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十一 千秋功过凭谁问 荒坟犹在翠微间(下篇·下)

涂伯伯

<p class="ql-block">公元476年,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六月甲子。</p><p class="ql-block">京师平城,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这样的的日子更显得干燥、沉闷。自太祖道武皇帝于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以来,经过六朝近八十年的营建,平城,已经从一个几百人的军镇,发展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正如《木兰辞》里所写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来北往的商旅,穿梭于并州大道、定州大道;高鼻深目的粟特人、波斯人,游走在鳞次栉比的楼宇间,让人不禁想起汉都长安的气象。</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里距离长城不到百里,但是,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却保护了平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经受过战火兵燹的侵扰。但是今天的气氛,却十分诡异和不祥:从申时开始,皇城禁军就全军出动,不但把皇宫包裹得水泄不通,而且实行宵禁,封锁了街口。连城门外驻扎的三支部队,也先后被调走了两支。①</p> <p class="ql-block">京师平城的官员和百姓,都从这异样的气氛中嗅出,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悄逼近。</p><p class="ql-block">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人们担心的兵戈交加血腥场面并没有出现。辛未日,也就是实行宵禁一周之后,宫中突然传出消息:已经禅位五年的显祖献文太上皇帝不幸“暴崩”了!</p> <p class="ql-block">显祖献文帝的不幸去世,是北魏历史上的又一个疑案。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北齐魏收的《魏书》就有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第一种:见于《魏书卷六 帝纪第六 显祖纪》,仅用了寥寥十三个字:“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于永安殿”。——说了献文帝的享年、死亡时间和死亡地点,未说死因;</p><p class="ql-block">第二种:见于《魏书卷十三 列传第一 皇后列传》:“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以不肯定的语气说,献文帝暴卒,当时有人说是太后干的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种:见于《魏书卷一百五之三 志第三 天象一之三》,既说得玄乎,又说得露骨:“承明元年……五月己亥,金、火皆入轩辕;庚子,相逼同光。皆后妃之谪也。天若言曰:母后之衅几贯盈矣,人君忘祖考之业,慕匹夫孝,其如宗祀何?是时,献文不悟,至六月暴崩,实有酖毒之祸焉。”</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就在献文帝暴崩之前的一个月,星象显示:金星、火星与轩辕星擦肩而过。到了庚子这一天,金星与火星的亮度基本上和轩辕星一样了。这样的星象,预示着后宫中的变异。老天爷的意思是这样说的:母后的罪过大概已经满了,做人君的忘记了祖宗基业,反而追随常人的孝悌,这对宗庙社稷又算什么呢?当时,献文帝没有悟出天意,以至于六月意外死亡,实在是因为中了别人下的毒药啊!</p> <p class="ql-block">同样一部书、同样一个作者,前后颠倒竟到如此地步!往好里说,是史家修史“述而不作”的表现;往坏里说,是不加分辨、不加研究的结果。其后的历史学家,以此为据,也就随声附和,说献文帝是被冯太后毒杀的了。②</p><p class="ql-block">混沌的历史,因为首鼠两端的叙述,而变得扑朔迷离,迫使后人必须根据彼时彼地的史实去推导还原。</p><p class="ql-block">那么,当年的历史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p> <p class="ql-block">既然司马光也说冯太后毒杀献文帝的原因是“李奕之死”引起,我们何妨就从这事说起。</p><p class="ql-block">李奕之死是在皇兴四年,也就是公元470年的冬十月,六年以前。其次,李奕之死对冯太后究竟造成了多大伤害?《魏书》上用了三个字“不得意”,大意就是心中耿耿、不痛快。但究竟有多么的“不得劲”?史无记载。</p> <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献文帝不惜罗织罪名,将李敷、李奕兄弟灭族。在冯太后看来,此举不单是对她个人情感的伤害,更是对朝纲法纪的伤害、是动摇王朝统治基础的恶行。在专制社会中,尽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尽管“君叫臣死不得不死”,但是,陟罚臧否、褒德酬庸乃是“圣王之务”。否则,就可能造成“人主猜疑,良将怀惧”的乱象。更关键的是,献文帝对李敷一案相关案犯的处置,让冯太后对与献文帝的“母子关系”开始重新审视。</p> <p class="ql-block">原本,李敷一案的案情,起源于李䜣贪污被人举报,李敷碍于友情,压下这个案子,包庇了李䜣。谁知道这件事情又被人察觉、并且举报到朝廷,上达了天听。于是就有了我们在上篇提到的、由李䜣出面找人罗织罪名,把毫不知情的李奕拖进这个案子。最后,导致李敷连同兄弟李奕和整个家族灭门!而栽桩陷害李家兄弟的主犯李䜣,仅仅判了流放之罪,不久又被召回朝廷,成为献文帝的宠臣!更让冯太后难以接受的是,这年十月,献文帝挟私泄愤,不仅仅杀了李奕,还杀了战功累累的慕容白曜!</p> <p class="ql-block">原来,在乙浑篡权期间,慕容白曜“立场不穏”,接受过乙浑授予的官职。乙浑被诛、冯太后临朝,慕容白曜一度心惊胆颤,生怕哪一天铡刀搁在自己项上。却不料,冯太后宅心仁厚,居然颁发赦免令,赦免了像他这样担任过“伪职”的“动摇分子”。从此他感恩戴德,以死相报朝廷的“不杀之恩”。为北魏王朝的开疆拓土,立下过“旬日之中连拔四城”的伟绩,并因此受到献文帝的热情褒奖,说他的文韬武略胜过了韩信和白起。③</p> <p class="ql-block">谁知道事情过了好些年,献文帝对白曜“附逆”还是耿耿于怀,甚至不惜推翻冯太后当年的“赦免诏令”,捏造出“谋反”的罪名,不但杀了慕容白曜,而且还杀了白曜的弟弟,让冯太后也背负了“出尔反尔”、忌恨无算的骂名。</p><p class="ql-block">以一己之恨,灭一族之人;以一人之私,枉天下之法。这样的偏颇,不是用贤愚可以解释;这样的爱憎,也不仅是对李奕的仇恨,而是对冯太后的反感、愤懑,是对冯太后政治方针的否定。事情的性质,就这样,由单纯的情感纠葛,嬗变为治国理政的“路线之争”。</p> <p class="ql-block">但是,冯太后并没有因为这两件事就和献文帝翻脸,也没有因为这两件事就重新临朝听政。反倒是献文帝,在杀了李奕和白曜半年之后,突然采取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举动。</p><p class="ql-block">一日早朝,献文帝突然向群臣提出:自己一心向佛,无意于繁琐的政务,想把皇位禅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献文帝话一出口,满朝文武噤若寒蝉,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朝堂上一片死寂,还是京兆王的兄弟、任城王拓跋云站了出来,打破了沉闷。只听他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躬逢盛世,威震四海,怎么能够上背祖宗、下弃百姓,一走了之?何况,皇位传承,父去子袭,是我大魏的规矩,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你轻易地改变了祖宗的法度,可能会招致奸乱,祸福难测啊!”任城王一表态,重臣源贺和东阳公拓跋丕也接着表态,认为禅位于京兆王不妥。献文帝只好退而求其次,宣布禅位于四岁的太子拓跋宏。④</p> <p class="ql-block">“禅让”,这是一着“以退为进”的“妙招”。我深信,当后宫冯太后听到外朝传来这个消息时,一定是又惊又喜、又怒又恨。“惊”者,拓跋弘这一招实出意外;“喜”者,这一招毕竟算得上“必杀技”。“怒”者,这显然是一出针对自己的“不宣而战”;“恨”者,这出阴招的目的,是把自己拱上“太皇太后”的牌位,剥夺自己插手朝政的机会。</p><p class="ql-block">然而,冯太后还是“忍”了下来,并没有和献文帝“火拼”。这原因,我想,一个是服从于国家需要稳定;另一个,还顾忌着自己“女流之辈”的身份;第三,则顾忌着“拓跋”皇室是否容忍“太皇太后”临朝听政?</p> <p class="ql-block">读《魏书》,好几次让我对冯太后产生敬意,就因为她顾大局、善于审时度势。这一次“禅让”戏码的完美演出,同样表现出她的沉稳、笃定。因为她明白,她不是吕雉,她对北魏的江山没有尺寸之功;她还知道,她与吕雉不同,她所想的,只是王朝的稳固、并非江山的易主。</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十八岁的献文帝,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太上皇”,搬进了设施简陋的“崇光宫”,在幕后操控国事。至于,“太皇太后”呢,当然只能回后宫莳花弄草了。⑤</p><p class="ql-block">从献文帝皇兴五年、同时也是孝文帝延兴元年的公元471年,一直到他“暴崩”的476年,整整五年间,声称无心政务的“太上皇”献文帝,反而比独立执政时期更热衷于朝政,甚至更频繁地率军出征、不辞辛劳地带着小皇帝“南巡”。⑥</p> <p class="ql-block">将以上现象结合这段时间朝廷颁发的政令分析,太上皇献文帝对军权的掌控是稳固的,对内政外交的处理也是中规中矩的。这就从反面证明,尽管献文帝和冯太后已经感情淡薄、嫌隙丛生,但是,献文帝垂帘听政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他率军出征时,也没有“冯太后会乘虚夺权”的担心;冯太后也没有过“乘机夺权”的行径。</p> <p class="ql-block">直到延兴五年冬十月,“太上皇”献文帝突然以个人名义,在平城北郊举行大阅兵,事情一下子变得复杂和诡异起来。⑦紧接着,第二年开春,朝廷主管祭祀大典的官员、神部长奚买奴,居然离奇地被杀死在献文帝宠臣、安城王万安国的花园里!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只能够揣度:献文帝此举的意义,究竟是向冯太后宣示自己的实力?还是为重返王位做舆论准备?万安国杀奚买奴,究竟是要收买奚买奴,还是担心他泄露什么秘密?——历史没有给我们答案,哪怕一星半点儿的暗示。</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知道的是,从这一天算起,到献文帝“暴崩”的半年时间里,我们看不到后宫的任何动静,听不到冯太后的任何消息。直到我们文章开头的这一天,公元476年“六月甲子”,京都平城突然宵禁、三支驻京部队被突然调走两支,再过几天,献文帝“暴崩”,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北魏将迎来又一次巨大的发展机会。</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还想问:那么究竟献文帝是怎么死的?我的结论是:“自杀”。原因在哪里?第一,冬十月北郊大阅兵,让冯太后明白了献文帝不安于“太上皇”的心思;第二,奚买奴死于万安国花园,让冯太后感觉到了事件背后一定隐藏着巨大秘密;于是,开始了应对突然事变的准备。六月甲子这一天的调兵,一定是她得到了密报,抢在献文帝发动政变之前,采取的加强京师拱卫的行为。献文帝见事情败露,无以自处,只好自裁。这也是为什么冯太后二次亲政,没有引起皇室诸王反对、也没有引起各封疆大吏内乱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公元477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春正月,冯太后二次亲政的三个月之后,颁发了第一道诏令,慎重申明:官员是协助皇上治理天下的责任人,从此以后,必须坚决执行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国策,如有擅自征发劳役、耽误农时的官员,一定按罪论刑;</p><p class="ql-block">八月,大赦天下;十月,在太华殿宴请京师七十岁已上的老人,并“赐以衣服”;同时颁诏,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免一子“不从役”;</p> <p class="ql-block">太和二年五月,针对婚丧嫁娶中相互攀比、致使“嫁娶失时”、百姓“糜费甚苦”的陋习,下诏明令禁止;</p><p class="ql-block">十月,针对过去官员考任中,“群众评议”方法的缺陷和处罚过重的问题,特别颁诏说明并承认改进,勉励官员们“克己复礼”、“思愆改过”,“无愧于祖宗,见德于当世。”</p> <p class="ql-block">太和三年二月,孝文帝偕太皇太后巡幸代郡温泉,问民疾苦,并将宫女许配给了贫穷孤独的老百姓;当年秋天,下诏遣送年老和有病的宫人还家团聚。</p><p class="ql-block">太和四年九月戊子,颁诏说:“现在天气寒冷,我很担心那些被囚禁在监狱和流放途中的犯人。望各地司法机关和官员,及时巡查在监和服刑的犯人,见“饥寒者给以衣食”,遇重枷者换用“轻锁”。</p> <p class="ql-block">太和五年二月,再一次遣送宫中年老者归乡团聚。</p><p class="ql-block">太和七年十二月,针对鲜卑民族婚姻不分亲疏的陋习,特别颁诏,从此以后禁止同姓通婚,否则,将以“不道”论处。</p><p class="ql-block">太和八年八月颁诏,鼓励各级官员和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直言极谏,勿有所隐”,并且保证:所有人的上书,她和皇上都会“亲览”,还承诺“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也就在太和年间,为慕容白曜兄弟平了反。只可惜,慕容兄弟两家几乎灭族,只好在远亲中找一个年轻人,由朝廷量才录用,算是慰藉亡魂。</p> <p class="ql-block">史载:冯太后二次亲政后的最大功绩,一是实行“班禄制”。让北魏官员成为靠薪资生活的“公务员”,从根本上保证了“反贪倡廉”的可行性;其二,均田制。对百姓按实有人口分配土地、对官员按官阶大小分配土地,减少了阶级矛盾,保证了国家税源;其三,三长制。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稳定人口、互助耕作,促进生产,保证劳役和兵源。</p> <p class="ql-block">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冯太后驾崩于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临死之前,太后遗言:自己的坟茔,不要超过三十步;棺椁之内,不设明器;随葬物品,一应从简……太后一生简朴,不喜欢花哨的打扮,喜欢穿素衣素服。御厨送上的饭菜,一个小茶几就可以放下,这样的分量,只相当于其它皇后嫔妃的十分之一二。至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么高大巍峨的永固陵,那是孝文帝执意违背祖母遗训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冯太后去世300多年之后,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温庭筠来到方山,他眼见坟茔高耸,祠庙倾颓;寒鸦点点、芳草萋萋。想到冯太后玉树临风的英姿、挥斥方遒的飒爽,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的诗句:“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固名陵闭玉颜。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完 全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鸣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篇多幅图片截屏于电视纪录片《北魏孝文帝》,谨此向制作方、发行方致以真诚谢意。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删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5日完</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魏书·高祖纪》:“六月甲子,诏中外戒严,分京师现兵为三等,第一军出,遣第一兵,二等兵亦如此。”</p><p class="ql-block">②如: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苍梧王下》:“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显祖,密行鸩毒,夏,六月,辛未,显祖殂。”又:李延寿《北史 后妃列传》:“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献文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遂害帝。”</p><p class="ql-block">③《魏书 卷五十 列传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显祖嘉焉,诏曰:"卿总率戎旅,讨除不宾,霜戈所向,无不摧靡,旬日之内,克拔四城,韩白之功,何以加此?虽升城戍将房崇吉守远不顺,危亡已形,溃在旦夕。宜勉崇威略,务存长辔,不必穷兵极武,以为劳顿。且伐罪吊民,国之令典,当招怀以德,使来苏之泽,加于百姓。"</p><p class="ql-block">④《魏书 卷十九中 列传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延兴中,显祖集群僚,欲禅位于京兆王子推。王公卿士,莫敢先言。云进曰:"陛下方隆太平,临覆四海,岂得上违宗庙,下弃兆民。父子相传,其来久矣。皇魏之兴,未之有革。皇储正统,圣德夙章。陛下必欲割捐尘务,颐神清旷者,冢副之寄,宜绍宝历。若欲舍储,轻移宸极,恐非先圣之意,骇动人情。又,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陛下辄改神器,上乖七庙之灵,下长奸乱之道,此是祸福所由,愿深思慎之。"太尉源贺又进曰:"陛下今欲外选诸王而禅位于皇叔者,臣恐春秋蒸尝,昭穆有乱,脱万世之后,必有逆飨之讥,深愿思任城之言。"东阳公元丕等进曰:"皇太子虽圣德夙彰,然实冲幼。陛下富于春秋,始览机政,普天景仰,率土系心,欲隆独善,不以万物为意,其若宗庙何!其若亿兆何!"显祖曰:"储宫正统,受终文祖,群公相之,有何不可?"于是传位于高祖。”</p><p class="ql-block">⑤《魏书 卷六 帝纪第六 显祖纪》:“己酉,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国之大事咸以闻。”</p><p class="ql-block">⑥《魏书 卷七上 帝纪第七 高祖纪上》:“延兴二年 蠕蠕犯塞。太上皇帝次于北郊,诏诸将讨之。虏遁走。其别帅阿大干率千余落来降。东部敕勒叛奔蠕蠕,太上皇帝追之,至石碛,不及而还。……冬十月,蠕蠕犯塞,及于五原。十有一月,太上皇帝亲讨之,将度漠袭击。蠕蠕闻军至,大惧,北走数千里。以穷寇远遁,不可追,乃止。(延兴三年)秋七月庚申,帝从太上皇帝幸河西。拾寅谢罪请降,许之。……延兴三年冬十月,太上皇帝亲将南讨。癸巳,太上皇帝南巡,至于怀州。所过问民疾苦,赐高年、孝悌力田布帛。</p><p class="ql-block">⑦《魏书 卷七上 帝纪第七 高祖纪上》:“延兴五年冬十月,太上皇帝大阅于北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