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禾下乘凉】

🐯大虎牙坚哥🐯

<p class="ql-block">2018年05月27日摄于江西奉新</p><p class="ql-block">江西奉新宋应星纪念馆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字长庚。汉族,奉新北乡(今属江西奉新县宋埠镇)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代表作《天工开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span>宋应星才大博学,著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p> <p class="ql-block">宋应星(1587—1664?),字长庚,汉族,明朝奉新北乡(今宋埠镇)人,《天工开物》一书的著作者。该书详细记载了十七世纪中国农业、工业、手工业生产领域中的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在中外科技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为了纪念宋应星这一伟大科学家,弘扬历史文化,实施科普教育, 1983年,奉新县筹建宋应星纪念馆, 1987年开馆,开馆十六年来,接待中外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达二十余万人次。宋应星纪念馆也成为江西省十大名人馆之一,属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峨冠长衫,气宇轩昂,栩栩如生的宋应星塑像</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宋应星塑像背后,就是这位古代巨匠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走进历史,对话先贤‌ </p><p class="ql-block">步入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手工业繁荣、科技初露锋芒的时代。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区,您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宋应星生平事迹的详细介绍,以及《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种种精妙技艺和科学原理的复原展示。每一件展品,都是对宋应星勤奋钻研、勇于探索精神的致敬。</p><p class="ql-block">《天工开物》,一部凝聚着中国古代科技与工艺文明的“宝典”,图文并茂,重视实践,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宋应星自幼机敏过人,传闻有过目不忘之才。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有些坎坷,经历了六次科举,依然与功名无缘。六次由江西奉新到京师的往返跋涉,亦是六次“科考之旅”。宋应星时时沿途停留,走访南北农田、作坊,考察各种农活及手工业、矿冶业的生产技术,随时将所见所闻记录并描绘出来。</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年,宋应星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天工开物》上卷介绍传统农业技术,中、下卷则介绍传统手工技术。该书在康熙年间被传到日本,之后又传入东亚和欧美的多个国家,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经典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赞扬《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把宋应星称之为“中国的狄德罗”。</p><p class="ql-block">纵观宋应星的一生,他偏爱实学研究,为劳动者著述,完成了自己内心的坚守。这份坚守虽远离功名利禄,却脚踏实地,为民谋福,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奉新县宋应星纪念馆共有1个主馆和2个分馆,主馆介绍宋应星生平和他的重要成果,分馆介绍《天工开物》技术内容,二楼为临时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奉新县宋应星纪念馆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场景再现、多媒体等手段,充分展示了宋应星的生平事迹和《天工开物》的科技精髓,让游客更具体地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操作技术,永远缅怀宋应星对世界科技发展的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江西奉新天工开物文化园位于奉新县高新园区内。宋应星纪念馆占地面积1000余亩,有竹博园、奇花异果园、樱花园、桂花园等植物园及休闲娱乐区。具有江南园林风格,湖光山色,环境优美,景点众多,有中心广场、宋应星纪念馆、农耕文化体检园、苗莆农家乐区、名人文化园、儿童乐园、博物园及垂钓中心休闲度假区等。整个建筑是一座古老的花园式建筑,占地12亩,有三座厅堂式建筑构成。宋应星纪念馆已成为江西省十大名人博物馆之一,也是江西省科教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在宋应星广场的中心,便能看见这个巨大的石像“后稷”相传它是农作物的创始者,因指导人们种庄稼,传播农耕文化,成为远古时一位大农一师。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禾贯。在这农业始祖“后稷”的背后有他的简历。</p> <p class="ql-block">在这农业始祖“后稷”的背后有他的简历。</p> <p class="ql-block">在后稷的周围围绕着12个生肖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纺织、染色、机械、陶瓷、造纸兵器、火药、制盐、采煤、榨油、酿酒等18篇生产技术,为后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许多重要论述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其中,该书细致描绘了123幅插图,记录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出现了270多名劳动者的形象。每一项技术,都以当时全国最发达地区为例,17世纪神州大地的工农业生产景象尽观于《天工开物》之中。</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本百科类著述,《天工开物》也不同于一般的集体成书,完全由宋应星个人独立完成。宋应星将工匠的各类技术行当进行了取舍和分类,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等18章,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将与民生有关的《乃粒》《乃服》放在开篇,其次是工业,而将记录珠宝制作的《珠玉》篇放在最末,体现了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书中所涉30余个行业、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如果按照现代眼光来解读这部“奇书”,会看到其包罗万象之下的科学萌芽。其中有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等方法中有许多力学、热学原理;有化学研究,在《五金》篇中,宋应星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有农业科学,书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p> <p class="ql-block">《天工开物》之名,源自《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以及《易经·系辞》中的“开物成务”。宋应星解释为:“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即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技巧,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品。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在《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文中进一步阐释:“‘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天工”指自然界的创造力量,“开物”指人类通过智慧和劳动,发现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创造出各种物品和工艺技术。</p> <p class="ql-block">宋应星所处的明朝中后期,是中国科技思想史上的一个“爆发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社会中士农工商的严格界限。这一时期,集中出现了一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学著作,如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等。</p> <p class="ql-block">《天工开物》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为皇家和贵族服务的工艺技术,而更多着眼于百姓日常生活。”著名文物专家齐心曾以《天工开物》中《五金》一章举例,其中提到: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值高而无民耳。“黄金虽贵,但不似铁可服务于日用,对百姓也不见得是最好的。这不仅体现了对于平民百姓生活的重视,也有顾炎武所推崇的‘经世致用’之意。”</p> <p class="ql-block">几次应考途中,宋应星游历大江南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为增长见闻、获得新知而心怀喜悦。他的行迹遍及京师、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还到过广东,甚至可能去过四川和山西。而且他不但“重实践、重考察”,还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长宽高、重量、容积、比率、时间等技术指标都作了精密描述。书中的大量设备图有如工程画,画中人物操作逼真、表情自然,好似一幅中国古代技术史的长卷。</p> <p class="ql-block">宋应星身上承载着科学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传承付出了长期而孤寂的努力,在明末国破家亡之际,靠一己之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汇聚在一本书里,他是一个时代的逆行者。</p> <p class="ql-block">天工大道、开物大道、天工开物节……与《天工开物》相关的种种文化元素,渗透在江西宜春奉新这座小县城的每一处角落细节中、每一个日常生活中。</p><p class="ql-block">江西宜春奉新这座小县城,正以自身的不断发展,向300多年前的先辈遥相致意。</p> <p class="ql-block">来江西宜春奉新怎能不来一次宋应星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奉新宋应星纪念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这里是纪念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神圣之地,也是探寻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观看,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