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于武术的学习,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疑惑,总而概括不过四点,学什么?怎么学?为何学?何以用?这四点的清晰明了或许对于武术的认识与行动都会得到较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无外乎技击的技术,对于当下武术界对于武术的定义而言,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无技击也就无武术。其实,从武术与其他身体活动来进行本质的区分来界定,当然此并无异议,但是毋宁认为武术是身体技术呈现的人之为人的生活方式,这是武术区异其他技术,又是武术区别其他文化的理论表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武术,学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术是一项身体技术,是通过武术而通达“仁、义、礼、智、信、勇”,即文明化的成人过程,武术技术是成人的一种方式与手段。正如儒家学者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家的“致续守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武术是通达人生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少林拳是佛家的“禅修”法门。武术的学习是修德、成仁的路径,是通过武术习练者获得护佑自身,他人,家国的一种能力与手段。习武之人于自身明德、至善,于他人侠义、忠义,于社会为国、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术,怎么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滴水石穿”“铁杵磨针”。学习武术应有赤恒之心,以坚持、坚韧、坚毅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魄力与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方可有所为。这是从态度层面来看。而对于武术的内容而言,要掌握武术的技术与理论合二为一,也即是“知与行”,要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技术理论、历史、文化的学习。任一技术的生发、延续都是一定量的历史、文化、习俗的多重叠加,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技术的理论生成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武术技术何以如此。武术的习练与理论的学习才可以形成知行合一,方可练得正、走的远、行的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术,为何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术,是以止戈为武,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怎么才能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个人而言,那就是要有强大的生命力、意志力与行动能力。武术最终目的是通过武术获得提升强大的精神与意志,由此拳谚中有“一胆二力三功夫”之说。武术能够促进人的胆气,展现精神气质,提升阳刚之气。这是当前武术得以实现并最终获得的价值目标。武术的习得让人能够有敢为的气势与魄力,而“德”又能够把武术规定在一定的“限度”,即武术的习练获得敢作敢为,又恰到好处,把握处事之度。武术的胆气,不是一腔孤勇,而是审时度势后的“飞夺泸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术,何以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下文明化的社会中,武术的技击价值与功能必然在较多场合难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对于习练者产生学习无用论。武术的用,不在技击的用,是能够通过武术技术的习练通达人的精神本质,对于身体的磨砺会在生活中面对挫折与困苦产生强大的韧性,面对不法侵害产生更多的胆气,面对新事物产生敢于尝试的魄力。武术之用,是荣摄在生活中的“润雨细无声”,是“只在此山中”的“日用而不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术,从外在形态而言是身体的技术,是以技击呈现的价值载体。但是,武术从本质而言是身体的教育,是通过身体与心灵互证的哲学理思。在身,则健康体魄;在心,则锤炼意志;在身与心的结合则通达成仁。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具有文明气魄涵养的现代中国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