、茶馆和百货店。这些,相较于大多兴起于交通和商贸的古镇,甪直十分特殊。然历经千年风霜,甪直从围绕保圣寺方圆一里的村落逐渐成长为“吴东巨镇”,盛衰却早已不为寺庙所拘……故保圣寺这个“起点”值得好好看看。</p> <b><font color="#167efb">保圣寺</font></b>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唐·杜牧:~多少楼台烟雨中)之一的江南著名古刹,由崇尚佛教的梁武帝萧衍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创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至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保圣寺废弃,后在唐末战乱中遭到损毁。唐末五代后,直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禅门中兴,寺庙重建,规模不断扩大。据称最盛时庙产占了半个甪直古镇的面积,僧侣逾千人。</p> 保圣寺大门(后修的)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全盛时据说有殿堂五千(?)间,僧众逾千人,与杭州灵隐寺齐名。后历经战乱和多种变故,屡次毁坏重建,目前主体建筑据专家讲应该是在明清年间重修的。寺内现存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建筑。</p> 天王殿(明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基上重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百年枸杞</b> 山门与天王殿之间,据说明文字载,此木四季成趣,韵致横生:初春银枝隐翠,盛夏紫花争艳,深秋红果漫冠,寒冬沧藤抱石。此木为保圣寺“三绝”之一,另有“二绝”为:三棵“千年银杏”和一株百年“紫藤”,可惜都不在花叶观赏期。</p> <p class="ql-block"><b>古物馆 </b>民国时期,保圣寺大殿倒塌,原唐塑壁罗汉又有损毁,经蔡元培、马叙伦、顾颉刚等人的多方疾呼筹款方得建成,专门用于存放罗汉塑像。为此甚至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也正是因为顾大师等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今天方有幸得见这十八罗汉残留下来的九尊罗汉塑像。</p> 民国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会议留影 谭延闿(时任民国行政院长)题撰馆名 <p class="ql-block">遵从管理员要求,我们从门外往里拍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塑壁罗汉</b> 在室内看(网图),角度差……塑壁罗汉相传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作品,“天下罗汉两堂半,吴中独占一堂半”,两堂完整的十八罗汉是济南灵岩寺和苏州紫金庵,而吴中的“半堂”就是这保圣寺的珍藏。</p> 从室外看进去,有遮挡……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后讲,"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经幢</b>(全称“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青石经幢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重立,比例匀称,雕刻精美,被尊为寺中“三宝”之一。</p> <b><font color="#167efb">幡杆夹石</font></b>(旗杆石)寺中“三宝”之二。 <b><font color="#167efb">大铁钟</font></b>(双首四爪龙) 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铭文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言。被尊为寺中“三宝”之三。 保圣寺主要建筑分布示意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保圣寺是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圣寺建筑群为东西两院,西院寂寥空旷,曾为甫里先生陆龟蒙宅邸,北宋重建为白莲寺,早年已毁,遗址只剩下柱础石。现在寺的西侧为陆龟蒙衣冠冢和清风亭。 <b><font color="#167efb">陆龟蒙衣冠冢</font> </b>陆龟蒙是唐代农学家文学家,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甪直)。<div>陆龟蒙的祖上历代为官,他年轻时曾追求功名,但仕途不顺,后隐居于甫里(今甪直),过上了隐逸的生活。他的一生著作甚丰,包括诗歌、散文和农学著作等。<br>陆龟蒙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笠泽丛书》等,行文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诗以写景咏物为多。<br>陆龟蒙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上,农学上同样造诣非浅,如其《耒耜经》就是一部描写唐朝末期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div> <b><font color="#167efb">清风亭</font></b> 传为陆龟蒙隐居甫里时所建,几经损毁,明清都有重建修缮。亭中楹柱上有一副对联“自公一过无狂客,此地千古有盛名。” <div><br></div><b><font color="#167efb">叶圣陶墓和纪念馆</font></b> 保圣寺西院南面为叶圣陶先生墓和纪念馆。叶老先生与甪直这个地方也有着深厚的渊源。 1917年,叶圣陶应甪直镇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简称“五高”)校长吴宾若的邀请,来到甪直执教,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和文学创作生涯。在甪直的近五年时间里,叶圣陶与同事们一起进行了多项教育改革实践,包括自编教材、推广新思想、创办“生生农场”等新文化活动。 叶圣陶先生墓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纪念馆(正门)为纪念中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而建。馆内展示了叶老先生的生平事迹、著作、遗物等,是了解叶圣陶的重要场所。</p> 叶圣陶先生纪念馆(室内) 我就是“一个写写文章的人……”(叶老自谦语) 叶圣陶先生纪念馆(从展室里望去窗外) 高中学生在叶圣陶纪念馆室外搞活动…… 出了叶圣陶纪念馆,继续在古镇老街旧巷里溜达……老街旧巷如同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墙壁上岁月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甪直不乏精致的民居,沈宅、萧宅都是有名的存在。 <div><br></div><b><font color="#167efb">沈 宅</font></b> 沈宅初建于清同治九年,终成于民国初年,原有两路四进,坐北朝南,规模较大,是水乡古镇中比较罕见的花园洋房。现在只对游客开放西部的一部分,大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沈家在清末民初时拥有众多产业和财富,被当地人称为“沈半镇”,意思是说沈家的财富相当于甪直全镇总财富的一半。 沈柏寒(1884—1953),名长慰,又字伯安。苏州吴县甪直人。同盟会会员、教育家。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的沈宽夫就是他的祖父。沈柏寒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自小得到名师的指点,打下了旧学根底。1904年,他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接受了新思想,开拓了视野。沈宅即为其故居。 <p class="ql-block">“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 </p> 沈宅经常提供场地给当地搞些社会公益活动,现在是小学生在上手工课…… <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萧 宅</font></b> 萧宅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是该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萧宅原为清代杨姓武举人所建,后售于萧冰黎,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著名电影演员。 萧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其砖雕门楼及匾额体现了苏派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整宅五进,结构紧凑,布局巧妙,雕刻精美,宅基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br> 萧宅内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br><br> 看介绍,她年少时曾与少年李小龙一同出演了电影《孤星血泪》。 河溪边石板路的一侧是潺潺的河溪流水,水面甚至能够倒映着两岸的古老建筑、垂柳和天空。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水流的轻柔声响和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牛角同学发现了“新大陆”,这是在掏相机了…… <p class="ql-block">溪渠里的水中,每隔一段就有“泉水”涌出,这是为什么?难道水里养鱼了,需要增氧?</p> 桥多,是甪直的特色之一,故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 中午放学的小学生结队走过古桥,回家吃饭了……注意到墙上那一行红字了吗?"叶圣陶小道"……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叶圣陶小道 </b>是一条长约百米的小道,位于眠牛泾浜旁,因叶圣陶先生1917年至1921年在甪直任教期间常在此步行而得名。沿小道设展示框,展示了先生与家人的合影,代表作品影像等……</p> <p class="ql-block">看见这个,有什么想说的吗?“调理阴阳,敬畏自然;命里玄妙,道法圆融。”如果说甪直发展的前两千年是顺其自然,那么今天的状态有没有人为提拽的感觉?但愿不要太大力……让甪直自自然然地小桥流水人家花糕蹄膀甫里鸭,保持住那个安安静静的“水乡客厅”,永远地香下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甪直美食</b></p> “隐约民谣”小酒馆 “小日子”茶馆 “半杯清醒”咖啡吧 “半杯清醒”的正面 额滴个娘诶,不到甪直,还不知道得学着喝咖啡啊…… 看到酒馆中的各种美酒,游客就有走不动的了…… 看来,苏州全境都是奥灶面的天下了…… 苏州糕团已是远近闻名…… 青团 <b><font color="#167efb">藕粉大糕</font></b> 刚出炉的藕粉大糕,热气腾腾,软糯香甜:咬上一口,既有糯米粉的软糯,又有藕粉的细腻,层次丰富、绵密微甜,让人十分满足。 <b><font color="#167efb">甪直酱园</font></b> 甪直酱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由徽州人张青来开办的“张源丰”南酱店所创。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甪直酱菜已成为苏州地区的代表性美食之一。(萝卜干相当不错) <b><font color="#167efb">西汇饭店</font></b> 据说这是甪直最好的饭店之一,我们的经验是挑“大店”“老店”,大店老店能做下来,一定是食客多……其他的还用说吗。 这是别人的一桌,我们人少,吃不起来……但是,我们点的几样那是简单精致讲究厨艺荤素搭配经济实惠,老板娘看了水单都说“老吃”(会吃的意思)…… 银鱼炒蛋 油爆鳝丝(成菜上拧点儿白胡椒的还是头次见着) 交白肉丝 红烧豆腐(南豆腐直接下锅,用手勺怼成大小不一的块状;吃的时候,口轻的捡大块,口重的㧟小块。) 菜肉馄饨 饭后继续在小镇里溜达 远处水道里一只小船,隐隐飘来欢声笑语…… 我在桥上看风景…… 发现这里的很多人家的盆景,哪怕只是一只干红薯……也得好好个型。 你画风景,我在拍你…… 这个“甪直”很甪直…… 甪直的又一个打卡地:“蟹”?呵呵…… 中午,来游学的年轻人在石板街边的店铺前小憩…… 这是什么,新式“马桶”? <p class="ql-block">溪渠旁边,经常有采风写生的人……画功都不错呢</p> 合岁近150的作者夫妇……在桥上被当成风景了。呵呵…… 甪直古镇里还有好多有趣的值得细看的内容,囿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喜欢的看官大可伺机亲自前往一游,定会让您满意。 【重要参考】 <b>保圣寺</b>(上、下)(栗子 鼹鼠 无用研究社),关于保圣寺的旧日资料,大都摘自这两篇文章。在此特致谢意!<div><br></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qmdaej" target="_blank">牛毛细雨昆山游(千灯古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2eliyz" target="_blank">牛毛细雨昆山游(锦溪古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