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新年的钟声敲响,元旦的欢庆氛围如轻纱般,弥漫在绿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静坐在邕江边一栋楼宇第23层的飘窗前,极目眺望着邕江,思绪却恰似一只轻盈的蝴蝶,翩跹着飞向了远在广州为创业梦想打拼的儿子身旁,继而悠悠飘进往昔的岁月深处,那里有父亲忙碌且坚毅的身影,在时光的缝隙中熠熠闪光。记忆的长河中,父亲的一生宛如一首深沉而质朴的歌,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勤劳的节拍,于无声处润泽着我们的家族,跨越三代,绵绵不绝。在岁月长河的沉淀中,父亲的身影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子女的记忆里。他生于斯长于斯,家乡那片广袤的黄土地,既是他辛勤耕耘的舞台,也是他一生故事质朴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缠绕写就的一部无字之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幼便与泥土和耕牛为伴。他的每一天,都是从破晓前的黑暗中开启的。农忙时节,夜空还被夜色笼罩,他便已踏入牛栏,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扛起沉重的犁耙,伴着牛儿哞哞的低吟,随着牛群踏出的平仄平仄韵律,悠长的那声声“邓啊,起床去拔秧苗了,最好是太阳登顶之前插完秧啊”的呼唤,宛如一支古朴的晨曲,在静谧的龙王屯上空悠悠飘荡,打破了我们的甜梦,也奏响了一天艰辛劳作的激昂序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炎炎烈日高悬,父亲弯腰弓背,在水田里奋力耕耘,手中的犁耙仿若他身体的延展,熟练而有力地翻动着泥土。在数不清的晨曦中,屯里其他老农刚到田头,他已在地里挥汗如雨,那古铜色的脊梁上,闪耀着汗水的晶莹光芒,宛如黄土地上一尊坚毅刚强的雕塑。阳光倾洒而下,汗珠从他的脸上滚落,滴入脚下的泥土,滋养着希望的种子。我与母亲紧随其后,插秧的双手被水泡得发白起皱,心中却怀揣着赶上父亲进度的热切渴望。每当我们插完一块地,望见父亲在邻田投来的那满是欣慰与自豪的灿烂笑容,所有的疲惫便瞬间烟消云散,化作满心的满足。那笑容,是对我们努力的深情认可,亦是这艰苦劳作中最为甜蜜的珍贵奖赏。有时,夜幕低垂,插完自家的秧苗,我会顺手帮邻里插上几行秧苗,而后一同在夜色的怀抱中翻山越岭回到家中,父亲也会赠予我一个饱含善意与骄傲的微笑。偶尔,运气降临,晚餐桌上会出现“地老虎”这道独特的美味,那是父亲在犁耙劳作时的意外收获。犁水田时,父亲偶遇翻出的泥土中浮到水面的地老虎,便细心拾起这难得的“战利品”,顺手放入系在腰背间的刀篓里。虽不常有,但在那些清汤寡水的日子里,却成为一家人舌尖上的稀罕享受,为平淡的生活添上一抹别样的滋味,这生活给予的微小惊喜,亦承载着父亲对家庭无言深沉的爱与关怀。</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假期还是周末,父亲几乎每一天出工,不等粥煮好就饿着肚皮匆匆赶牛出河边(一去就一天),然后吆喝女儿我送粥去田间地头送给他,妈妈见怪不怪,笑嘻嘻对我说:奇怪了,你不放假他会自己带粥出去,你回来了他故意不携带粥,就盼着你送啰。那时我还暗自想,或许父亲一定是喜欢我当他的跟屁虫的缘故吧。有那么一次,妈妈觉得父亲每周末都让我包揽几乎所有家务太苛刻,便待我周末归家时,干脆带我去外婆家逍遥自在,还得意地跟外婆讲: 她父亲硬要她干家务活,我带她来潇洒一次,给她父亲一点颜色看看。那时的我虽然理解妈妈的舔犊情深,可也有点不理解父亲的苦衷,父亲远走天国后,我才慢慢理解,他是深知穷人家该如何“富养”女儿的,勤快是他的治家法宝呀,他有意培养女儿的勤恳和坚韧,使她在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时,让她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拥抱生活。</p> <p class="ql-block"> 农闲时节,父亲也未能安享片刻清闲。他背起那段上门女婿时光里继承外公的简陋却有故事的木工工具,与四叔结伴,穿梭于周村四邻之间,为那些新起房屋的人家做木工活计。彼时的七、八十年代,一天 1.5 元的工钱虽微薄如尘,在父亲眼中,却是子女求学路上的希望之光。无论是给新建房屋精准地打墨线,还是精心打造一件件实用的衣柜,父亲皆倾注了全部心血与热忱。打墨线时,他目光坚定如炬,精准无误;制作衣柜时,他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在四邻八村收获了声声赞誉。妈妈虽时有抱怨:“天天去为他人做木工活,自家连个多余的靠背椅子都没有。”这抱怨声中虽含着几分无奈,却也深知父亲的执着坚守与责任担当。家中那几把陈旧的椅子,见证了母亲的“埋怨”,也诉说着父亲为子女无私奉献的伟大与深沉。勤劳善良是爷爷奶奶传承给父亲的家风,没有的东西,就去创造,父亲用竹子编成一张张晒玉米席子,一对对箩筐以及水灾捕鱼时用的竹筏,也无一不体现了父亲在平凡生活中的勤劳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阖家团圆的节日,是父亲难得的“闲时”。平日里在灶台上忙碌的姥姥和妈妈,此时便退居二线,将大厨角色让位给了父亲,此时的父亲才舍得放下手中的活计。他系上那藏蓝色的围裙,站在灶台前,身影在烟火缭绕中忙碌穿梭,手脚麻利地杀鸡宰鸭,那熟练的动作背后,是他对家人独特而深沉的关怀与呵护。不让女子沾染粗重活计的观念,深植于他的内心。在父亲的心里,这些粗重活计,本就不该由女子来承担,在厨房的烟火气中,父亲的身影忙碌而温暖,那是他对家人别样的疼爱方式,因此家中的独女——我便可享受“守株待兔,不劳而获” “饭来张口”的惬意 ,一家人围绕在一起,欢声笑语中,满溢这浓浓的亲情与温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忆里,父亲最清闲的时光是邻居亲戚来给他帮理发的时候,彼时,堂屋外会有不少人hold住,氛围热闹而融洽</span>,父亲站在椅子边上理发人的背后,脸上洋溢着放松的神情,手中的剪刀娴熟地在“顾客”头发间穿梭,剪下的是岁月的痕迹,留下的是邻里间质朴醇厚的情谊。父老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那一刻,父亲仿若暂时卸下了生活的沉重重担,尽情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闲暇。</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姐弟几个自幼便懂得了勤劳的意义。我们刻苦学习,以知识改变命运为信念,努力走出那片山旮旯黄土地。在父亲勤劳的庇护下长大的我踏上了教学岗位,将父亲的勤劳品质融入到工作与生活的点滴之中,以勤劳的品质去装饰儿子的成长岁月,每日忙碌于讲坛教书育人、批改作业,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父亲日渐虚弱的身躯,赶不上“你养我长大,我养你变老”的父亲衰老的步履,父亲轰然倒下。父亲生病来作为女儿我的小家静养时,整日无瑕顾及父亲的女儿没能好好地伺候父亲,反而是中学生的儿子默默承担起为父亲搓澡的责任,我为未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而深感自责,这份愧疚如同一根尖锐的刺,至今仍深深扎在心底。</p><p class="ql-block"> 岁月轮回,父亲的勤劳之种在第三代身上继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今,不屑于体制内工作而独自创业的儿子,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征程,宛如当年的父亲,不知疲倦,无畏艰辛。他每日埋头于写标书、拍摄宣传片、电脑后期制作和吉他美容等,不辞辛劳,默默耕耘。前不久,一片片金丝楠木片在儿子的巧手精雕细琢之下,历经时间的悉心打磨,与一把原本普通的吉他“患难与共”地融合在一起,宛如君子之交,在儿子手中“投桃报李”显示出一把古色古香的高档吉他,他自豪而兴奋地向我展示:“妈妈,外公的木工手艺不会失传了!您看!” 言罢,他轻轻拨弄琴弦,嘴角上扬,弹起他亲爱的“土吉他” ,那悠扬的旋律恰似父亲勤劳精神的回响。那一刻,我看到了父亲的影子在儿子身上闪耀,那是勤劳与热爱生活的传承,这份传承跨越时空的阻隔,激励我们如他给女儿起的名字一样,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昔,儿子的中学时代,我因教学工作繁忙,常常让他不由自主地操持家务活,如去饭堂打饭、<span style="font-size:18px;">收拾碗筷洗碗、扛煤气上楼等,</span>他那句“妈妈,同为你的学生,你照顾你的学生比照顾我还周到”至今仍如同一把锐利的箭,刺痛我的心,给我留下终身的遗憾。但我也深知,父亲的勤劳早已在儿子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尽管儿子忙碌奔波,但他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恰似当年的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去奋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的成就建立在一个“勤”上,未曾有过片刻悠闲与懈怠,用勤劳的笔触书写了一部伟大的家族史诗。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漫漫道路,让我们在生活的波涛中,始终坚守着那份勤劳与坚韧,将这份宝贵的财富代代相传,永不磨灭。我们姐弟几个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始终秉持着父亲“勤能补拙”的谆谆教诲。无论是面对学习上的困难,还是工作中的重重挑战,都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与退缩。如今,我们也将这份勤劳的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孩子们看着祖辈、父辈的辛勤付出,懂得了珍惜与努力的意义。父亲虽已离去,但他勤恳敬业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三代人的前行之路,成为我们家族永不磨灭的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熠熠生辉。我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勤俭家风会继续落脚于我们家族,源远流长,恩泽后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