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乐猴屿村,一个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全村总人口3.8万人,其中3.3万人漂泊海外,90%的猴屿人移民美国,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村”现象。猴屿村的华侨历史可追溯至明朝,临江而立的猴屿村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必经之路,作为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猴屿人凭借其擅驾船和修船的技能,成为郑和船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船队远赴南洋、非洲等地。民国初期,许多猴屿乡民为生计远涉重洋,福州当地有“三把刀”起家的说法,即菜刀、剪刀、瓦刀,分别对应开中餐馆、当裁缝、搞建筑。如今,猴屿华侨的职业体系已从传统的“三把刀”向“三师”(医师、律师、工程师)和“三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转变,改革开放后,更多的猴屿人走向世界,在异国他乡开创事业。</p> <p class="ql-block"> 猴屿洞天岩,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著名侨乡猴屿的屏山洞,俗称猴屿岩,地处闽江口南岸最北端,距福州市区28公里。洞天岩以其独特的岩洞景观而闻名,岩洞叠嶂,景色壮观,被誉为闽江一绝。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孝宗年间,由名臣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郑丙创建的屏山寺坐落于此。寺内的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仰佛堂等,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岩上还保留了许多惟妙惟肖的形象石,如“一岩两树”和“百年茶花”等自然奇观。</p> 秀安桥 <p class="ql-block"> 秀安桥横跨在岩壑溪涧之间,不仅为游人提供了便捷的通行,更为景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桥的造型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仿佛一幅天然画卷中的点睛之笔。</p> 拾级登高 锦屏岩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小径拾步而上,眼前景色逐渐开阔,锦屏岩映入眼帘,那高耸的岩石如同屏风般矗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p> 状元洞 <p class="ql-block"> 状元洞的传说为猴屿洞天岩景区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相传,古代有位寒窗苦读的学子,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求学,便来到猴屿洞天岩修行。他在洞中苦读,最终高中状元。为了纪念这位学子的成就,后人将此洞命名为状元洞,以激励后人勤奋学习,追求梦想。</p> 状元帽 <p class="ql-block"> 状元帽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一顶乌纱帽,更确切地说,它象征着古代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见证了无数学子对未来的憧憬与奋斗。</p> 仙人桥 <p class="ql-block"> 仙人桥横跨在两山之间,宛如一条连接天地的纽带,传说中,这里是仙人往来的地方,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p> 一岩两树 <p class="ql-block"> 鼓岩之上,一条岩缝中竟然长着两棵连根大树,一株榕树与另一株不知名的树种并肩而立,树皮一黑一白,仿佛来自欧非两洲肤色不同的情侣,依偎在一起倾诉衷肠。著名书法家沈觐寿先生生前在岩上留下题刻“一岩两树,同根并茂”八个大字,为这处奇景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游览中,我不禁好奇,猴屿村洞天岩景区内山高林密,植被茂盛,岩洞众多,怪石嶙峋,为何不见猴踪影?问了许多村民,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连村名的由来也不得其解。后在一位老者口中了解到猴屿村的名字有两种传说:一是形似猴的岛屿,传说猴屿古时为岛屿,因形似猴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猴屿原称侯封境,俗称侯屿,因风水先生笔误写成“猴屿”。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毕竟形似猴岛的说法更具说服力。若是第二种说法,此地可“封侯”,村民又何必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求生存呢?</p> 猴屿号绿皮火车 <p class="ql-block"> 猴屿号绿皮火车,这列生产于1968年的退役火车,由一节上游型蒸汽式机车头和六节车厢组成,全长21.513米,宽3.3米。它曾是抚顺的铁路列车,后被修复后停靠在长乐区猴屿乡红安河畔。猴屿号火车不仅因其独特的外观和怀旧的气息吸引了众多游客,还因其提供的服务和活动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车厢内设有水果超市、咖啡轻食、青年旅社等业态,游客可以在车厢内野餐,享受车窗外的美丽风景,天气好的时候,景色美得仿佛置身于宫崎骏动画中。此外,绿皮火车的文创成为洞天岩景区,闽江游船“猴屿专线”启航等活动的亮点,展现了其在推动当地旅游和文化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告别过去,奔向未来,猴屿村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绿皮火车突然间让我想起一生记忆最为深刻的两段过往历史事件:一是文革时期,绿皮火车载着身著清一色绿军装、臂挂红卫兵袖章的青年学生,挥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旗帜,高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革命歌曲,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大串联,播洒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种子;二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从那时起在铁路沿线的知青就与绿皮火车结缘,扒车、逃票,列车员查票就近站被逐下车,等待下一趟绿皮火车再上,玩“猫抓老鼠”游戏。时间长了跟列车员也混成了朋友,他们也同情知青兄弟们境遇,查票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起来也有点好笑,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时代发展如此迅猛,绿皮火车成了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绿皮火车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见证了我国铁路运输的一段历史,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快捷的高铁、飞机受到大众的欢迎,绿皮火车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怀旧、记忆深处的象征。</p> 郑和石雕塑像 <p class="ql-block"> 郑和石雕塑像,高14.05米,寓意郑和七下西洋首航时间的公元1405年;底座宽7米、高2.8米,寓意前后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雕像重约700吨,能抗12级强风、8级左右地震灾害,是全球最大的郑和塑像。雕像临江屹立,面向大海,人物模型伟岸巍然,神色刚毅,最能体现郑和勇于进取、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雄风浩气。</p> <p class="ql-block"> 郑和,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的七次下西洋活动不仅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更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郑和的航行不仅仅是贸易的往来,更是文化的传播,他在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带回了许多外国的风俗、文化和物品,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相互理解与合作。郑和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航海技术上,更在于他展现出的智慧与才识,以及在军事、建筑等方面的卓越表现。</p><p class="ql-block">图片/美篇制作:【乌石山人】龚 东</p><p class="ql-block">景区简介/文:部分来自网络汇集成文</p><p class="ql-block"> 2025、1、5 于福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