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难的敦煌与执着的荣新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溪</div><ul><li>这个世界上,总有人铁肩担道义,将民族的责任和自己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他人无法企及的奇迹。</li><li>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li><li>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他满世界寻找敦煌。从1984年起,他开始了到世界各地寻找敦煌文物的艰难历程。走过11个国家,48个城市。“只要查到和敦煌相关的信息,我就去找,就这样一站一站地跑。”“从伦敦到巴黎,从哥本哈根到圣彼得堡,四十年来,一路追寻敦煌文献的吉光片羽。”(摘自荣新江著《满世界寻找敦煌》)</li><li>众所周知,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忽悠”住王道士,从敦煌带走了五大马车二十九箱文物。之后,分别有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所谓专家学者,不断攫取敦煌文物。甚至还有国内的那位当过和尚的顶级画家,也私藏文物,并把吐鲁番文物辗转卖到美国。更有甚者,还有人为了利益,不惜将完整的文书撕成小块倒卖。可以说,敦煌藏经洞一经发现,这里的文物就饱受了破坏和流离之苦。</li><li>为了寻找敦煌文物,荣新江不顾旅途劳顿,冲破重重障碍,蹲上述国家的各类藏有敦煌文物的图书馆、博物馆,一字一句地抄写文字文物。</li><li>在德国国家图书馆,开馆时间短,座位紧张,他就早去晚走,中午别人出去吃饭,他靠几块巧克力充饥。</li><li>在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这里进馆必须穿拖鞋,冬天里头没暖气,穿拖鞋待不了多长时间就得出来暖和一下,再冲进去看。</li><li>苏联解体前,圣彼得堡还是列宁格勒。那时荣新江就在不懂俄语、对方不认识中国护照的情况下,硬着头皮闯关到列宁格勒。之后的2013年,他再次到达更换名称后的圣彼得堡……</li><li>起初,荣新江搞研究时,还没有现代的手机、录像机等设备,他就凭借一支笔一张纸,一字一句地抄录文物,或者临摹图案、符号。后来有了复印设备,才多多少少减轻了他的工作量。</li><li>荣新江是勤奋的。“能抄回多少,就能写多少文章。”是他的真实写照。因此,他的研究论文无法计数,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敦煌考古和文献领域的空白。</li><li>关心关注敦煌文物保护的,前有王国维、季羡林、向达等,后有像荣新江这样的大批学者,以及他们的学生们。正如荣新江所说:“全世界寻访敦煌的中国学者并非我一人,而是一大批人,中国敦煌学的进步是一代代学者接续奋斗出来的。”</li><li>敦煌的风风雨雨历经磨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近现代的波波折折。只有一个稳定强大的中华民族,才能保证悠久灿烂的文化宝藏平平安安熠熠生辉。</li><li>2025年1月5日</li><li>(欢迎关注“山溪文学”,欢迎转发。)</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