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毒”流千年为哪桩?</p><p class="ql-block">前不久,在网页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被人误读了千年的三个字》其中一个字是民间俗语中“无毒不丈夫”的“毒”字。文章说:“毒”本来是“度”,为什么被人误解为“毒”呢?是因为“度”读音与前面相对应的“量小非君子”平仄相拗,古人十分讲究对仗,为了韵律和谐便把“度”的读音由仄声改读为平声,与“毒”同音,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无“度”不丈夫误解成了无“毒”不丈夫。在下看来,上述阐述单从读音上来说似乎能够自圆其说,但如果把“无毒不丈夫”的语境意义完全归结于读音的讹传,那就太过勉强了。</p><p class="ql-block">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民间俗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每个语言单位,都反映着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载体的,如果它所反映的那种社会现象没有了,其承载的那个语言单位也必将被历史的浪潮所淘汰。“无毒不丈夫”之所以流传千年且至今不衰(据考证,“无毒不丈夫”最早见诸典籍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辨贤愚,无毒不丈夫”元代离现在有700多年,作为民间俗语,出现的时间肯定更早,说流传千年并不为过)是因为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至今存在且遍布于各行各业之中,在“无毒不丈夫”的语境中,“丈夫”是指有担当、有作为的男人,所谓“大丈夫”当然是指在某一领域出人头地的人,“毒”是心狠手辣的意思,总的意思是:不心狠手辣的男人,很难有作为。这句话虽然直白得有点恐怖,但又不断地被社会现象所证实:在成王败寇的政治界,王位的争夺常常是心狠手辣者获胜,踏着自己的同伴甚至亲人的鲜血上位之人比比皆是,而心慈手软者即使出身高贵也难成大器甚至成为前者的祭品;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经济界,为了获得社会超额利润不顾他人死活,靠着坑蒙诈骗等卑鄙手段巧取豪夺而富甲一方者不在少数,而靠诚信经营勤劳致富的商界领袖却是凤毛麟角;即使在以救死扶伤为神圣使命的医卫界,像刘翔峰那样为了一己之私对病患者过度医疗的恶魔医生也不乏其人。综上所述,在下认为:“度”与“毒”的角色转换,单从韵律上找原因是不够的,必须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上来追根溯源,“无毒不丈夫”之所以流传千年,并非一个误读了得,而是有着其深厚的社会基础,“毒”盛“度”衰不是误读的人多,而是社会上靠毒发家的丈夫太多了,要想让“度”归位,单从读音上正本清源是不行的,必须剷除流毒所滋生的社会基础,只有当社会成员都成为行为有度的正人君子之日,才是“度“”归原位之时,否则,“毒”占“度”位的现象还将继续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