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琼岛之东,博鳌之北,千年渔港潭门的海边,矗立着一座线条优美的船型建筑,这就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担纲设计,整体外形借鉴了海南黎族地区船型屋建筑形态,融合了现代美学风格与中国文化元素,取义“丝路逐浪,南海之舟”,充分展现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这座博物馆虽然年轻,2018年才正式开馆,却已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列。</p> <p class="ql-block">在潭门建南海博物馆,自然主要为展示和保护南海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南海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等,故称南海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p><p class="ql-block">限于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漫长的南海丝绸之路,路途凶险,时有沉船。这些沉船则被统称为南海沉船。在南海海域发现的古代沉船,不仅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还为世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西汉以来,先民们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日益增加,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黄金水道。《汉书·地理志》记载,广东徐闻、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船只经过南海,驶往印度和斯里兰卡一带,可购得珍珠、琉璃、奇石异物等。</p><p class="ql-block">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增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至鼎盛时期。南海海域有诸多宋代沉船遗迹,博物馆中陈列的沉船出水的陶瓷器、金属器、玻璃器等,正是外销经济繁荣发展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主要的展览区域,有8个室内展厅和一个敞开式室外展廊;北区有2个展厅,主要用于引进临时展览。</p><p class="ql-block">馆内有基本陈列《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和《南海自然生态陈列》,专题展览《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充分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南海自然生态、南海文化遗产保护等。</p> <p class="ql-block">《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展览通过三沙岛礁360°全景高清互动(VR影像展示)让观众在展馆中感受千里之外的南海之美。</p><p class="ql-block">《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展厅以琼海潭门渔村为原型,展现相关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利用光、影、声等展示手段,结合触控、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以“南海记忆”“南海花园”“南海宝藏”“南海风云”“保护南海”为主题,通过海洋生物标本、陆地生物标本、矿物与活体海洋生物等动静结合的展示内容,全面、集中地展示了南海自然生态、生物与资源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览重点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及在南海海域的主要水下考古成果。</p> <p class="ql-block">《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展览以华光礁I号沉船为核心,立足于沉船本身,通过数万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结构剖析展示,对沉船的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进行全面释读,面向南海、以小透大,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帆樯鳞集、梯航万国的恢弘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海上丝路的辉煌过往因潭门渔民的偶然发现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1996年海南琼海潭门渔港的渔民在华光礁环礁内侧作业时发现水下3米处有沉船,这就是南海博物馆“八百年守候”特展的主人公——华光礁I号。</p><p class="ql-block">经考古队调查,华光礁I号沉船残存船体长约17米,宽约7.54米,舷深约3-4米,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共发现隔舱11个,排水量不小于60吨。水密隔舱,龙骨结构,鱼鳞搭接,还有保寿孔,是福建泉州制造远洋木帆船独有的传统做法,这艘船属于典型的福船。</p><p class="ql-block">华光礁I号沉船出水近万件瓷器,遗物散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呈东西、南北走向,长约38米,最宽处约21米,货船载量之大、货品种类之多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展厅里复原了华光礁I号沉船发现之初的场景,糟朽的船板上如叠罗汉般堆放着大量青白瓷器,有碗、盘、碟、盒、执壶、瓶、军持等。</p><p class="ql-block">在这近万件瓷器中,粉盒就有2000多件,可见这是当时十分热销的商品,粉盒上的纹饰缤纷多样,有折枝牡丹纹、团花纹、菊瓣纹、六星花卉纹等。</p><p class="ql-block">沉船800多年,许多瓷器同珊瑚礁黏结一体,形成了奇特的视觉效果,还有一些古代钱币嵌入珊瑚礁,成为人们所称的“钱山”。</p> <p class="ql-block">今年9月,“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在南海博物馆开幕。</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是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调查成果的专题展,那些在海底沉睡了500多年的深海珍宝,首次与公众见面。</p><p class="ql-block">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考古调查探明,船货以瓷器为主,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色彩斑斓的珐华器。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历来罕见,可谓惊艳天下。</p><p class="ql-block">特展中展出的珐华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括明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span>明素三彩盖罐、明素三彩象形执壶、明素三彩鹭形执壶<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内的共计13件(套),均为首次公开亮相</span>,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古代工艺智慧的璀璨结晶。</p><p class="ql-block">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p><p class="ql-block">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技法勾勒纹样轮廓,再二次烧成的陶瓷装饰技法。</p><p class="ql-block">珐华器最常用壁画的沥粉彩绘技法,即制作时,通常先在经素烧的胎体上,用泥料勾出凸起的纹饰轮廓,在轮廓内分别填入各色釉料,再入窑煅烧而成。贴花、堆塑、镂空等也是多见的装饰技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