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陈亮的文集,总是被陈亮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狂放不羁,横冲直撞的一生所震撼,也深为南宋那种对文人相对宽容的政治环境所叹服。或许,也只有那样的政治环境才让陈亮有表达个人政治观点的机会,才造就了我们所认知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陈亮,所谓时势造英雄,没一点性格也成不了英雄。</p><p class="ql-block">细看历史上正直刚毅的文人,都带有鲜明的性格,一身傲骨,我行我素。就拿陈亮身边的朋友来说,周葵、叶适、陈傅良、以及性格最为相近的辛弃疾,莫不是仕途起起伏伏,为官贬官辞官,来来去去,就像菜园子一样,用到就用,用不到就贬,那种官场生态用如今的眼光看来,着实不可思议。你说政治开明吗,确实开明,一把手一句话,既能决定你的来去,也能决定你的生死。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来,陈亮三番五次的上书,并非鲁莽的行为,相反倒是非常聪明之举。</p><p class="ql-block">其实,陈亮上书既有抗金复国之志,也未必没有求得一官半职之心。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提出了变革时政、富国强兵、北伐中原的主张时,孝宗曾被“赫然震动”,想授予陈亮一官半职,但陈亮拒绝说:“我是想为国家建百年之基业,岂是为了一官半职?”皇帝授官,陈亮拒绝,听起来陈亮是不屑为官,但个人理解其实不然,重点在于“一官半职”四个字。从字面理解,皇帝应该是给个小官或者给个公职的意思。陈亮哪看得上这样的“一官半职”,他自诩自己为“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怎么可能为这区区“一官半职”折腰?也就是说,陈亮不是不要官,而是因为“一官半职”太小,所以就直接拒绝了皇帝的授予。</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从陈亮命运多舛的一生来看,陈亮桀骜不驯的性格确实是阻碍其仕途发展的最大障碍。陈亮亦师亦友的吕祖谦,对陈亮的性格弱点看得一清二楚,他曾告诫陈亮说:“凛乎其严,岌乎可危。匪曰设诫,理则如斯。不将不迎,不留不处。敬而无失,大中之矩”。(《东莱集》第六卷《恕斋铭》)这段话委婉地告诫陈亮,要以宽厚仁爱之心待人,以中庸之道处事,心平气和地应对不如意的人与事,避免因个性过于张扬和行事过于激进而给自己带来危险和麻烦。</p><p class="ql-block">我在以前的文章曾说过,吕祖谦是陈亮最为敬重,也是最喜欢聆听他教诲的人。我始终觉得,假设吕祖谦不过早去世,陈亮的一生或许会少走很多弯路,但人的命运没有假设,也不能假设。对命运来讲,本身就没有对错,陈亮正是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坎坷的命运轨迹,才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对于陈亮的一生,我总是会产生种种设想,总希望为他设想一个完美的人生。如果这样,如果那样,陈亮或许就不至于遭受这样的磨难了。但设想终归于空,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没有给你假设的机会。以陈亮的执拗性格,犹如一把双刃剑,贯穿于他的仕途与人生抱负之中。陈亮对自己的性格并非没有反思,在《复吴叔异书》中曾说:“亮少之时颇不自量,盖尽与一世豪杰角其短长而穷其技矣”。意思是自己曾经想与当时的英雄豪杰较量,试图在各方面超越他们,但发现自己用尽了所有办法,最终都没有成功。</p><p class="ql-block">陈亮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唐吉可德式的孤勇者,左冲右突,到老了才幡然醒悟。在挚友们眼中,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又棱角分明的人。譬如在朱熹眼里,朱熹称陈亮“志大宇宙,勇迈终古”。但就陈亮的性格而言,朱熹对陈亮这种横冲直撞的性格却颇有微词,所以他始终想让陈亮以”:“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来“独善其身”,认为一个儒者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大事,放下固执己见,做个“大有为”的“英雄豪杰”。只是出乎朱熹的意料,陈亮不但不接受朱熹规劝,还反唇相讥“醇儒”不过是“风痹不知痛痒之人”,这种人除了空谈性命,其余一无所知,也一无是处。</p><p class="ql-block">陈亮表面上对朱熹敬重有加,但从他说话的狠辣,他的情商也是堪忧的。难怪朱熹说他不痛自收敛,不惩忿窒欲,不迁善改过,难免还会有“人道之祸”。朱熹的话一针见血,他预见了以陈亮这种刚烈,说话直率,不管不顾,愣头青似的性格,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难以有容身之所,吃亏那是早晚的事。可惜,朱熹规劝陈亮要:“培壅本根,澄源正本”的话,陈亮那时正热衷于“义利并举,王霸并用”的事功学说,并没有领悟和采纳朱熹规劝。单以陈亮的仕途来看,朱熹说的话,用当下的词语来形容,完全是“政治正确”的话。</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人生在世圈子很重要,你混什么圈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看你混在什么圈子,就大概知道你是什么人。</p><p class="ql-block">陈亮的圈子不可谓不上层,在这个圈子里,谁都佩服陈亮的文才和人品。在众多的挚友中,辛弃疾对陈亮是最为敬重的一位。他赞陈亮:“同甫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两人惺惺相惜,互为知己,两次入狱辛弃疾都是全力营救。陈亮去世后,辛弃疾的祭文中一句“人皆欲杀,我独怜才”,既读出了辛弃疾对陈亮去世的悲痛心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也反映出了陈亮因性格问题,让自己陷入了“人皆欲杀”的艰难处境。</p><p class="ql-block">陈亮,一个思想超前,观点独特,性格鲜明,倔强执拗的历史人物,读他就情不自禁的会联想到当下永康人的性格,陈亮的一生,非常契合当下永康人:说话大声,敢说敢闯,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就像永康的五金一样,说话做事铁硬铁硬的,血液里似乎始终流淌着永康打铁汉的这种吃苦耐劳精神。</p><p class="ql-block">回头想想,人的性格执拗,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道路选对了容易成功,道路选错了容易一败涂地。这种性格的人,很难有转圜的余地。</p><p class="ql-block">你就看陈亮,虽然怀揣着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但就他执拗的性格而言,他确实不适合为官。当时的南宋朝廷,主和派与主战派斗争激烈,主战派始终处于下风,政治生态复杂而又微妙。而陈亮固执己见,不善妥协,既不屑于迎合权贵,也对权力博弈和人情世故非常迟钝,更是对朝廷的种种弊端直言不讳,由此而遭受排挤与打压,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事。</p><p class="ql-block">我们很难评价说,陈亮的境遇对于后人有什么值得警示的地方。但在个人修养方面,陈亮的刚正不阿,坚守正道、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此过程中,周葵、吕祖谦、朱熹教诲陈亮的话,确实也非常值得我们去领悟和思考。他们教导陈亮的为人处世的思想内涵,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都非常适用,你如果领悟透彻,可以避免很多因为性格因素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的末期,陈亮中状元时以善处皇帝父子之间的矛盾而一举夺魁,或许正是陈亮意识到了自己过往的性格缺陷,才在命运转折的紧要关头,懂得了用圆融、通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皇帝尽孝的观点,虽然身边的朋友都对他表达了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但就仕途的成败而言,陈亮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也正因为陈亮廷对时的幡然醒悟,为我们永康带回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状元”。</p><p class="ql-block">南宋陈亮传奇的一生,是性格与命运交织碰撞的神奇写照。他的经世致用的理念承古拓今,跨越时空,被后世子孙视为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汲取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总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俗话说: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对于一个想在职场和仕途发展的人来说,陈亮的经历非常好的告诫我们,做事要审时度势,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头脑发热。《论语·雍也》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推人及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老祖宗的话,都是至理名言,善处人际关系,永远都是人生需要修行的一门课程。</p><p class="ql-block">陈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与现实终究是两回事。唯有立足于现实,再去实现理想,才是人生这一辈子行稳致远的根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