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佛教</font></b>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font color="#167efb">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后被尊为释祖或佛祖。“</font><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佛”为古印度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智者或觉者</font>。佛教在中国有二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经西域传入,后逐渐发展与兴盛。</div><div><br></div><div>佛像在佛教信徒传经弘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font color="#167efb">广义上的佛像包括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一切佛教造像。</font>早期佛教艺术品仅以宝塔、莲花、菩提树、法轮、足迹等表示佛陀的存在和活动。</div><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公元一世纪,佛像艺术产生于古印度,十六国时期,中国内地出现了真正具有礼佛目的、独立供养的佛像。</font><div>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佛像主要是石刻造像和鎏金铜像,石造像以北朝和隋唐为主,金铜造像从十六国直至清朝。</div><div>这些造像总体上可分为<font color="#167efb">汉、藏两种风格</font>,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伟大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iv> <b><font color="#ed2308">汉传佛教造像艺术</font></b><div>汉传佛教指流行于中国内地,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佛像艺术在中国汉文化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font color="#167efb">南北朝清秀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写实自然、明清浅显世俗,</font>形成了具有我国汉文化特色的新的艺术形式。汉传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汉化的最生动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明珠。</div> <b><font color="#ed2308">藏传佛教造像艺术 </font></b><div>藏传佛教造像是流行于我国蒙藏地区的佛像艺术形式,题材广泛,风格独特,与汉传佛像有明显区别,体现了蒙藏民族特有的宗教追求和审美情趣。</div><div>由于政治及地理等因素,<font color="#167efb">早期藏传佛像艺术表现出明显的外来艺术特点</font>。</div><div>从元朝开始,西藏归入内地中央政府,藏传佛像开始向中原形式转化,元明清宫廷造像为这一时期经典之作,为藏式风格向中原艺术转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div><div>藏传佛像艺术的演变之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西藏与中原地区密切的政治、文化渊源关系。</div> <font color="#ed2308"><b>汉式石刻造像</b></font><br>汉地石刻造像,大量地保存在石窟寺中,各地博物馆及民间也有收藏。<div>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造像,不又是各时代艺术的缩影,也反映着中国佛教的兴衰。</div><div><font color="#167efb">南北朝、隋唐是石刻造像的鼎盛时期</font>,造像制作精美、有纪年铭文,它们与现存石窟寺中的造像具有同等的历史与艺术价值。<br><br><div><br></div></div> 石雕佛头 北齐(550-577) 石雕佛头 隋(581-618) 石雕佛头 唐(618-907) 石佛弥勒坐像 唐(618-907) 石雕 释迦 、多宝二佛并坐像 东魏或西魏(534-557) 石雕 菩萨坐像 隋(581-618) 石雕 观音坐像 东魏(534-550) 造像残石 唐(618-907) 白石观音立像 隋(581-618) 白石观音立像 北周大象二年(580) 石雕菩萨像 北齐(550-577)<div>石雕双观音像 隋(581-618)</div> 开皇十四年双思惟像 隋开皇十四年(594) 石雕菩萨像 北齐(550-577) 石雕菩萨立像 北齐天保八年(557) 石雕菩萨立像 唐(618-907) <b><font color="#ed2308">汉式鎏金铜像</font></b><br>公元二世纪,中国已出现较原始的金铜造像制品,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汉地风格。<div>北魏早期有较多的犍陀罗因素,晚期佛像出现“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的式样,隋代造像保留了北齐、北周的遗韵,格渐趋统一,唐代造像样式堪称完美,宋代佛像的宗教气氛减弱,高度写实,元明清三代由于藏传佛内地的传播,汉式传统造像已呈衰落趋势。</div><div><br></div><div>注:犍陀罗是一个位于中亚的文明和佛教中心,对佛教的大力提倡使其在犍陀罗等中亚地区获得飞跃和更新,并传入中国。犍陀罗的地理位置特殊,成为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div> 铜鎏金 释迦牟尼坐像 十六国(304-439) 1、3、4 青铜 释迦牟尼坐像 北魏(386-534)<div>2 铜鎏金释迦牟尼立像 北魏景明四年(503)</div> 铜鎏金释迦牟尼立像 晚唐(806-907) 释迦 多宝二佛并坐像 东魏-北齐(544-577)<div>释迦牟尼立像 唐(618-907)</div><div>释迦牟尼立像 唐(618-907)</div> 罗汉像 明(1368—1644) 罗汉像 明(1368—1644) 白石佛造像 隋(581-618) <b><font color="#ed2308">万佛堂石窟</font></b> <b><font color="#ed2308">奉国寺</font></b> <b><font color="#ed2308">摩崖造像</font></b> 释迦摩尼坐像 辽(916-1125) 青铜<div>释迦摩尼坐像 辽(916-1125) 青铜</div> 释迦摩尼坐像 辽(916-1125) 青铜 释迦摩尼立像 辽(916-1125) 铜鎏金<div>释迦摩尼立像 辽(916-1125) 铜鎏金</div><div>释迦摩尼立像 辽(916-1125) 铜鎏金</div> 毗[pí]卢遮那佛 辽(916-1125) 铜鎏金 <b><font color="#ff8a00">阿嵯[cuó]耶观音 大理(937-1253) 铜鎏金</font></b><br><br>佛教传入洱海地区后,与当地原始宗教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滇密”一-阿吒力佛教。大理国建立后,阿吒力佛教的主神阿嵯耶观音仍然是王室崇敬信仰的主要神祗[zhī]。观音体态纤细修长,上身裸露,赤脚,头戴莲花宝冠,冠正中还嵌有一尊呈跏趺而坐的阿弥陀佛像,没有明确的性别特征,俗称为“细腰观音”。是南诏大理国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是云南古代佛教艺术的象征物。 观音坐像 明(1368—1644) <b><font color="#ff8a00">狮吼观音像 明(1368—1644)铁</font></b><br><br>又称阿摩提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狮子吼意为以无畏音说法,如狮之咆吼。面相慈善,神态安祥。头戴五叶花冠,花叶宽大,项戴珍宝璎珞,垂发在肩。袒上身,下身着裙,衣带飘扬。双腿呈舒坐式,右腿曲盘,左腿稍前伸,坐在莲花宝座中央鬃毛竖立、扭头张口怒视的狮子上。常见有两臂或六臂的,其典型标志是右手持有一支三叉戟,上缠一条蛇;或右手置膝上,左手持托有智慧宝剑的莲花。<br><br> 观音坐像 元(1271-1368) 木雕 弥勒菩萨头像 尼泊尔 菩萨像 15世纪 北京 铜鎏金 菩萨像 15世纪 北京 铜鎏金 文殊菩萨像 15世纪 北京 铜鎏金 释迦牟尼坐像 明(1368—1644)铜鎏金 <b><font color="#ff8a00">悉达多太子苦行像 明(1368—1644)铜鎏金</font></b><br><br>据佛经记载,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其父净饭王派五人伴随他。悉达多带领五个随从来到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中,为寻求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进行极端刻苦的修行,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极度消瘦,但仍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此像表现的就是释加牟尼成佛前六年苦行,在雪山修行时骨瘦如柴的形貌。这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表现题材之一。<br><br> 毗[pí]卢遮那佛 明(1368—1644)铜鎏金 <b><font color="#ff8a00">摩利支天 明(1368—1644)铜</font></b><br><br><font color="#167efb">积光佛母,或谓作明佛母、摩利支天,在藏密中她被尊为光明女神。</font><div>其形象一般为三头、八臂,头顶有毗卢遮那佛之宝塔,正面头为菩萨相,慈眉善目,左面为猪容、獠牙吐舌,右面为童女相。正面双手张弓搭箭,其余各手分持金刚杵、钩、线圈、绳索、无忧花。</div><div>此尊形象以踩踏猪身或乘坐猪车为明显特征,拉车的猪有一只、五只和七只之例。佛母黄色身,具六臂,或游戏坐,或展立姿。<br><br></div> 阿閦(chù)佛 元(1271-1368)尼泊尔 <b><font color="#ff8a00">释迦牟尼生像 元(1271-1368)</font></b><div><br>佛传说,悉达多王子诞生没多久就能站立,并朝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脚下生出一朵莲花,两位龙王亲自为他沐浴,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原来,印度的习惯是尚右,所以太子诞生时,右手指天。但是中国汉地的习惯是尚左,因此中国汉地所造太子像多半是左手指天,这是不合佛经的。在一年之中,佛教徒在佛诞节要举行“浴佛法会”。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释迦牟尼佛诞生像)。全寺僧侣以及信徒要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作为佛陀诞生的纪念。<br><br></div><div>释迦牟尼生像 明(1368—1644)</div><div>释迦牟尼生像 明(1368—1644)</div> 释迦牟尼生像 明(1368—1644) 观音菩萨立像 隋(581-618) 观音菩萨坐像 辽(916-1125) 青铜<br>释迦三尊像 辽(916-1125) 青铜<br>观音菩萨坐像 辽(916-1125) 铜鎏金 解说???观音像 明(1368—1644)铜鎏金<div>日光菩萨像 明(1368—1644)铜鎏金</div> 文殊菩萨像 明(1368—1644)铜鎏金<div><br></div><div>菩萨坐像 元(1271-1368) 合金铜</div><div><br></div><div>观音坐像 明(1368—1644)铜鎏金</div> <b><font color="#ff8a00">观音菩萨坐像 </font></b><font color="#ff8a00"><b>明(1368—1644)铜鎏金</b></font><br><br>亦称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观音菩萨在过去劫已修行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但为助佛弘化,济度众生,遂示现菩萨之相。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被称为“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可示现三十二种应化身形,救民于难,因而形象很多。在汉传佛教中,多为手持柳枝和净瓶的立像。 观音菩萨坐像 明万历七年(1579)铜鎏金 <b><font color="#ff8a00">地藏菩萨像</font></b><br><br>因“安忍不动由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又以其“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而被称为大愿第一的悲愿菩萨,地藏菩萨的信仰在隋末时开始流行,至晚唐地藏形象大量出现,早期的汉地的地藏造像多为菩萨装,舒相坐式,盛唐开始造作手持锡杖的沙门形象的地藏造型,成为诸尊中唯一现声闻身的菩萨。<br><br> 阿氏多尊者 明(1368—1644) 青铜 迦叶像 明(1368—1644) 铜<br><br>全名“摩诃迦叶”(Mó hē jiā shè),意为大迦叶。据《佛本行集经》和《增一阿含经》说,迦叶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中的一个婆罗门种姓,年轻时常修头陀行,被称为“头陀第一”。<div>迦叶还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据说,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大弟子迦叶召集五百和尚在王舍城七叶窟,共同忆诵佛教经典,这次重要活动,在佛教史上称作第一次结集。<div>在造像上,<font color="#167efb">迦叶作一额头皱纹深陷、双眉紧蹙、饱经风霜的老者形象,常伴于释迦之侧</font>。<br><br></div></div> <b><font color="#ff8a00">阿难像 明(1368—1644) 铜鎏金</font></b><br><br>全称是“阿难陀”,汉意欢喜、庆喜。据《佛本行集经》和《大智度论》说,阿难是释迦叔父斛饭王的儿子,二十五岁出家,侍从释迦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阿难最大的本事是“多闻第一",就是记忆力极好。故在佛教的第一次集结中,阿难一人诵出了全部经藏(佛教三藏经、律、论之一),佛经中开头的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就是阿难所说。在造像上,阿难为一富有朝气的英俊少年形象,亦常立于如来之侧。 <b><font color="#ff8a00">广目天王像 明(1368—1644) 铜鎏金</font></b> <b><font color="#ff8a00">韦驮天 明(1368—1644) 铜鎏金</font></b> <b><font color="#ed2308">释迦牟尼佛</font></b><br>释迦牟尼为佛教之教主,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佛为“佛陀”之略,意为“觉者”。<div>释迦牟尼作为佛教之创始者,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释迦国的王子,他在29岁放弃了奢华的生活与未来的王位,削发易服出家,寻求解脱之道,35岁时成为觉悟者,即佛陀。在以后的四十余年中佛陀主要以王舍城与舍卫城为中心,传播佛教,教化众生,直至80岁涅槃。<br><br></div> <b><font color="#ff8a00">释迦牟尼坐像 15世纪 西藏 红铜鎏金</font></b> 释迦牟尼坐像 10世纪 斯瓦特 红铜<div>释迦牟尼坐像 12世纪 西藏西部 合金黄铜</div><div>佛说佛法 11世纪 西藏西部 合金黄铜</div> <b><font color="#ff8a00">释迦牟尼坐像 14世纪 西藏 合金黄铜错红铜</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释迦牟尼坐像 16世纪 西藏 红铜鎏金</font></b></div><div><b><font color="#ff8a00">释迦牟尼坐像 14世纪 西藏西部 合金黄铜错红铜</font></b></div> 释迦牟尼坐像 15世纪 西藏中部 红铜鎏金 释迦牟尼坐像 16世纪 西藏 红铜鎏金<div>释迦牟尼坐像 16世纪 西藏 红铜鎏金</div> 释迦牟尼立像 16世纪 西藏 红铜鎏金 释迦牟尼坐像 18世纪 北京 黄铜鎏金 阿閦(chù)佛 14世纪 西藏西部 黄铜嵌红铜 药师佛 清康熙(1622-1722) 铜鎏金 <font color="#ff8a00"><b>聚会树 18世纪 北京 黄铜鎏金</b></font><br><br>聚会树,又称福田,即上师和所持本尊等聚置一法界之谓也。<font color="#167efb">台座代表的是佛教所说的四大洲中间的大海,上有如意果树,</font>树上枝繁叶茂,鲜花盛开,果实累累。<div>在如意果树的最上方是<font color="#167efb">上师五世达赖</font>。</div><div>其下方为<font color="#167efb">无量寿佛</font>,再下为<font color="#167efb">释迦牟尼佛</font>,周围是<font color="#167efb">十八罗汉、目犍连、舍利弗、四大天王,</font>最下方为<font color="#167efb">难陀和跋难陀二龙王</font>。</div><div>藏密修持最重师承,必须有上师灌顶开示才能修行有成,故有“事师如佛”之说。</div><div>所以,在一切“圣凡界”亦称天地界的题材中,祖师始终居于中轴线最上方最显赫的方位上。</div> <font color="#ff8a00"><b>阿閦(chù)佛</b></font><br><br>意译“不动佛”,东方现在佛名。<font color="#167efb">密教以此佛为金刚界五佛之一,象征大圆镜智,密号为“不动金刚"。</font>位于五解脱轮中之正东月轮中央。为金刚部之部主,前方为金刚萨埵,右方为金刚王菩萨,左方为金刚爱菩萨,后方为金刚喜菩萨。<br><br><font color="#167efb">阿閦佛之遍身皆作青色,以左手所被衣服两角交过绕其手腕,以拳执之,上出两角,右手按地。</font><br><br> ??弥勒佛菩萨像 明永乐(1403-1424) 北京<br><br>原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因其在未来世降生娑婆世界,继释尊之后成佛,故着佛装,称为弥勒佛。据佛典记载,弥勒现在兜率天弘法,教化天众。在释尊入灭56亿7千万年后下生,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济度众生。因其是未来佛,又呈菩萨相。菩萨现静相,右舒坐或善跏跌坐,偶有交脚和站立的姿势。双手说法印,标识物有军持瓶、佛塔等。弥勒菩萨在藏地寺院中多奉其大型造像,藏语称“强巴”佛。 四臂观音 18世纪 北京 黄铜鎏金 <b><font color="#ed2308">诸佛</font></b><div>原始小乘佛教尊释迦牟尼佛为唯一而加以崇奉,世尊的形象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从象征到具体的演化过程。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间大乘佛教兴起,基于其“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的根本性理念和宏观的时空观念,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佛陀之一而非唯一,成道后的每尊佛陀又都有法身、报身、应身或化身的不同显现,因此,<font color="#167efb">大乘佛教认为存在着所谓“十方三世恒沙数佛”。</font><br><br></div> 不空成就佛 12世纪 西藏西部 黄铜 <b><font color="#ff8a00">宝生佛 17世纪 北京 红铜嵌金银</font></b><br><br>密教金刚界五佛之一。位于金刚界曼茶罗成身会等五解脱轮中,在正南方之月轮中央。形象是左手如前执衣两角,右手仰掌名满愿印。<br><br>象征平等性智,为宝部部主,前方为金刚幢菩萨,右方为金刚宝菩萨,左方为金刚笑菩萨,后方为金刚光菩萨。《金光明经》卷一云:“有四如来...南方名宝相。”宝相如来即宝生佛。又《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所举十方三世诸佛中有“南方宝幢佛",亦即宝生佛。<br><br> 无量寿佛 17世纪 西藏 黄铜嵌金银泥金 <font color="#ff8a00"><b>四臂观音 18世纪 北京 黄铜鎏金<br></b></font><br><font color="#167efb">藏密本尊之一,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font>。<div>其形象一面四臂,慈眉善目,头戴五佛冠,第一双手之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持八瓣莲花;第二双手当胸合掌,双足结跏跌</div>[jiā fū]坐于莲花宝座中。另有四头四臂相,为时轮院和欢喜金刚院所供养。其形象有四头,为蓝、白、红、灰三色;有四臂,身体蓝色,两脚踏仰卧男体像。 <b><font color="#ed2308">祖师</font></b><br>祖师像是藏系造像中的重要一类。<div>祖师是指为佛教的发展传播等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真实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为后世所供奉,在藏密中尤为普遍、系统与隆重,这是与密宗修行强调师承传授有关。</div><div><font color="#167efb">所涉及的人物除教派的建立者、传法上师及转世活佛等外,还包括八到十三世纪时印度的密宗大师们,如著名的八十四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等</font>。</div><div>这类造像造型简洁,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出祖师的生前容貌,着意面部神情,无不生动传神,是藏传佛造像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br><br></div> 祖师像 18世纪 内地 黄铜鎏金 帝洛巴 15世纪 西藏 铜鎏金镶嵌松石琉璃碧玺 布顿大师像 14-15世纪 西藏 <div>那波巴 14-15世纪 西藏 合金黄铜</div> 祖师像 16-17世纪 西藏 红铜鎏金 宗喀巴 康熙(1662-1722) 北京 黄铜鎏金 <b><font color="#ff8a00">宗喀巴 17世纪 北京 木胎漆器</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莲花生大师 17世纪 西藏东部 黄铜鎏金</font></b><br>是古印度乌仗那地方人,精通密宗教法,被称为乌仗那大师。八世纪后半期时,受吐蕃赞普之邀入藏弘法,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寺院一一桑耶寺,剃度了西藏的第一批僧人,为西藏旧派密宗奠定了基础。因此,虽然他是宁玛派的创建者,却受到藏传佛教各派的共同敬仰,其形象特征较为明显。<font color="#167efb">通常头戴五叶佛冠或类似于噶举样式的折沿法帽,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托颅器,肘弯处竖持骷髅天杖。</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b><font color="#ff8a00">宗喀巴 17世纪 西藏 黄铜鎏金</font></b></div><div>宗喀巴(1357年-1419年)生于青海湟中,是格鲁派创始人,因他倡导徒众戴黄帽、着黄衣,以别于其他教派,因此又俗称为黄教。宗喀巴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而受到藏传佛教诸教派最为普遍的崇奉。一般戴尖顶僧帽,双手当胸结说法印,身左右各出茎蔓莲花,分别托梵箧和宝剑,是文殊菩萨之标识性法物,象征宗喀巴具文殊菩萨之智慧德行。宗喀巴像是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祖师像之一。<br><br></div><div><br></div></div> ??多吉 西藏 <b><font color="#ed2308">佛母</font></b><br>是密宗中特有的女性神像,在藏传密教中尤其受到崇奉。佛母也称明妃,<font color="#167efb">密宗经典中称明妃为陀罗尼之别称</font>。<div>藏密中佛母一般现安详寂静相,通常脸型俊美饱满,《造像量度经》中称为“芝麻面”,秀发纷披,削肩蜂腰,隆乳丰臀,极具女性身形之柔美,是藏传佛教中最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一。<br><br></div> <b><font color="#ff8a00">绿度母 明永乐(1403-1424) 北京 合金铜鎏金</font></b><br><br>藏密本尊之一。一头二臂,慈容,全身绿色。半跏趺坐于莲花日月轮上,其莲花八叶,白色微红。左右手均持乌巴拉花一枝,右足展,左足蜷。绿度母是从观音菩萨左眼所生,乃二十一度母之主尊,具有拔济众生出种种苦难之功能。在西藏,绿度母被认为是西藏地方之守护女神,据说,勤修此尊法,能断轮回之根,免除一切魔障、瘟疫病苦,消除一切水火、刀兵、盗贼等灾难,并能增长寿命及福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 白度母 15世纪 西藏 红铜鎏金 自在意母 清乾隆(1736-1795) 北京 黄铜 佛母像主尊 13-14世纪 尼泊尔 红铜鎏金<div>莲座 15世纪 西藏东部 红铜</div> 绿度母 16世纪 尼泊尔 红铜鎏金嵌松石 绿度母 15世纪 西藏 红铜鎏金嵌宝石 白度母 18世纪 内地或蒙古 黄铜鎏金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旃檀[zhān tán]像</font></b></p><p class="ql-block">相传释迦牟尼上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因为优填王思念他,于是请目犍(jiān和qián)连主持,用旃檀木雕刻了一尊立姿佛像,并得到释迦牟尼本人认可,此事见于《增一阿含经》和《报恩经》。雕像再现了释迦牟尼的三十二种瑞相,亦名“瑞像”。所以后来就称这种着通肩式袈裟,手结无畏、胜施二种手印,双足并立的佛像为旃檀佛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不空成就佛</font></b></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密教金刚界五佛之一</font>。位于金刚界曼荼罗五解脱轮中北方月轮之中央。形象是左手如前执衣两角,右手展掌竖其五指当肩向外,名施无畏,此决能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一切恶人不能恼害。此尊密号“不动金刚”,<font color="#167efb">为五部中业部部主,前方为金刚护菩萨,右方为金刚拳菩萨,左方为金刚业菩萨,后方为金刚牙菩萨。</font>此尊表五智中的成所作智。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不动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药师佛</font></b></p><p class="ql-block">又称药师如来,大医王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东方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此佛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因此成佛。药师佛形象一般为<font color="#167efb">左手持药壶或托钵,右手捏一药丸或一株药草。</fon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无量寿佛</font></b></p><p class="ql-block">是阿弥陀佛的意译,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长寿佛,广受信仰,代表寿命的延长,一般作双手禅定持盛满甘露的宝瓶。常与<font color="#167efb">白度母和尊胜佛母组合,称为“长寿三尊</font>”。阿弥陀佛同时也是汉传佛像中最常见的一尊,这与自东晋开始而大盛于隋唐的西方净土信仰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金刚萨埵</font></b></p><p class="ql-block">佛教密宗菩萨名。“萨埵”意为有情、勇猛,合为勇猛之大士。金刚萨埵,又称“金刚勇识"。是藏传佛教密宗百部本尊之共主。其形象为一头二臂,身色洁白,面相慈善,头戴五佛冠,拥抱明妃,结跏跌坐于莲座上。主尊右手在胸前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置左股上。另有单体像,右手结无畏印,左手肋下持铃,结跏跌坐于或立于莲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金刚持</font></b></p><p class="ql-block">持金刚,也称“金刚大持”、“秘密主”。在藏密中,金刚持被认为是释迦牟尼讲说密法时所呈现的形象,是释尊的秘密化身,故又称秘密主。其形象为宁静的菩萨相,结跏跌坐,左手拿金刚铃,右手拿金刚杵,两手相交置于胸前。另一种形象是双身像,拥抱明妃孙那利菩萨。铃杵表示金刚部的菩萨摧毁魔敌时的智慧和法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尊胜佛母</font></b></p><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密宗长寿三尊之一。头戴五叶冠,梳有高髻,三面八臂。主尊之面及八臂都是白色。左侧面为红色,右侧面为蓝色。每面额中又生一眼。主臂右手持金刚交杵,左手持绳索。右侧第一手托阿弥陀佛像,第二手中持一支箭,第三手结施空印,第四手结与愿印。左侧第一手持绳索,第二手持弓,第三手结施无畏印,第四手结施礼供印。手中托一宝瓶,瓶中插花。双足结跏跌坐于莲台之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大威德金刚</font></b></p><p class="ql-block">又称牛头明王,是格鲁派主修的护法神。形象为九头三十四臂,九头分三层排列,上一头,为如来相,象征着他是阿弥陀佛化身而来。最下面七头,头顶红发上竖,象征忿怒。上身饰璎珞,下身围虎皮,顶挂五十人头骨串。主二臂抱明妃,其余手伸向两边,诸手皆持法器。有十六条腿,皆左展姿站立,左右脚分别踩八种人、兽和禽。下为单层覆莲座。这些形象皆具象征意义,九头表示大乘佛教的九部佛经;二牛角表示真俗二谛;三十四手加上身、口、意三业表示佛教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十六足表示十六空;左脚踩八种人和兽表示八种成就;右脚踩八禽表示八种自在;裸体表示脱离尘垢;座下莲花表示脱离轮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文殊菩萨</font></b></p><p class="ql-block">是<font color="#167efb">智慧的化</font>身,全名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妙吉祥。</p><p class="ql-block">汉地文殊菩萨多貌若童子,以<font color="#167efb">乘骑青狮为形象特征,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侍于释迦佛左右,分别表示佛智与佛理之别德</font>。密教中的文殊菩萨基本相容是结跏跌坐,右手与愿印,左手结智印,身两侧各出莲花蔓,左花上置梵箧,象征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花上安智剑,喻般若如剑可断一切无明,亦有右手持剑上举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白度母</font></b></p><p class="ql-block">藏密本尊之一。长寿三尊(即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之一。其形象优美生动,慈目善眉,面容安详,主要特点是身色为白,三眼,双手和双足心各有一眼,共具七只眼,故又被称为“七眼女”。据说其性格温柔善良,非常聪明,没有秘密能瞒过她;故若有事相求,必热心救助。白度母还被视为蒙古地方之守护女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吉祥天母</font></b></p><p class="ql-block">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主神,约于十五世纪中叶时,她被格鲁派推奉为女性护法之首。在苯教中也是一位受尊敬的主神,神通广大。她又称为“荣耀女王”,有大吉祥功德于众,故称“功德天",系众神之首,众佛之母,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保护神。藏族信徒认为供奉她可以除灾难,使人兴畜旺。造像一般表现黄骡驮负吉祥天蹄行进于茫茫血海之上,有时还以狮面空行</p><p class="ql-block">奋和摩羯鱼空行母等伴其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罗睺(hóu)罗尊者</font></b></p><p class="ql-block">亦名“罗怙罗”、“罗护罗”,意译“罗云”、“覆障"、“障月”、“执月”等。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p><p class="ql-block">一。据《佛本行集经》、《翻译名义集》等载,为释迦牟尼与耶输陀罗的儿子,曾在母胎六年,于释迦牟尼回乡时跟随出家当沙弥,为佛教教团有沙弥之始。据说开始时不能严守戒律,经训诫后,精勤修习,被称为“密行第一”,尤为沙弥所崇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那若空行母</font></b></p><p class="ql-block">是一种介乎神人之间,具智慧、能力、可凌空飞行的女性神。本是印度地方性神灵,后来为密教收纳,成为印度金刚乘成就者的重要守护神。空行母在西藏密宗中,具备着神灵与世人的双重特质。形貌多变,主要分为兽面与人面空行母。兽面空行母一般是凶恶的面相,人面者通常以舞立的姿态,单独或与主尊共同出现。造型是各类神像中最富动感的一种。兽面空行母以狮面、熊面、虎面、摩羯鱼面等数尊造作较多,人面空行母的具体身份一般难以辨识,以那若空行母最常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黄财神</font></b></p><p class="ql-block">又称黄布禄金刚。布禄金刚是西藏主要的护法神,属于财宝护法,布禄金刚既因给予奉侍者禄位财宝而可归于财宝护法之列,又属于金刚护法之一类。主要有黄布禄金刚、六臂布禄金刚,黑布禄金刚、骑龙白布禄金刚等数尊,若以肤色分别,则有黄、白、黑、绿、红五色财神颇受信奉。诸尊呈金刚之常相,头部比例较大,面相威而不怒,大腹便便,或站立,或游戏坐,也有骑乘异兽的,但均托捧吐宝鼠,这是作为财宝类护法共有的标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ff8a00">白哈尔</font></b></p><p class="ql-block">白哈尔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所奉世间护法神的主神。通称“乃穷'、“乃琼”。拉萨哲蚌寺山下有“乃穷寺”,其他有些寺院也有此护法神。原是霍尔地方保护神,在西藏建成桑耶寺后,成了桑耶寺保护神。白哈尔的形象也很复杂,他除了本身形象外,还有四个化身。现所见的是白哈尔身之王,或称身明王护法。他司职东方海螺天宫。他<font color="#167efb">全身黑色,一面二手,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长杖,身着黑色绸布衣,头戴黑丝帽,骑白色母狮。</font></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