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 安 抗 大 的 艰 苦 岁 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6年6月1日成立于陕甘革命根据地瓦窑堡,主要任务是培养红军中的中、高级干部。第一批学员编为3个科,共1063人,学员主要来自从长征中走过来的指战员。1937年1月,“红大”随红军总部迁往延安,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红大”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为抗大规定了“坚定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同时,毛泽东为抗大题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被剪贴在抗大校门口,成为校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9月,许凤翔奔赴延安抗大,编入第二大队政治队,第4队任第1班班长,支部组织委员。刚到抗大,全体学员的主要任务是修防空洞、建窑洞。由于学员陆续调到抗日前线,抗大把五、六两个队合并到第四队,许凤翔仍任组织委员。1938年3月,许凤翔调抗大训练部培训,培训结束,任训练部技术科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抗日高潮的到来,1938年春至1939年夏,全国向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中心——红色延安圣地的进步青年,纷纷涌向延安。学员主要由全国各地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各地党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社会知名进步人士、海外侨胞各界团体的推荐介绍。为了顺应招生工作需要,抗大成立了“抗大招生管理委员会”,许凤翔奉命从训练部技术科,调任新成立的抗大招生管理委员会主任,朱亚民、杨明俊、严树勋、张殿忠、强雄任军事和政治干事。招生管理委员会直接在教育长许光达领导下工作。管委会下设招待所,王永谦(王彭)任所长,具体负责接待各地来延安的学员,安排住宿和膳食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奔赴延安的青年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编队由原来的2个大队骤然发展到5个大队,新增了3个大队,其中2个大队编为学生队,一个大队编为职工队。为了加强对学员的领导,上级任命方正平为第3大队队长,庄风为副大队长;罗华生为第4大队大队长、何长工为第5大队大队长,张浩为副大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来源不同,成员组成也就十分复杂。在一年的时间里,就有包括爱国将领张学良兄弟张学诗,国民党元老黄兴的孙子,资本家和地主家庭出身的子女,公子哥、姨太太、大小姐等,受我党抗日主张的影响,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加上我党在全国各地的“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抗大学习的青年男女,总计人数达到5000人之多,其中女同志就有600多人。为了追求真理,他们当中的部分衣食无忧的有志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穿皮鞋、西装、旗袍,越过封锁线,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谈笑风生、呤诗唱歌,如潮水般涌向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党中央和抗大领导都十分重视学员们的思想动态,个人历史和社会活动情况。为此,招生管理委员会,每天都把学生入校人数和基本情况,向毛主席、中央组织部、总政治部和校长、教育长、校政治部、校务部作报告,并填写登记,供领导审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们一来到革命根据地,就经受了艰苦斗争的考验。在抗大,学生们的生活是艰苦的,吃的是小米苞谷窝窝头,萝卜青菜山药蛋。到了敌后,生活就更加困难了,高粱黑豆棒棒面,白菜土豆南瓜汤,还不是顿顿都有,更不用说吃猪肉饺子、羊肉汤。一些学生身上有些钱,也会偶尔设法弄些外餐,但时间长了也有用完的时候,在无外援的情况下,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坚持吃粗粮、饿肚子,从不动摇革命意志,把自己锻炼成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冬,许凤翔带领300多名学生组成的3个编队,经甘泉县榆林桥,向东翻山到南泥湾,向黄河延长县进发。找到了何长工,把300多名学生交到他手上,由何长工将这批学生带往晋东南的长治县,成立抗大一分校。至此,由许凤翔领导的抗大招生管理委员会完成任务后,返回了延安,结束了这段招生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实施“溶共限共”政策,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妄图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政治、军事上限制八路军办事处的活动,挑起事端,制造惨案;在生活供给上停止向我八路军发放饷项、粮食、服装和各种军需物资。在严重的生活环境中,“抗大”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底,毛主席在抗大干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财政经济困难,我们是等着饿死呢?还是把抗大解散了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好,我们不仅要把生产大办下去,办得更好,而且要发展扩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9年春,校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找到许凤翔,开门见山地对许凤翔说:“党中央、毛主席对大生产运动十分重视,亲自来动员,这不仅是大事,更是全边区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大事。359旅旅长王震同志带队赴南泥湾开展生产运动,受到全党全军的赞扬。为了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我们抗日军政大学要建一个抗大农庄,希望你来担负起负责抗大农庄工作的光荣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久,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抗大礼堂召开全体农庄庄员动员大会。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在会上讲话说:“抗大农庄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不仅是新的组织形式,也给了我们新的任务,这就是自力更生,开荒生产,自给自足。办好抗大,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这对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的意义。”接着张部长宣布了成立抗大农庄的任命书:许凤翔任抗大农庄主任、许培仁任政治教导员、廖弼仁、罗泽垬、范嗣英分别任3个生产队队长、政治指导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抗大留影、左一为许凤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大农庄设在延安以南20里铺、30里铺地区的延(安)西(安)公路荫芳的老山林里。此地是由千百年沉积的树叶和飞禽走兽留下的粪便形成的肥沃土地,黑黝黝的泥土都有几尺厚,真是一片生产粮食的宝地。抗大农庄的具体生产任务是在这片宝地上开荒2万亩,每个队员平均开荒5亩,年均生产粮食3石3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荒地大家信心十足,立即投入拓荒战斗。从校领导到教职学员,从行政管理人员到炊事员、勤务员、,男女老少,握锄扛锹向荒山野岭进军,在山上安营扎寨,边开荒边上课,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家热情饱满,斗志昂扬,一边披荆斩棘,砍伐榉木,一边拉歌喊口号。愉快的歌声、劳动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惊动了山雉、山羊、野鹿等飞禽走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抗大留影、前排左起第二为许凤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大家在劳动过程中,总结出“不怕慢,只怕站”、“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口诀,用以互相勉励,互相鼓动。有的同志脚被划破了,但仍手不离锄,继续开挖。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脚下开垦出一片片的土地,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开荒过程中,抗大分了一批毕业生充实到农庄,他们在劳动之余,给大家上文化课,讲政治形势、教唱歌跳舞,活跃了农庄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了文化知识,了解了抗日的大好形势,劳动生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数千亩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优良的种子播下去了,青苗茁壮生长着。远远望去,从山麓到山头,开垦出数十里的生荒之地,蜿蜒曲缩在无数的山头和腹地。走出延安南门,极目远眺,就可以看见漫山遍野的绿装,宛若无数条黄龙,浮游在青绿的山林,流动在彩云之间,仿佛在舞动祝福,预兆农庄五谷丰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庄的生产情况引起了抗大领导的关注,专门派出宣传部部长谢翰文、科长龙振华等一行6人到农庄,在许凤翔陪同下,到第1队开垦地区参观。其间,谢部长当着大家的面感慨地说:“农庄的庄员,发扬我党艰苦奋战的优良传统,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为抗大农庄开了一个好头,我们要在校刊上刊载你们所取得的成绩。”张部长的讲话给了全体庄员极大的鼓舞。随后,张部长一行又上山视察了秧苗的长势,面对一片长势优良的秧苗,给予了极大的赞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抗大五周年许凤翔获布质奖章一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秋收时节,由许凤翔领导的抗大农庄,打下的粮食,基本上解决了延安抗大几千人口的口粮。毛泽东主席闻之情况,特地为抗大作了“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的题词,对抗大农庄进行了表扬,并号召全国革命地区都应该学习“抗大农庄”的做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秋,抗大农庄正迎来丰收季节之际 ,许凤翔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未完待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中图片除许凤翔三幅由许家后代提供外,其余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