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于对竹的喜好,今天作最后一期“竹海‘游泳’记”,以成圆满之愿。</p><p class="ql-block">游完“花溪十三桥”,的哥将我们带到“太极八掛广场”。</p><p class="ql-block">雨仍在下,雾更大。</p><p class="ql-block">我们就在这烟雨茫茫中走近广场的大门。两个门柱上的对联模糊得已看不清是什么字了,只有门楣上的“七彩飞瀑”勉强看得出。进门后确是一个圆的广场。一旁的牌子上作了介绍:它是竹海开发过程中,用开采出的白垩纪(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历经7900万年)化石作原料布设而成。其布局及各个石雕的造型等很好地诠释了易经文化的核心内容,即: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即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由太极而有四象八卦,即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四象;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本可以录一段视频或是照几张照(图片:浮雕“围魏救赵”。)片的,但因雾太大,效果不好而罢。朦胧中,而好些游人早已沿着广场右侧一片湖水的左岸拾级而行了——必是奔“七彩飞瀑”而去也。</p><p class="ql-block">踏着他们的足迹,我们也去也!</p><p class="ql-block">一路穿云破雾,翠竹重重,渐入佳境。当来到七彩飞瀑前时,我便开始欣欣然,飞流直下的瀑布已让我感到美不用收了。</p> (图片:“七彩飞瀑”山门。) (图片:游人沿着广场右侧一片湖水的左岸在秀竹的簇拥下拾级而行) (图片:秀竹森森) (图片:浓雾中的翠竹亭亭玉立) (图片:浓雾中的翠竹亭亭玉立) <p class="ql-block">(视频:七彩飞瀑)</p> (图片:浓雾中的翠竹亭亭玉立) (图片:浓雾中翠竹高悬,飞流直下,如是阳光明媚之日,“七彩飞瀑”当实至名归) 饱览七彩飞瀑的胜景后,我们来到仙寓硐(同“洞”意)这是南宋时(1259年左右)开凿的一座洞窑。位于擦耳岩半腰部的巨大石壁上。明清時期进行了扩建和培修,建國前廟宇被毁,但石刻雕像多數得到了保存。硐长500米,各段高、宽5至10米不等。上接蓝天,下臨深壑,风景秀麗,景色宜人。 (图片:“仙寓洞”三字为东坡居士所题) (图片:仙寓硐硐口) <p class="ql-block">(视频:走进仙寓硐)</p> 擦耳岩半腰的巨大石壁上,现今的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游客,可谓文章作足,资金投足。壁上被刻上了《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浮雕,什么“围魏救赵”“欲擒故纵”“美人计”等等都一一上墙。只要你乐意,就看个够吧。 (图片:浮雕“围魏救赵”。) (图片:浮雕武士头像。) (图片:浮雕似为李自成时的武士。) (图片:浮雕“欲擒故纵”。) (图片:浮雕“笑里藏刀”。) (图片:浮雕“美人计”。) (图片:浮雕“关门捉贼”。) (图片:浮雕“隔岸观火”。) (图片:浮雕走尽绝壁方知这里已是江安县所辖,“文章” 为江安县政府所为。) (图片:这尊孤悬于岩壁之外的丹色蘑菇石叫“黄伞石”,10多米高,3米左右宽,呈上大下小状,危而不坠,形如一把巨伞撑开。传说当年修真炼士邰道人在此修炼仙道,将用过的伞放在这里,历尽风雨,仙化成石。其实,它只是因为下方的石头风化快于上方,逐渐形成伞状而已。) 穿过仙寓硐,浏览过“三十六计”浮雕后,我们来到仙女湖。这是一片静静的湖面,浓雾浓罩下的它更显宁静,一尊据当地一位小哥称是汉白玉雕琢而成的仙女浮现于视角。此湖应是以此而名吧。 (图片:仙女湖一角,远处一尊汉白玉仙女雕像沲现于视角) 抵达仙女湖已是下午五时许,的哥的车子停在湖的对面,如步行过去,得绕好长的路,前面有提示,每人十元右乘竹筏渡过,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欣然而乘,不足五分钟坦坦然而过,全程录相。 <p class="ql-block">(视频:长长的秀竹林,欣欣然爱竹情)</p> 坦坦渡过仙女湖,走入一大片竹林,雨水浇透了的竹林,森然如仙境,走在一段栈道上,看着眼前一丛丛一株株翠竹,对竹的热爱油然而生,我便录下这长长的一段。当穿过一座小小的洞门,回首一看,一座“文同画竹”塑雕矗立于前。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想起,我在这则系列游记的第一篇中就说到过他。 (图片:文同画竹,胸有成竹——这座雕塑我喜欢) (图片:文同简介) (图片:宋代文同的《和吴龙图韵五首·洗竹》<div> 斤斧从来到此稀,为撩疏密绕藩篱。<br> 已繁不用饶新笋,纵碍何妨惜旧枝。<br> 风外清音闻曲阁,月中寒影下方池。<br> 想公日在琅玕径,正是棠阴讼少时。)</div> 没想到,我们的竹海“游泳”,竟然从文同先生的体内游了出来,三生有幸哟。<div>竹海再见!</div> 我爱竹 我爱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