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经过若干天的精心酝酿,一部冗长的自驾路线图跃然纸上,24年9月2日驾上爱车由北京出发向西遁去,380公里后到达山西大同西16公里的云岗石窟。</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敦煌莫高、洛阳龙门、麦积山和大同云岗四大石窟,后两者还未曾踏足,就定在这次云游的计划中。</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迎面立有一尊雕像,昙曜大师是北魏时期奉旨在武州山南麓主持设计和开壁建窟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路侧13对高高的六牙白象塔分立两旁,一条佛道让人肃然起敬,六牙代表佛法中的布施持戒忍辱般若精进禅定,大概就是六根清净吧。</p> <p class="ql-block"> 佛道尽头两侧立有大型弧形浮雕-北魏帝后礼佛图。大同(古时称平城)曾是北魏朝的国都。</p> <p class="ql-block"> 园内还有个小型博物馆,展出1957年挖掘于山西长治沁县牛寺乡的部分精美礼佛艺术石刻(年代北魏至北宋)。</p> <p class="ql-block"> 南涅水石刻造像塔。每块石刻四周雕有佛龛和形态各异的佛像,配上花卉鸟兽纹饰,每组5至7块叠组成塔。</p> <p class="ql-block"> 湖心岛上的灵岩寺始建于北魏(公元504年),又经后朝整修扩建形成现在的三进院落,坐西面东依次是山门、千佛殿和大雄宝殿,两侧建有四角楼和六配楼,是佛教禅宗名刹之一。</p> <p class="ql-block"> 山门,正中端坐交脚弥勒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千佛殿。</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由福建当代艺术大师黄文寿用香樟木雕刻的主佛像高11米,神态端庄慈祥。</p> <p class="ql-block"> 在山门和千佛殿之间的中轴线上还有一座四方五层的石佛塔也堪称艺术精品,每层主佛像12尊,整塔大小佛像数以百计。</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就达云岗石窟了。石窟现存主窑窟45个,窑龛252个,大小造像近6万尊。从公元398年开始,昙曜大师开凿了从东至西现排序编号为16-20的五个窟,后官方主持向东开窟直到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时止,而造像工程延续到大约公元52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第二窟(冷泉洞)。开凿时地下有泉水涌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第三窟(灵岩寺洞)。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主佛像高10米,原计划建大型塔庙窟但终未完成,其左右各开一门,是云岗石窟中最大的窟穴。</p> <p class="ql-block"> 第五窟(大佛洞)。17米高的坐佛是云岗中最大的佛像,其慈眉善目鼻直庭满,泥皮彩绘(是辽代后人为防岩石风化而塑的)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窟前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第七、八窟。</p> <p class="ql-block"> 自西向东的第十三至九窟俗称五华洞,其洞窟设计及造像由鲜俾的胡风逐渐融入汉文化风格。</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窟(接引佛洞)。东壁上方刻有太如七年(483年)337字的造像题铭,是云岗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可惜窟内光线不足没见它身在何处。</p> <p class="ql-block"> 主佛两侧的菩萨细颈瘦腰,是辽代时的补造。</p> <p class="ql-block"> 第十四窟,窟内有几根四方石柱。</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五窟(万佛洞)。现存造像逾万,象征释迦牟尼分身化为十方诸佛。</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六至二十窟(立佛洞),也称昙曜五窟,现十六、十七窟正在维修,围挡墙上挂了些窟内造像图片。</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窟,身披袈裟高15.5米的主佛立像。</p> <p class="ql-block"> 十九窟像。</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白佛爷洞)。长目高鼻的主佛高13.7米,由于前窟顶早年坍塌,后辽建木构窟檐又毁于战火,如今从深闺中走出直接面视自然,反倒成了云岗石窟的地标式图腾。</p> <p class="ql-block"> 从第二十窟往西就是民间凿窟造像了。</p> <p class="ql-block"> 单体规模虽比不上官办,但其中也不乏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立地成佛。</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云岗地质结构为砂岩,造成一些石窟和造像风化严重,抢救文化艺术瑰宝还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 大同是中国产煤的丰蕴之地,离石窟步行不足半小时的晋华宫矿和其他国有大型工矿企业一样就是个小社会,自有医院学校商业设施和职工家属区。</p> <p class="ql-block"> 早些年就听说采煤对石窟保护有负面影响,现在的晋华宫已关闭了部分井口,其中的南山井旧址于2012年改建成国家矿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劳模墙,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南山井距石窟只有1.6公里,公园的观佛台东向脚下有一煤炭博物馆,站在台上北望,武州山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锤凿轻敲点点密,掌下矸石亦成辉。</p> <p class="ql-block"> 驱车南下320公里,一座宏大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坐拥眼前。晋祠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是为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唐叔虞和其母邑姜而建,唐叔虞初封晋地为侯,后追封为晋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现占地1240亩,景区内松柏成林柳槐葱郁,接应不暇的亭阁楼榭星罗满园,仿佛让你走入了时空隧道,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和文化积淀。2024年晋祠被国家评为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晋祠面东的迎曦门。</p> <p class="ql-block"> 处于中轴线上的飞龙阁是以假山石为基建起的二层三檐楼,唐时这里曾是晋阳(太原古称)城中的最高建筑(2007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在飞龙阁身后,矗立一座2003年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铸造的青铜群雕像,因唐太宗李世民在此起兵故名《龙兴晋阳》,从左至右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李世民、李绩、魏征、马周。</p> <p class="ql-block"> 饮马泉。</p> <p class="ql-block"> 四美亭。</p> <p class="ql-block"> 园区东南一隅,仿汉代高台大院祠庙风格的晋文公祠建于明末。</p> <p class="ql-block"> 古装倩影。</p> <p class="ql-block"> 老爷阁建于眀隆庆1567年,为供奉三国名将关羽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映月楼建于清,是乾隆期翰林杨二酉私宅中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的水系。</p> <p class="ql-block"> 进入园区时畅通无阻,诧异这里竟对社会免费开放,不成想晋祠公园内还有个园中园,即晋祠博物馆,开放时间每日9-17点门票80元,晋祠的最精华部分皆在其中。博物馆方圆12000平米,馆内古建筑25000平米,1961年被授予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进馆沿主轴线西行,第一座古建便是集殿台阁形制于一身的水镜台,其正面设计为戏台。水镜台的匾额是杨二酉所书,它与馆内的《难老》、《对越》并称三名匾。</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的后身。</p> <p class="ql-block"> 沿路而上,北宋年建的平台上四角各铸铁人一尊,称金人台,东北角的铁人是民国1913年补铸。</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后便是对越坊。匾额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撰写,二字取自诗经“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意报答“越”为宣扬,在此喻宣扬报答圣母之功德。</p><p class="ql-block"> 对越坊连着的献殿始建于金(现存是1955年翻修),做为摆放供奉圣母祭品的厅堂,它四面无墙,是殿和亭结合一体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肃穆的圣母殿。圣母殿建于北宋,前廊柱上盘有八条灵动的木龙,大殿左首(画面右侧)有一株与建祠同岁的周柏,已有近3000年的树龄。殿内除圣母像外还有众多宋代彩塑侍女像,她们与周柏和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p><p class="ql-block"> 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的湖面上有座十字型开阔石桥,雅称鱼沼飞梁,其和两殿又被誉为晋祠三宝。</p> <p class="ql-block"> 立于圣母殿左侧的唐叔虞祠依北面南,现存建筑为元代重修,其内本君像为元代所塑,殿前臣立像为明时所塑。</p> <p class="ql-block"> 祠前的八角莲池。</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和鼓楼。</p> <p class="ql-block"> 隋槐,已生根14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折向南行一座石碑赫然在立 ,《晋祠之铭并序碑》碑文由李世民亲自撰文誊写共1203字。公元646年太宗东征高丽西归重游晋祠抒发感慨,文中赞誉了唐叔虞的建国功德史迹和优美的晋祠环境,同时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天下人心所向。</p> <p class="ql-block"> 来自悬瓮山岩层的水流视为晋水的源头,被称为难老泉,水温长年保持17℃左右。李白曾赞“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p> <p class="ql-block"> 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傅山题写的《难老》匾悬挂在难老泉亭内。</p> <p class="ql-block"> 难老匾图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傅山太原人(1607-1684),大号真山,晋祠中专门为他设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傅山临写杜甫诗《春宿左省》。</p><p class="ql-block">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p><p class="ql-block">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p><p class="ql-block">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p><p class="ql-block">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p> <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曾是明代四朝重臣王琼的私宅别院,后改建成晋阳学子进学和县试的书院。</p> <p class="ql-block"> 浮屠院建于清乾隆的1748年,但院内高38米的舍利生生塔却是早1000多年前的隋文帝时所建,后经宋、清重修。楼阁式砖塔七层八角,每当红日西落时古塔披霞生辉。</p> <p class="ql-block"> 董寿平(1904-1997)山西临汾人,是当代著名写意画家,擅长松竹水墨画,曾任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其美术馆在晋祠内也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苍龙探海。</p> <p class="ql-block"> 晋祠内还有不少不同时代风格的建筑,就像一场直到今日的接力赛,后人秉续传承不断为它们翻新或添砖加瓦,晋祠不愧是一座历经历史沧桑集中国古建艺术之大成的殿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