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庙

沿河

<p class="ql-block">2025年元旦,去西安旅游,专门去参观碑林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碑林,一半是文庙,可惜碑林博物馆内部装修,暂停开放,只能参观游览文庙。</p> <p class="ql-block">孔庙,是我国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又称“文庙”。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祭祀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安文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初年,当时在尚书省西边国子监附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一部分,自然是“现存”最早的唐朝天子圣旨敕办的皇家孔庙。</p> <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实行“庙学合一”制度,西安文庙在宋代几经搬迁,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使文庙、碑林、府学同在一处。据《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载,当时的文庙“总五百楹,宏模廓度,伟冠一时。”随着朝代的更迭,西安文庙屡毁屡建,现在的西安文庙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沿三学街步行至碑林博物馆附近,古槐掩映下的一堵高高的磨砖对缝砖墙异常显眼,墙中央赫然雕刻两个大字“孔庙”。</p> <p class="ql-block">这面墙被称作“塞门”,也叫“影壁”,为明代建筑,“孔庙”二字为清末书画家刘晖所题写。“孔庙”两个大字,昭示着这里本是一座文庙(孔庙)。不过,这堵墙只是孔庙的照壁,庙门早已湮灭。</p> <p class="ql-block">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进入孔庙应先经过“太和元气坊”,但因为太和元气坊的南面是城墙,不便出入,所以清代时便给孔庙加了围墙,东西两面开了方便出入的“礼门”和“义路”。</p> <p class="ql-block">绕过气势恢宏的照壁,从碑林博物馆东侧的“礼门”进入,扑入眼帘的就是“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即天地间的正气,祥和之气,能养育天地万物。</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属木石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距今已有430多年历史。牌坊正柱、辅柱、戗柱一应俱全,斗拱层见叠出,飞檐翘首向上。牌坊上所绘的和玺彩绘是古建筑彩画中的最高等级,足见文庙的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前,是两个碧水荡漾的泮池。“泮池”最早建于元代,后几经修葺。在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东南和西南方向有水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p> <p class="ql-block">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p> <p class="ql-block">过泮池来到棂星门前,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棂星门有三扇门,三门之顶均有一对石质瑞兽麒麟,麒麟相向仰望于中间的火焰形石质门顶。</p> <p class="ql-block">三门门额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进出这三道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工作人员出入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棂星门,才算正式踏进文庙。甫进文庙,就能感受到其中轴式建筑布局,长长的甬道两边树木森森,遮天蔽日,两侧花草掩映之中,藏着数座碑亭,俨然是西安文庙的旧时建筑。</p> <p class="ql-block">甬道的两旁各立有两个明清时的八棱形的石柱,它叫“华表”。华表分柱头、柱身、柱基三个部分。柱头上设有承露盘,上边蹲着的动物叫獬牴(xiezhai),性忠直,起着仪卫和端详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是廊房,东廊房原为名宦祠,这里曾奉祀历朝历代备受地方民众爱戴的父母官;西廊房原是乡贤祠,纪念民间贤达。如今,两侧廊房是博物馆的临时展厅。</p> <p class="ql-block">石刻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文庙的第三道门叫戟门,又称仪门、至圣门,建于明代,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上铺绿色琉璃瓦。中间为大门,两边对称各有一配室,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在过去,门的两侧陈列兵器,武官须将兵器放下才能进入孔庙祭拜孔子,戟门之名正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跨过戟门,进入文庙的第二个院落。左右两侧各有一亭,亭内陈列着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p> <p class="ql-block">陈列在东亭的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唐景云钟以青铜铸造,重约六吨。钟身为三格,最顶端蹲有蒲牢,钟身分别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凤凰、狮、牛、鹤等纹饰及32枚钟乳。钟身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书的骈体铭文292字,是李旦书法仅遗于世的绝少手笔。</p> <p class="ql-block">景云钟以它自身独特的形制,精美的雕刻,古秀的书体,幽邃的声音,高超的冶炼技术,跻身于世界名钟之列。</p> <p class="ql-block">或许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景云钟,甚至没有听说过它,但你一定听过它的钟声,中央电台每年除夕夜播放的新年钟声,正是来西安的景云钟。</p> <p class="ql-block">西亭内的大夏石马,是一件唯一有大夏记年的文物。大夏即为大夏国,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家,赫连勃勃于417年攻占长安,命其长子赫连璝(guī)为大将军,镇守长安。</p> <p class="ql-block">这匹石马便立于长安县查家寨赫连璝的墓旁。在马的腿部下方刻写着“大夏真兴六年(即424年)……大将军”等字样,这便是大夏国铁骑神骏征战南北的纪念与见证。</p> <p class="ql-block">院落尽头,就是当年孔庙大成殿的遗址,位于现在的碑林广场,令人遗憾的是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9年毁于雷火,现在已无法看到它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在文庙甬道两侧建筑有金碧辉煌的六座碑亭,东西各三每座碑亭里都有一座巨大的碑石,它们均为满汉两种文字合刻,碑刻文字乃是康熙、雍正、乾隆诸清皇御笔。</p> <p class="ql-block">另外,古木掩映间,也矗立着不少石碑,多是记述文庙重修等重大事件的。有些年代久远,字迹也模糊难辨了,但是更彰显文庙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戟门内院落两侧也有东西廊庑。廊庑当年树立着孔门七十二贤塑像,廊庑仍存,只是七十二贤像早已化为宇宙尘埃了。</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暂停开放,不能亲眼目睹其中的著名碑刻,不能不说非常遗憾,让人略微欣慰得是文庙左右廊房里布置有碑刻拓片精品展,逐一欣赏一番,感觉也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峄山刻石,李斯书,秦小篆</p> <p class="ql-block">曹全碑,隶书,东汉时期</p> <p class="ql-block">张旭肚痛帖,草书</p> <p class="ql-block">大观圣作之碑,北宋,赵佶撰并书</p><p class="ql-block">碑额行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观圣作之碑</span>”为蔡京所书。碑中书法体现出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显著特点。</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关帝诗竹</p> <p class="ql-block">魁星点斗图</p> <p class="ql-block">走进文庙,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传统的渊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文明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文化自信,文明传承,兼容并蓄,多种文化共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