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崇拜与商业会馆探密

北京老姜

<p class="ql-block">  我国的会馆最早出现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为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提供聚会、居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在清代以后成为同乡会和行业组织维护自身利益、协调工商业务、联络同乡感情服务的场所。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商业经济,唐、宋以后商业经济日渐繁荣。明、清时期,商业会馆为各行业从业人员联谊聚会、举办商务文化娱乐活动,并为异地流动的商人在生意和生活上提供了更多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  开封山陕甘会馆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南省开封市徐府街路北105号,</span>是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旅汴客商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会馆是坐北向南的四合院式布局,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戏楼、牌楼、正殿,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包含有左右掖门、垂花门、钟楼、鼓楼、厢房、东西跨院等。会馆建筑群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砖雕、石雕、木雕被称为会馆三绝。</span></p> <p class="ql-block">  会馆建筑与祠堂建筑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建筑和装饰方面互相攀比。祠堂是家族之间攀比,会馆则是在商人集团或地方势力之间攀比。正是这种攀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竞赛给后世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清代山西商人是全国势力最强的商人集团,从全国各地现在保存下来的会馆建筑来看,几乎最大最宏伟的会馆都是山西商人或者山陕商人的。</p> <p class="ql-block">  牌楼建在戏楼和拜殿之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为歌颂关羽的品德而建,</span>正面题写大义参天匾额。为三间六柱五楼不出头式,歇山顶。抬头仰望,斗拱飞檐层层衔接向上向四外翘出,油漆彩绘鲜明精致,仿佛凤凰展翅,威风八面,神采飞扬。因其三柱一组,呈鸡爪状,被汴城人士称为鸡爪牌坊,我颇不以为然。</p> <p class="ql-block">  随着全社会商业的发展和商人们经济实力的增长,会馆建筑在装饰上也越来越讲究,常见的手法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匾额、楹联及壁画等。这些装饰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工匠技艺,还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会馆的大殿和厢房檐下的桁、枋、雀替、挡板、垂柱等,几乎遍布木雕装饰。采取的雕刻手法有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悬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刻内容或花鸟走兽,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雕工细腻, 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大殿后部正中的关羽坐象,左手握书,右手捋髯,上悬<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流归德</span>牌匾,两侧楹联上联是德智配三才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下联是精魂照万古生而为英死而为灵。</p> <p class="ql-block">  我见到的另一处会馆是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由山西、陕西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历时66年建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会馆内供奉的是武财神关羽,又称关帝庙,</span>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会馆院墙上的功德碑上,兴建会馆的出资人姓名与金额和会馆建筑的有关信息,都刻碑镶嵌在墙上。</p> <p class="ql-block">  会馆坐西朝东,也釆用院落式布局,建筑群围绕中轴线对称分布,主要建筑山门、戏楼、拜殿、春秋阁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分布在两侧,形成均衡对称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  山门(或称牌楼),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面阔7米,进深1.7米,高10米。四根柱子的柱础均为圆雕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字体雄浑,气魄宏大。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南北两小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作成,石上浅雕卷云纹。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次间两门的两侧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忠贯日,右为大义参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与开封山陕甘会馆的牌楼相同的是它优美的屋顶造型、结构精巧的斗拱,甚至颜色都基本统一。不同的是,它作为会馆的正门坐西朝东,面对古运河,且象寺庙一样称为山门。而开封的山陕甘会馆则是照壁临街居中,照壁两侧各开有东西掖门,现会馆入口是为西掖门。</span></p> <p class="ql-block">  正殿亦称关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石柱下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础。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大义参天四字。正殿献殿内原为摆放供品,聚会议事的处所。梁、檩表面有人物故事画十八幅,殿内正上方悬富国裕民木质匾额。廊西头山墙上各有角门通往南北跨院,门外侧各有石刻横匾一方,南曰南极,北曰北拱。</p> <p class="ql-block">  山陕会馆正殿供奉的都是关羽。一千多年来,关羽被尊为武圣人、武财神,本篇提到的两处山陕会馆在民间则直接被称为关帝庙,而大大小小的关帝庙更是遍布全国。</p><p class="ql-block"> 关羽的出生地为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读hāi)州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擢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羽已成为集忠、义、仁、勇于一身的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了。</p> <p class="ql-block">  关羽以忠义名满天下,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也传为美谈。但这种拟同血亲的私义又正是蜀汉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关羽因私义在华容道放走了蜀汉最主要的敌人曹操,而忘记了桃园结义的最终目标是匡扶汉室,为以后的失败埋下隐患。他将结义兄弟之外的人视为外人,镇守荆州时,自以为熟读兵书武艺高强,没有完全执行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从而丢了荆州也丢了性命,毀了一世英名。张飞为祭奠关羽强逼部下赶制丧服,因毒打手下而死于非命,也属于因小失大。接连失去两个兄弟,刘备因悲伤而失去理智,将关张之死归罪于孙权,举兵伐吴,导致彝陵兵败,一病不起,此皆因私义而废公义。当然了,上述情节来自小说的演绎也许并非史实,但后世对关羽倍加推崇以致尊为与孔子并列的圣人,与小说的渲染也不无关系。</p> <p class="ql-block">  结义拜把子,歃血为盟,一个头磕在地上,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这种侠义之举在传统社会颇为盛行,现在也并未完全消失。试想一下,如果这种只在结义兄弟身上或小范围人群内言出必行,以诚相待、以命相许的约定进而扩展为全杜会普遍遵循的契约精神,无论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政府与百姓之间都按宪法、法律、合同、契约的规定,在正确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兑现自己的承诺,履行自己的义务,陌生人之间凭一纸契约就可以建立信任从而进行合作,或将大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