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巨匠的隐秘世界——寻访陈望道故居

闲人

<p class="ql-block">1915年初,24岁的陈望道东渡日本留学,他十分喜爱阅读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等人翻译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文章,其中就包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从中接受了新的思潮并自己的名字“参一”改为“望道”,意为探索、展望、寻找新的道德、法则和革命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启程回国,应聘任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在“一师风潮”后,29岁的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受陈独秀的委托翻译《共产党宣言》。在家门西侧僻静的柴房作为工作室,用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旧门板,既当床铺,又做书桌,凭借一盏油灯,陈望道日以继夜,伏案译书,就连一日三餐和茶水也常常是由老母亲给他送去。有一次,母亲端了粽子放到他的书桌,还在粽子边放了一碟红糖,催促他趁热吃。过了一会,母亲在屋外问儿子还要不要再加点红糖,陈望道连声答话:“够甜,够甜了。”然待母亲进屋收拾碗碟时,却发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而红糖一点没少。这个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一直在陈望道的家乡流传着,酿成浓浓的“真理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陈望道用了3个月时间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译稿经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于1920年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全文。此译本对于正在建党过程中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意义非常重大。毛泽东于1936年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自己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有三本书影响最大,其中一本就是1920年夏天读过的《共产党宣言》。周恩来对于《共产党宣言》同样充满敬意和深情。1949年6月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召开时,周恩来郑重地对参会的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1975年1月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又殷切地对陈望道说:“当年长征的时候我就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如果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我真想再看一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带着对陈望道先生的崇敬走进陈望道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望道故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为前廊式天井院砖木结构建筑,整体呈“凹”字形布局,建筑面积294平方米。大门上方悬挂汪道涵题写的“陈望道故居”匾额,正室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西厢房西面有柴房一间。故居一楼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设有“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主题文物教育展;二楼为穿斗式,前檐设槛窗,陈列有大量珍贵图片,陈望道生平藏书、手札等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居的木雕工艺尤为精美,檐柱上的牛腿雕有狮子滚球、山鹿等图案,厢房柱上的牛腿雕有回纹和人物,雀替、额枋等处雕有人物、花草、鱼等图案,特别是厢房的门窗,为格扇门及格扇窗,格心雕为镂空,间有梅花相嵌,上面雕刻人物故事,富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走出陈家老宅,沿着大天街走上山坡,就能看见“望道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  在展示馆一楼的橱窗里,《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封面图,还有全球39种语言、中文72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被人们久久凝视。</p> <p class="ql-block">展示馆内有大量的图片、实物以及视频,记录了陈望道的生平,以及他所在的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1920年6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陈望道是发起组的核心成员之一,并一度担任劳工部长。十二月陈独秀去广州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即由陈望道和李汉俊负责。1923年,他投身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和学术研究,曾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发动了“大众语运动”,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陈望道致力于中国语文的研究,由他撰写的《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巨著,被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1932年“1·28”上海战争发生后一星期,上海文化界发表过一个“告世界书”,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领头,其中也有陈望道的签字;陈望道与妻子蔡慕晖的新式婚礼更在家乡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站在“望道展示馆”里,可以看到陈望道不为人知的细节:他和夏衍一起开过书店,没几年就关闭了;他创办过杂志《太白》,仅仅出了一期就夭折;他在桂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开设《中国文化》专题讲座,白崇禧率军政大员到场听课;他在安徽大学受邀讲座,当地军警如临大敌;抗战结束后,为了把复旦大学迁回上海而筹集经费,陈望道曾抱着衣物到北碚镇上摆地摊……</p> <p class="ql-block">寻访陈望道故居和展示馆,陈望道先生会给人们留下怎样的印象?1939年9月19日《迅报》中《陈望道的看家本领》中是如此描述他的形象:“陈先生生得很老实,黝黯的脸,深色的长袍,一股很俗的步子,以及平淡的语气,使你感到陈先生是一位那样敦朴而忠厚的长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朴而忠厚的长者——就是这样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图片除标注外皆由作者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