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古诗词

凡夫

<p class="ql-block">文章题目一写出来,心里就着实吓了一跳。我对于古典诗词只是一知半解,写作上也才是蹒跚学步,怎么能去评头论足?只是我“半瓶子晃荡”惯了,有想法从来都是不吐不快的。题目既然写下了,那就大言不惭“也说一番”吧。</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学方面,古典诗词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流传最广、成就最杰出的,非唐诗宋词莫属。人们在诗词中寻找美,在诗词中体味善,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诗词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即便是刚牙牙学语的稚童,也会吟诵几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类。记得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九期“中国诗词大会”,每次开播都得到了全民的热捧,可谓是盛况空前。诗词大会吸引了无数的诗词爱好者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工人、农民、警察和企业白领,也有大、中、小学教师。参赛者从七、八岁稚童到八十多岁耄耋老者。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说明了古典诗词是融入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老人家一边抱着我,一边眯着眼睛吟唱《长恨歌》的模样,至今仍经常在眼前浮现。也许是潜移默化的原故吧,那时我就种下了喜欢诗词的种子。后来吟诵唐诗宋词,学习毛主席诗词,阅读诗词名著,更是被那优美韵味所倾倒。我自幼喜欢文学,虽未能在这方面发展,而对于文学的爱好,特别是对古典诗词的崇敬之心,却是深藏心底的。闲暇之余,也会买些诗词方面的书籍,沉浸其中并放飞自己的心灵。</p><p class="ql-block">为了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退休以后我来到老年大学学习,恰巧遇到了同班的学友梁兄。梁兄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受他的影响并加上爱好,我也兴致勃勃“平平仄仄”起来。刚开始缘于兴趣喜好,一来二去竟迷上了它。虽说写作水平并不咋的,但看到也在慢慢有所长进,心中愉悦感是无法言喻的。</p><p class="ql-block">有人对我已是古稀之年,还去鼓捣古诗词不太理解。他们说,格律诗词的条条框框太多,是“带着镣铐跳舞”,何必去折腾自己?我却不敢苟同这些说法,爬格子固然很不容易,关键在于你喜欢与否。诗词也好,散文也罢,你不管写什么也需要起承转合,也需要写出意境。我觉得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在文学体裁上是不能厚此薄彼的。</p><p class="ql-block">格律诗词、新诗、散文、小说和戏曲剧本等等,写作上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有感而发才行。如果有了好素材,又有一定文学素养,心里想写并投入了情感,任何体裁都可能成为好作品。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无论怎样也不太能写出好作品来。</p><p class="ql-block">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是极具韵味的情感表达。继续传承和不断创新,也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责任。时代在前进,也要赋予诗词的新内涵,努力写出时代精神的风貌。我阅过一首“鹧鸪天”觉得不错,这是写一对白发老夫妻在公园拍照的事儿。词中这样写道:“白发犹将波浪翻,每看老伴总新鲜。流霞暖透眸中意,昵语羞红水底天。 调速度,对光圈,延时三秒赶并肩。镜头拉得斜近,不许黄昏坠眼前。”词中仅用区区五十五个字,竟将夫妻的恩爱描写得如此漓淋尽致。我觉得这就是诗,就是充满生活韵味的诗。</p><p class="ql-block">想要写好一首诗并不太容易,首先必须肚里有“货”才行,而唯一捷径就是多读书。只有多学习、多揣摩、多吸收先贤们的营养,才能逐渐做到灵活运用,这样写出的诗才会有意境,才会有韵味,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写诗必须有生活、有故事,要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如果仅是为了写而去写,靠绞尽脑汁榨出的“诗”又有什么意义?写诗词需要灵感,灵感一旦来了就得紧紧抓住,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可惜道理人人都明白,想做到却很难。上面所说的,也是我经常出现的毛病,且与同是初学者共勉罢了。</p><p class="ql-block">中华诗词实在博大精深,作为一名初学者是难解其之万一的。只能锲而不舍的不断前行,在诗词天地遨游中逐步取得真谛。我欣赏流行中的那句话:“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