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担尽古今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记住乡愁 看懂大通</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退休老干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体会系列报道之二</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自觉提升古镇大通文化自信</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大通文化研究会的三大原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找到“大通”地名的历史DNA,彰显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证“鹊江八潮”文脉,确立大通在清末民国历史潮流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现“长江在这里拐弯,大海在这里回头”地理特征,由此造就大通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p> 第一届会长 张三友 第二届会长 陈锦满 这种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对百年近代史的深入研究。<br><br><div>在接受上海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之声》栏目组采访时,大通文化研究会首届会长张三友把大通比作一棵“文化大树”,这棵大树既叶茂,也根深。清末明初是它的枝繁叶茂阶段。<br><br></div><div>张三友说,大通,具有长江小镇历史文化的唯一性、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地理特征的独特性。<br><br></div><div>准确讲,大通是“国史级民国名镇”;和悦洲是长江中下游“唯一保存完整百年街道空间肌理”的遗址。<br><br>在去年研究会举办的一次学习座谈会上,张三友把自己花费十多年功夫潜心研究大通文化取得的最新成果,浓缩提炼成一句话:“自觉提升古镇大通文化自信”。</div> 如何提升古镇大通文化自信?<br>张三友说目前存在三个问题:<br>一是如何解决旅游建镇,实现城镇化问题,有待破题;<br>二是招商引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br>三是严格意义上的古镇文化定位问题。<br>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之日,就是郊区经济振兴腾飞之时。<br><br>如何破题?张三友说,必须先解决好三个问题的因果关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这个文化定位上徘徊。<br><br><div>有关古镇文化的研究文章很多,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能听的多,能见的少”。<br><br>有观点主张,在现成的两岸老街旧址上重新修葺,原来什么样,就修成什么样,修旧如旧,收获沧桑感。<br>张三友诘问,什么叫沧桑?原本就不是沧海,何以变成桑田?<br><br>还有观点主张吆喝古镇,说,我们有江豚。<br>张三友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那只是景点,不是文化符号。景点能解释大通一百年吗?这些都表明,文化定位难。<br><br>张三友说,关于文化定位,现在各级相关领导都很重视,就看我们研究会如何去破题了。他相信研究会有办法解决古镇历史文化定位问题。<br><br>借鉴世界有关历史文化研究的思路,张三友说,无非两条思路,一条是英、法、美思路,他们重客观、重实际,重田野调查;一条是以德国为中心的老欧洲思路,他们重内涵、重精神、重灵魂、重神话。<br>我们研究古镇文化走哪条路?两条路都要,先发掘内涵,再走外观。<br><br></div><div>我们花五年搜集资料,先搞了“百名老人忆大通”,这是在与时间赛跑,是抢救式发掘;同时搞家访、搜集文字资料。<br><br>研究会所做的研究,从五个方面追问古镇大通的灵魂。<br><br>首先,和悦洲原先叫荷叶洲,那么,这里的荷叶为什么会长在长江里,而不是长在池塘里?<br><br>张三友说,一个四十年的老兵,本不擅长作诗,那天想到这里,忽然诗兴大发。在座谈会现场,他神采飞扬吟诵到——<br><br></div><div>“一片荷叶从九华飞来,把绿色在万顷波涛间展开……”<br></div> 第二,大通地名起源考证,“大通”,原来是庄子内篇《大宗师》里的一个词语,即大道融通的意思,就是“和悦”的意思。这是大通名称由来的历史DNA。 第三,并不出土特产的大通为什么能繁华百年?因为,大通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列为对外开放的交通口岸;大通有自立军起义的壮举;还有大清盐仓遗址。 摄于2022年12月30日 大通自立军起义旧址 <br>第四,为什么大通如今繁华不再,而“小上海”的名声还在?当下一些“文欢小镇”纷纷高调亮相,难道“文化小镇”就应该保持低调?<br><br><div>第五,为什么一个弹丸之地三街十三巷,能留住一部中国近代史?旧时的学校、医院、报纸等洋务派、改良主义,都在大通留下了印记。<br><br>张三友用“五个为什么”追问大通文化的灵魂,脑海里蹦出一个字——“潮”,即大通主题文化的基因内涵在一个“潮”字上。<br><br>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8年北伐胜利,近百年的近代文明,先后八次起潮于大通,一时间,鹊江两岸,潮流涌动,潮起潮落。(下集将作介绍)<br><br>张三友说,大通文化的灵魂就在一个“潮”字上。在南京办展览,这个潮字找到了,顿时感觉云淡风轻。有了这个潮字,每个商铺写上与中国近代史上相对应人物的名字,大通的灵魂找到了。<br><br>最后,张三友从三个方面为古镇大通文化确立了主题:<br><br></div><div>一是来大通看什么?张三友研究了全国224个最牛的古村镇的文化类型,发现多数属于地域文化、小文化、小传统,而古镇大通文化属于大文化,我们的地域标志,教科书上能查得到,比如,洋务运动、改良主义、大通自立军,等等。<br><br>二是从审美对象上看,很多古镇属于乡村记忆,而大通属于国家记忆。乡村记忆,只欣赏祠堂、老屋。<br><br>国家记忆,用历史语言,看历史背景,看历史画面,看历史符号,看历史人物,能看到曾国藩、李鸿章,能看到孙中山等先驱者。 <br><br>三是价值观,大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主义,其他古镇,多数属于“爱活主义”,即爱生活。大通自立军的起义,是铜陵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要围绕红色历史,做足红色文化文章。<br><br>张三友称自己的发言是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体会,他认为二十大最亮的关键词是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br>(张三友的发言内容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br><br> <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