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那么有才华,为什么没中举当个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子读小学的某一天,回家突然问我。这家伙喜欢李白的诗歌,从《静夜思》到《梦游天姥吟留别》,上百首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李白为什么没中科举一直颇感困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时语塞,没读过相关权威资料,不敢对他信口雌黄,不知道李白是不能、不敢还是不屑参加科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李白却当过官,如果“翰林供奉”也算的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公元742年也就是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在长期怀才不遇的情况下,终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征召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对于一直渴望在朝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李白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接到诏书后,李白异常兴奋,回到家中与儿女告别,激情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随后“仰天大笑出门去”。可惜世事难料,自诩不是“蓬蒿人”的李白在京城待到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便被“赐金返还”,再也没有机会为杨贵妃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优美诗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性格决定命运,李白满世界跑,“折腾”了一辈子。不知当时世人如何看待,但我对他始终满怀敬意。喜欢他激情澎湃、想象瑰丽的诗歌,更喜欢他身上体现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特别是百折不挠、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劲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的人生经历,常常让我忍不住想探究一个话题,即一个文人或者说一个士,或者说一个有才华的人,究竟该怎么有意义地度过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精彩纷呈而又让人唏嘘不已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隐士们的答案最为别致。中国古代最有名的隐士,应该是尧舜时代的许由,尧帝邀请他出山做官,他却认为这话污染了他的耳朵,以至于跑到河边要清洗双耳。其次还有伯夷、叔齐,两人反对周武王讨伐纣王,无果后隐居首阳山,宣称天下虽归顺周朝,他们却绝不臣服,方式便是不食周地之粟,最终饿死。还有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司马昭多次征召,他“志不肯司马”,最终惨遭诬告入狱被害,《广陵散》由此失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头看他们的选择与境遇,慢慢揣摩出无论是隐逸还是入世,其实是他们对人生价值的不同探索。许由、伯夷、叔齐、嵇康,他们的选择看似极端,实则是对信念与道德的坚守。在动荡的时代,他们通过隐逸保持内心纯净与独立,虽然未直接推动政治变革,却在精神层面激发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类真隐士让后人肃然起敬。当然历史上有部分人是在假“隐”,无非是想通过隐的方式找到终南捷径,最终风风光光登上官场。我喜欢的大诗人孟浩然据说就有这样的心思。话说孟浩然“隐”到40多岁也没隐出个名堂,终于有一天忍不住跑到王维家拜访。好巧不巧,恰逢唐玄宗也到王维家来访。唐玄宗问起他的近况,可能隐居久了,孟浩然脑子不够用,随口吟诵了最近写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自称无能,被皇帝遗弃。唐玄宗听后大为不悦,心想:“是你自愿隐居,我何时说过不要你?这不是诽谤还是什么?”随后拂袖而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了。隋唐科举已经成熟,想当官除了推荐便是考试,不考或考不中都非皇帝之过。到了宋朝,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出仕与否,从个人选择变成了能力测试,不少贫寒子弟也由此登堂入室,如范仲淹、欧阳修。这时如果不想科举,或者再隐,在他人看来,纯是掩饰能力不足而已。</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故事,原来我对孟老夫子有过鄙薄,但现在丝毫不影响我对孟浩然的喜欢。不过是一句诗,最多算得是一句牢骚罢了,不用贴上道德的标签,关键是喜欢孟夫子身上不服输的劲。“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归隐与入世,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士大夫心中难以割舍的深层矛盾。哪个时代的人,不是在自己的欲望和理性中挣扎呢?</p><p class="ql-block"> 还是为某些士人惋惜,任何时代人才都很珍贵,能入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何尝不是一件神圣的事。即使不能治国、平天下,也可以修身、齐家。难怪朱元璋会发布《大诰》,定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之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古语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意思是学习好了文才也罢,武艺也罢,最终目的都是贡献给皇帝,都要替朝廷出力。这其中虽蕴含着一些落后的思想,但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理想和信念——追求远大抱负,实现人生价值。君子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怀抱崇高理想,积极影响世界,因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更重要的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小人可如小草般被动,但士君子应如长风,保持清醒和独立,不被世俗所同化,主动影响,以德化人,若选择躺平或者置身事外,便是逃避责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文2024.12.25刊发《南充日报》2025.1.14刊发《达州晚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