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玺印有着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iv><br></div><div>宋之前,玺印虽是一种以实用为主的征信器物,但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div><div><br></div><div>宋元时期,玺印的作用逐步扩大到书画艺术领域和欣赏领域。明代中叶起,文人治印之风渐盛,篆刻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于是出现了明清至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篆刻艺术,改变了玺印历史的漫长进程。</div><div><br></div><div><br></div> 展览分为先秦玺印、秦汉六朝玺印、唐宋辽金元玺印、明清篆刻、近现代篆刻5个单元,共展出479件玺印。 <b><font color="#ed2308">1、先秦玺印</font></b><br>先秦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主要作为行施职权及征信凭证存在。古玺文字的章法自然,结体多样,并出现了印钮和印文具有差异的地域特点。春秋以后玺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官玺的形制和文字具有规范性,私玺制作更注重便利和美观,有的极为精工,并出现图形玺、吉语印等多种品式。 <b><font color="#ff8a00">1-1 先秦官私玺印</font></b><br>先秦官私玺印质地以铜为主,大多随身佩带,使用上主要为直接抑印或钤于封泥,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形制。玺印文字书法、布局技巧渐趋娴熟,达到了朴实、生动、和谐的艺术效果。因各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在文字及形制风格上也出现了不同的特色。 <b><font color="#ff8a00">1-2 吉语印</font></b><br>吉语印也称成语印,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先秦吉语印在内容上大多是有吉祥、规诫意义的格言、成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这些印章字数不一,印面活泼多姿,每个时代各具特色,开创了后世“闲章”的先河。 <b><font color="#ff8a00">(井)歇</font></b><br><br>这是一枚战国时期的三晋系氏名玺,铜质,坛式鼻钮,玺面呈方形。战国时期,我国姓与氏仍是不同的概念,“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直至秦并六国,姓、氏才“混而为一”。战国时期诸国长期分治,文字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写法风格,赵、魏、韩三国玺风格一致,归为一类,冠以三晋系名。<br><br>此玺两字玺文为凿刻阴文,外围凿刻有方形边框装饰。玺文右侧一字是井字的异体字,此玺即可读作井歇。井字邑旁为典型三晋系文字写法,玺文整体笔画细劲,布局整饬沉稳,可以确定为三晋系氏名玺。<br><br>井氏,《穆天子传》记载:“周有大夫井利",即在西周穆王时期就已有井氏。此玺形制略小于战国官玺,玺文犹有金文遗风,是研究古文字和古姓氏的重要资料。 <b><font color="#ff8a00">司马(生)</font></b><br><br>这是一枚战国时期的三晋系氏名玺,铜质,坛式鼻钮,玺面呈方形。玺面上的三字玺文为铸造阳文,“司马”二字构形与三晋官玺“司马”二字毫无区别,所以此为三晋系氏名玺无疑。三晋系“马”字构形与他国均有区别,即象征马身花纹的笔画平置,二或三划;象征鬃毛的笔划置于右侧,多三划,全部或其中笔划与马身花纹相连;鬃毛上划低于字的顶端。<br><br>司马是先秦常见氏之一,诸国均有,《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说司马氏“或在魏,或在赵、或在秦”。整体上看,此玺玺文笔画纤细方折,字口规整,朱白分布均衡,具有独特美感。 <b><font color="#ff8a00">百牛</font></b><br><br>这是一枚战国时期的吉语玺,铜质,坛式鼻钮,玺面呈方形,玺文为铸造阳文。根据吴振武先生的《古玺文编校订》,我们将玺文释读为“百牛"。<div>牛在先秦时期既是祭祀时的主要贡品,又是重要的家庭财富,“百”字是概数,用以泛称其多,“百牛”不仅是古人对更高社会地位的期待,也是对更多财富的向往,是反映先秦社会和经济的重要物证。</div> <b><font color="#ff8a00">正行亡(无)私<br></font></b><br>这是一枚战国时期的箴言玺,铜质,坛式鼻钮,玺面呈方形,玺文为笔画规整的铸造阳文一—“正行无私”四字。这四字意为修身正行,居官无私,是规谏劝诫之言,反映出先秦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是研究先秦社会习俗的实物资料。 <b><font color="#ed2308">2、秦汉六朝玺印</font></b><br>秦并六国,贯彻“书同文”政令,玺印的文字、钮式趋向统一,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官印制度逐步建立,至西汉臻于完备。各级官印的质料、形制确定了严格的规范,缪篆成为印章的专用书体,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东晋至南北朝常出现政权更迭,促使官印篆书走向蜕变,形制不再统一,制作较为粗犷。 <b><font color="#ff8a00">2-1秦汉六朝官印</font></b><br>秦代开始,官印制度等级界限渐趋明确,对印文、材料、绶带长短及颜色等,都有详细规定。秦印使用小篆,多为白文凿印,惜传世稀少。两汉官印印文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达到了印章艺术的高峰,是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六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仓促之间刻凿而成将军章和各种武官印数量较多。<br> <b><font color="#ff8a00">2-2汉封泥</font></b><br>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等内容,为严守机密和防奸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即所谓的缄。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钤盖后出现了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 <b><font color="#ff8a00">2-3汉私印</font></b><br>汉代私人用印是古玺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子母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b><font color="#ff8a00">2-4肖形印</font></b><br>肖形印的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起源可上溯至商周时期。肖形印在古代玺印中别具一格。由于用它钤押的标记十分鲜明,甚至比刻出文字更加显豁,使人一目了然,故沿用的时间很久,自战国至元明,各代均加以使用。 <b><font color="#ff8a00">军司马印</font></b><br><br>这是一枚<font color="#167efb">汉代官印</font>,黄铜质地,瓦钮,印面呈方形,印文为铸造阴文,笔画圆转,字口清晰,是典型的汉隶风格字体。<br><br>汉代将军领军出征以部曲为单位编制,军司马为部曲官职中的一级,是大将军的属官。据《后汉书·百官》记载:“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 <b><font color="#ff8a00">晋鲜卑率善佰长</font></b><br><br>这是一枚晋朝廷赐给鲜卑族部众的官印,黄铜质地,马钮,印面呈方形,印文为凿刻阴文,笔画方折,字口清晰。印文中的<font color="#167efb">“率善”指的是晋朝廷赐予亲晋鲜卑部族的荣誉称号,而“佰长”是官职名称,意为百人之长。</font>此印钮头粗短而平伸,额高,顶有鬃毛,背无峰,钮身仍留有凿刻痕迹,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刻画出马的形象。 <b><font color="#ff8a00">公孙衡印</font></b><br><br>这枚印为黄铜质地,瓦钮,印面呈方形。此印文的读序是从右上依次读为“公孙衡印”。印文字体与一般汉印文字平方正直不同,它的笔势更为屈曲回绕,书体与传世的“永受嘉福”瓦当相同,被称为“缪篆”。<font color="#167efb">“缪篆”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私名印篆刻方式。</font> <b><font color="#ff8a00">桥骑将印、桥伯印<br></font></b><br>这是两枚汉代私名印,铜质,印面均为方形。它们也是一套子母印,母印狮钮,子印瓦钮。子母印又称“<font color="#167efb">套印”</font>,母印腹空,子印可以像抽屉一样套入其中,<font color="#167efb">最早见于西汉中期,盛行于魏晋六朝</font>。<div>两印印文均为铸造阴文,母印“桥骑将印”、子印“桥伯印”,我们推测,此印主人应该姓“桥”,名“骑将”,字“伯”。</div> <b><font color="#ff8a00">宜子孙</font></b><br><br>这是一枚汉代吉语印,铜质,龟钮,印面呈方形。印文为铸造阴文,“宜子孙”是秦汉时期社会普遍的习惯用语,常见于汉砖、墓券及铜器等铭文中。此印文表达出当时社会期待未来,希望子孙世代昌盛的一种公共愿望。 <b><font color="#ff8a00">梁邹丞印</font></b><br><br>这是一件汉代官印封泥,封泥方形,黑色泥质,印面呈正方形。封泥是印章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此封泥就是将印章压印在简牍上方形印槽内的泥封而形成的。印文篆书四字,文为“梁邹丞印”,据《后汉书》记载,此印文中的“梁邹”属汉代济南国梁邹县,也就是今天的济南省邹平县。而“丞”是文官称谓,在汉代每县置丞一人,掌管文书工作。 <b><font color="#ed2308">3、唐宋辽金元玺印</font></b><br>唐承隋制,完成了用印方式由封泥向钤色印的转换,官印从此也形成新的体系。隋唐篆书印文圆润疏朗,宋代趋向平实整齐,至金元时纯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唐宋时出现隶楷书的官私印,书法清新质朴。宋代开始流行签字式的花押,印文的表现形式更趋丰富。辽、西夏、金、元曾以自创的民族文字入印,亦独具特色。 <b><font color="#ff8a00">3-1唐宋辽金元官印</font></b><br>官印制度在唐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印面开始加大,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朱文逐渐代替白文,印背开始有年号凿款。宋辽金元的官印制度完全承袭了唐代官印制度,辽金元三代还偶用本民族文字仿效汉字篆体入印。<br>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2花押印</b><br><font color="#333333">花押印也称署押印,是起源于宋,盛行于元的刻有花押样式的私印。花押印将个人姓名或字号草写为类似图案的符号,兼具不易识别和难于模仿的作用。花押印皆为朱文,形式多样,字体或楷或隶,皆具古拙凝重之美。</font> <b><font color="#ff8a00">褒州都督府之印<br></font></b><br>这是一件唐代官印泥封,白石灰质地,近方形,边缘整齐光滑,但从中间裂成两段,右下角缺失。其正面钤“褒州都督府之印”,为朱文小篆,笔势圆转,疏朗自然,笔形和结构呈稚拙之态。另外正面还有墨书小楷七行。背面以开裂处为中心有纵横共两道绳结痕,整体有压印的竹条纹。<br><br>此泥封为罗振玉旧藏,匣盖有他的题识。泥封上的墨书题记称“梁州”,而所署官印却为“褒州",是因为梁州曾在唐开元十三年更名褒州,开元二十年复称梁州,州名已复旧,而未换新印,说明官印性质已由职官印转变为官署印。结合题记内容,我们可明确获知,此泥封是唐开元二十年梁州向唐宫廷进贡大蒜时封缄筐笼所使用的。<br><br><font color="#167efb">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官印制度发展的变革时期</font>,此印印文的尺寸较秦汉增大了不少,而且是钤[qián]印朱文,也就是使用印章蘸取红色颜料盖印出来朱文,而不是汉魏时期用印章压印封泥,说明此时官印使用方式已经转变。唐代官印传世极少,此泥封保存了唐代官印的遗留痕迹,是新的官印制度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唐早期土重要资料。 <b><font color="#ff8a00">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四都记<br></font></b><br>这是一枚宋早期的官印,铜质,印钮为无穿孔的扁方状橛钮。印面呈长方形,印身表面光滑,铜质较好,印背刻“端拱元年五月铸”,印钮上部刻“上”字标示印文上下方向。印文为铸造,字腔较深,约0.8厘米,内容为“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四都记"十二字篆文。“神射”为步军,据《宋史·兵志》记载:“两浙州兵,旧号腰弩。雍熙四年改今名。”而最后的“记”字指军队中的低级将校官印。此印是研究宋代官印和宋代兵志的重要资料。<br><br>这枚印的篆文深刻,线条疏朗,相比唐代印章篆文规范不少,但较之后的篆文仍显稚拙,是篆书复兴的体现。宋官印在沿袭唐代官印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在官印的铸造、管理、使用方面都制定了相应制度,通过此印,我们可一窥唐印风格。 <b><font color="#ff8a00">封的<br></font></b><br>这枚印为铜质,印钮残缺,印面呈长方形,上刻楷书“封的”二字。我们推测,此印可能是商业中用以检验货物时钤印的押印。<br><br>私印的使用从南北朝之后处于消歇状态,受长期战乱影响,人们选择以简便的手工画押签署取代印记的征信用途。北宋承接唐代社会经济的强盛基础,都市商业持续繁荣,在较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印记的优势显而易见,它的确定性、郑重性和不易仿摹且使用方便的特点,是画押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b><font color="#ed2308">4、明清篆刻</font></b><br>先秦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主要作为行施职权及征信凭证存在。古玺文字的章法自然,结体多样,并出现了印钮和印文具有差异的地域特点。春秋以后玺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官玺的形制和文字具有规范性,私玺制作更注重便利和美观,有的极为精工,并出现图形玺、吉语印等多种品式。 <b><font color="#ff8a00">4-1明清官印</font></b><br>明朝官印印文采用叠篆,官员的等级除了反映在金、银、铜、木等不同的印材上,还反映在叠篆的不同叠数上。清代官印继承了明制,稍有不同的是,清代官印为呈现出满汉一家的思想,其印面文字使用左清篆右汉篆的形式。明清官印有严格的铸凿规范,事实上已无艺术特性。 <b><font color="#ff8a00">4-2明清文人篆刻</font></b><br>文人篆刻流派起自明代。明中叶石质印章普及,便利了以艺术鉴赏为主要功用的篆刻创作。当时文人书画的空前发展,也推动了和书画创作有密切关系的文人篆刻的兴起,由此引导出明清五百年间篆刻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 <b><font color="#ff8a00">4-3明清印材</font></b><br>宋元以前治印大多以质地坚硬的金属为主。及至元代,王冕始以花乳石治印,因其质地细腻温润,容易受刀,渐为普遍用料。明代以降,石质材料越来越被印人广泛采用。各类石章产地不同,质地、性能和色泽也各异,最常见的有青田石、寿山石和昌化石,质量上乘的石材本身也具备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b><font color="#ff8a00">4-4 印纽雕刻</font></b><br>中国印章历来重视印纽雕刻,清康熙、乾隆之世,印纽雕刻题材多样,技法纯熟,福建寿山和浙江青田的印纽雕刻历史悠久。而晚清与绘画相融合的浅浮雕装饰也颇为流行 <b><font color="#ff8a00">密盦[ān]秘赏丁敬</font></b><br><br>丁敬是清代书画家、篆刻家。他工诗善画,尤精篆刻,是“浙派篆刻”的开创者,为“西泠八家”之首。<br><br>此印为黄寿山石质地,无钮,印身长方,三面刻有边款,印面刻朱文“密盦秘赏”四字。从印文结合边款中,我们可知,印文中的“密盦”指的是丁敬的友人方辅,方辅在当时以善书法闻名,著有《隶八分辩》。这枚印章刻于清乾隆二十六年,是丁敬为回赠友人方辅所赠唐墨而刻。其印文为典型浙派篆法,边款内容丰富详实,尤为珍贵,体现出文人交往意趣,是清代流派篆刻代表作品。 <b><font color="#ff8a00">汉学居赵之谦</font></b><br><br>赵之谦是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他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如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人都从赵之谦处受益良多。<br><br>此印为青田石质地,无钮,印身正方,其中一面刻有边款,印面刻白文,也就是阴文“汉学居"三字。由印文结合边款,我们可知,它是赵之谦为潘祖荫所刻。潘祖荫字伯寅,号郑盦,其室名有八囍斋、滂[pāng]喜斋、汉学居等。他是晚清大臣,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富收藏,其所用印章,如滂喜斋、汉学居等均出自赵之谦手。此印印文有汉印风范,为赵之谦刻白文印的代表作。 <b><font color="#ff8a00">不俗人皆竹陈介祺</font></b><br><br>这两方印为一对,寿山石质地,无印钮,印身长方。印面分别刻有朱文“不俗人皆竹”和白文“闻香我亦兰”共八字,篆文精细圆转,布局平衡。古代文人向来喜欢以兰竹自比,此印文正是这种文人意趣的体现,可由此体味文人思想。<br><br>陈介祺,字寿卿,号簠[fǔ]斋,是清代金石学家。他嗜好收藏文物,精于鉴赏,尤擅墨拓,著有《簠斋传古别录》、《十钟山房印举》等。<br><br>在两印的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边款“丙午芳春之月作于万印楼”。其中,丙午为清道光二十六年,也就是1846年。万印楼是陈介祺的藏印楼,因集有三代及秦汉印七千余方而得名。 <b><font color="#ff8a00">多福多寿多男子潘西凤</font></b><br><br>此印是用天然形竹根雕刻而成,无印钮,印面刻白文“多福多寿多男子”七字。印身刻两段边款“老桐持三多以祝复堂”,其中<font color="#167efb">“老桐”是作者潘西凤的号</font>,潘西凤是清代竹刻家、篆刻家。工书法,精于刻竹,亦治印,名重一时。而“复堂”是李鱓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画家,<font color="#167efb">扬州八怪之一</font>。由此,我们可知此印是潘西凤为李鱓所刻。潘西凤、李鱓[shàn]两人分别都与郑板桥为挚友,两人一定也有许多交往。<br><br>此印印文“多福多寿多男子”是古人对于福寿最大的向往。从边款中可知李鱓合福寿多男为一,潘西凤刻此印以表祝福。<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扬州八怪:</font></b>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font color="#167efb">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font>至于有人提到的其他画家,如<font color="#167efb">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font>,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作约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1]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div> <b><font color="#ff8a00">寿云平生真赏徐新周</font></b><br><br>这枚印为黄寿山石质地,无钮,印身长方,其中一面刻边款,印面刻朱文“寿云平生真赏”六字。“寿云”可能是指王蕿<br>[xuān],他字寿云,我们推测这或许是王蕿所用收藏印。<br><br>徐新周,字星州,是吴昌硕弟子,他作印谨守师法,不逾规矩,边款亦然,极得缶翁风神。吴昌硕晚年刻印,多由其代刀。<br><br>此印刻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印文笔画纤细圆转,朱白分布得当,是仿吴让之的刀法所刻的朱文篆书。 <b><font color="#ed2308">5、近现代篆刻 </font></b><br>到了近现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印家们已不再满足于流派的门户之见,而是从先秦印到明清流派之间融会贯通,锐意创新,形成个性突出,面目新颖而多元的局面。齐白石的篆刻老辣苍劲,独辟蹊径,影响甚巨;王光烈善以彝器泉布文字入印,成就卓著,为近代东北翘楚;“毛泽东诗词”篆刻集近代篆刻家力作,为本馆馆藏特色。<br> <b><font color="#ff8a00">5-1近现代篆刻</font></b><br>受晚清治印风格影响的一些名家,至近现代仍继续活跃于印坛,特别是一些书画家,以治印为兼善,作品意趣率真,具有清新的风貌。刀法含蓄稳健,风格典雅,章法多变,影响直至当代。 <b><font color="#ff8a00">完禅吴涵</font></b><br><br><font color="#167efb">吴涵是吴昌硕次子</font>,他承袭家学,嗜好文艺,游宦各地。民国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吴涵返回上海,任名画家兼富商王一亭的秘书,此印便是刻于这一年。<br><br>这枚印为青田石质地,无印钮,印身长方。印身顶部有吴涵刻款,四周有王大炘线刻造像及边款,印面刻朱文二字“完禅”。从边款中我们可知,它正是吴涵为王一亭所刻。王一亭为民国时期上海著名书画家、实业家与宗教界名士,192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此印得王大炘[xīn]仿吴昌硕刀法线刻造像及边款,又由吴涵刻“完禅”印文,可谓意义非凡。 <b><font color="#ff8a00">寿同金石王福庵</font></b><br><br>王福庵是西泠[líng]印社创始人之一。他刻印从浙派入手,兼取皖派之长,精研六体,追摹秦汉,于整饬中见浑厚之致。<br><br>此印刻于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1942年,是王福庵晚期的作品。印为寿山石质地,狮钮,印身长方,其中一面刻有边款,印面刻祝寿吉祥语“寿同金石”四字朱文。从边款中我们可知,此印是民国时期著名政客汪大燮请王福庵为其父万玉先生五十寿辰所刻。<br><br>印文“寿同金石”笔画圆转,有金文风格,更有上追秦汉之意,寓意高寿,世代富贵。同时印钮为母子狮,即所谓太狮少狮,有子嗣昌盛之意,也借谐音有世代高官之意。<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西泠印社</font></b>: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br>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59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90.29平方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div> <b><font color="#ff8a00">5-2齐白石篆刻</font></b><br>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濒生,号白石、三白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以绘画著称于世,亦工书法,精篆刻。齐白石的篆刻从赵之谦入手,上溯秦汉,经过刻苦的努力,形成单刀直冲的率真风格,自成一派,影响深远。 <b><font color="#ff8a00">雕虫小技家声</font></b><br><br>此印是齐白石为三子齐良琨所刻的印章之一,寿山石质地,无印钮,印身正方,其中一面刻边款“如儿宝,白石”,印面刻白文“雕虫小技家声”。<br><br>齐良琨,字子如,自幼随齐白石学画,师从陈半丁,以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见长,既继承了齐派传统,又兼具陈师秀美风格,20世纪50年代曾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br><br>此印印文为齐白石典型的单刀冲刀法所刻,文字力度深刻,气息朴拙。“雕虫小技家声”既包含齐白石擅长篆刻与画草虫,又包含了齐良琨继承了齐氏家学之意,表达出齐白石对齐良琨的肯定与期望,可谓舐犊情深。 <font color="#ff8a00"><b>5-3“毛泽东诗词”篆刻</b></font><br>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毛泽东诗词”为篆刻内容蔚然成风,本馆面向全国征集此类篆刻作品,众多篆刻名家鼎力相助,故收藏颇丰。这些篆刻作品体现了时代特色,是近现代篆刻史的独特篇章。 <b><font color="#ff8a00">5-4王光烈篆刻</font></b><br>王光烈(1880-1953),字希哲,沈阳人。为“关东三才子”之一。其自幼即喜篆刻,从“西泠八家”入手,仰慕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人,搜罗甲骨、刀布、瓦当及秦汉古玺,旁参甲骨文、陶文及汉封泥文字,晨曦摩挲,成为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名家。 <b><font color="#ff8a00">祖印楼<br></font></b><br><font color="#167efb">王光烈是</font>近代东北书法篆刻第一大家,为“<font color="#167efb">关东三オ子”</font>之ー。此印刻于民国三十五年,也就是1946年,王光烈时年六十六岁,目力已经很差,此印是其少见的晚期作.<br>印为寿山石质地,狮钮,印身长方,其中面刻边款,印面刻朱文“祖印楼”三字,“<font color="#167efb">祖印楼”是王光烈的斋号之ー。</font>边款中交代了王光烈的篆刻师承,并着重叙述了祖父王让臣对其的教导与影响。王光烈收藏的大部分印章都是由祖父处继承,有水源木本之思,因此他将藏印楼命名为“祖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