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一个甲子前的故地今重游

一则

<p class="ql-block">离别淮阴(现淮安)该有六十年了!1965年底,随着父亲一纸调令全家迁往镇江,岁月一晃而过。如今已是古稀老翁对于淮阴只留下零星模糊的儿时记忆:军营驻地、淮师附小、水门桥、低矮的平房、破旧的老街、高耸的镇淮楼等等。</p> <p class="ql-block">淮安地标——镇淮楼</p> <p class="ql-block">如今还能找到的淮阴老照片也就是跟父母兄弟的合影了。身后的砖瓦平房是搬到淮阴时最初的住宅,当年也算是淮阴比较好的砖瓦房了!</p> <p class="ql-block">兄弟四人合影。我那时十岁,是淮阴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三年级学生。</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并非长居淮阴。父亲所在的陆军第12军原来驻扎在浙江金华,1962年初移防苏北,淮阴专区清江市为军部所在地。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那里度过了三年左右的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一份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我女婿的同事高峻知道我曾经在淮安生活过,作为淮安人,他热情邀请我故地重游。好啊!年逾古稀思旧情怀,趁着腿脚还利索就走一回吧!</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淮阴专区(下辖清江市、淮阴县、淮安县、泗洪县、盱眙县、泗阳县、沭阳县、灌云县、宿迁县、涟水县1市9县),经过多次区域调整,八十年代为地级市称淮阴市,现在更名淮安市。历史上淮安(曾称楚州)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旧称“淮阴”、“清江”等等。秦时置县。有2200多年建城史。境内有“青莲岗文化”遗址。漕运枢杻、盐运要冲,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驻有江南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府。</p><p class="ql-block">所谓漕运总督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或者铁道部长,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是交通运输大动脉,水运、漕运是第一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当年12军军部驻在淮阴地区的清江市,下属的野战第97医院驻在十几公里外的淮安县城。我曾经在97医院住院,溜达院外得以参观过镇淮楼和周恩来故居,因此六十年过去了一直有记忆。那时的镇淮楼比较破旧不失宏伟,驸马巷狭窄房屋简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整修的镇淮楼巍峨雄居古色古香,是淮安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之一。</span>镇淮楼过去是淮安县古城的门楼,又称“谯楼”,意为城门上的瞭望楼,亦称过“鼓楼”等等。</p> <p class="ql-block">清代时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现镇淮楼被辟为老淮安博物馆展览厅,楼四周建成市民公园。2002年,镇淮楼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从南北朝时起,经历晋、隋、唐、宋、元、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p> <p class="ql-block">古代南粮北运,船马交汇,要从大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商船粮船到运河重镇淮安,文武官员,巨商富贾,文人墨客甚至僧道名流,都要登镇淮楼楼祭酒以祈福安全吉祥。</p> <p class="ql-block">据传,因为是重要的漕运和盐运中心,其国家级交通运输中心地位的经济繁荣程度,比当年东西向运输的长江重镇的武汉还要热闹。</p> <p class="ql-block">原籍淮安,毕业于苏州大学,现工作在苏州的小朋友高峻一路陪伴、导游,镇淮楼前笑容可掬的陪我自拍。</p> <p class="ql-block">淮安驸马巷因明朝洪武年间的驸马黄琛而得名,更因为这里是周恩来的诞生地,而声名远近。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于驸马巷的周家大院内,周恩来在12岁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驸马巷生活。现在的周恩来故居就位于驸马巷内。</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女婿驸马黄琛‌原本是湖广江夏人。他在朱元璋起义时投奔,担任亲军,后因勇敢和忠诚被提拔为副指挥。朱元璋非常欣赏他,将自己的堂侄女嫁给了他,并破格封这位堂侄女为庆阳公主。‌</p><p class="ql-block">黄琛在洪武元年(1368年)被任命为淮安卫指挥使,常住淮安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在淮安为庆阳公主和黄琛修建了豪华的驸马府,驸马府旁的街巷被当地人称为驸马巷。</p> <p class="ql-block">驸马巷在明朝初年得名后一直沿用至今,2016年1月,包括驸马巷在内的驸马巷-龙窝巷-上坂街街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故居</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跟母亲长相极似</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于周恩来的崇敬十分自然。</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我十岁左右因病曾经在第97医院住院,跟着病友大兵参观过周恩来故居。印象中没有挂门牌,只有一个老太太看门,据说是周恩来亲戚,屋内有几张周恩来父母照片,家具陈设等等。</p><p class="ql-block">陈年旧事的故居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淮安值得参观的游览景点还有:明清时的“漕运总督府院”,位于淮安府城中心,与南面的北宋镇淮楼、迎熏门(南门),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条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淮安“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淮安市境内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为大运河。共有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漕运总督部院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的官署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p><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区在旧城改造中挖掘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在明清遗迹下3米处还发现有宋元代文化层。在此兴建了漕运总督署遗址公园,一座中国漕运史博物馆。遗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除了驸马巷的故居,在淮安城区还有一处风景如画的周恩来纪念馆公园。两地间步行约二十分钟。</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公园里还有一座完整复制的周恩来夫妇办公生活的建筑:中南海西花厅。</p> <p class="ql-block">‌公开文献综述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地名包容性和地理位置的更适合‌。其实,作为名人故里的淮安,周恩来故居的城市是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清江浦区是过去淮阴地委所在地清江市的区域,也是我当年就读、生活过三年多的地方。距离这次下榻的位于淮安区的国际饭店约十公里路程,两地间有城轨电车连接。</p> <p class="ql-block">寻访儿时居住、读书、玩耍的故地是此行的重点。六十年前淮阴与今天现代化城市相比不能同日而语了,只能借助百度地图亦步亦趋的寻觅。首先是定位淮师附小。地图导航标注着淮师附小的地址不下五处。首先来到距离清江浦区有轨电车终点站交通路站最近的一处。信步上前打听打听,感觉这里应该是我当年就读的淮师附小,但是好像没有学生就读的样子。敲门询问门卫校工:这里是不是六十年前的小学原址?他们也是一脸懵,毕竟他们是岁数也不到六十。支吾着指路:往前走几百米的82医院那边军营路才是淮师附小的校区。给出的答复让人蒙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似乎没有学生就读的样子但是挂着学校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据我所知,现在82医院的地址应该是原来12军所属野战97医院的地址,再往前推应该是12军移防苏北淮阴时,军后勤部的最初驻地,也就是我保留着的全家合影的那个院子。这个院子原来是淮阴地委党校,后移交给了12军后勤部成为军营驻地。</p> <p class="ql-block">按照前面附小门卫的指引,我又走到82医院附近军营路的淮师附小。现代化的校舍建筑让我眼睛一亮,但是仔细想想,再看看地图,感觉也还是不对。</p> <p class="ql-block">我的印象那时的淮阴还是比较落后的,从家庭驻地去淮师附小上学应该向南走过一片桑树林。但是现在全部是高楼住宅,已经无从寻觅了。</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个上午,打听了不少路人、居民,几乎没有人知道原来的12军部所在地,现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从1962年初移防苏北淮阴起,到我们家离开淮阴的1965年底,12军军部大概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新建了司政后军营大院,以及野战第97医院。办公生活基本上安顿好了!然而,1967年的文革期间,12军又奉调安徽“支左”,97医院也随行驻扎,至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淮阴了。</p><p class="ql-block">心有不甘的翻看着百度地图,凭着模糊的记忆和街区方位,感觉第一个走到的淮师附小并且询问门卫的地方应该就是当年就读的学校原址。可以比较明确的是82医院的地址就是我们最初居住过的军后勤部院子。而后来建成的12军军部营房大院只能从地图上推测了,应该就是“爱民大院”地址吧!?</p> <p class="ql-block">水门桥是淮阴老城的一个标志,因为星期天随父母逛街购物就要走过水门桥进入老城街道。尽管当年物资贫乏,商铺很少,毕竟是城市中心还是有点印象。</p> <p class="ql-block">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吴承恩故居,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巷尾。故居为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内有书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当然,现在淮安出名了!源自开国总理周恩来故乡。历史上淮安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民族英雄关天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p> <p class="ql-block">“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典故,说的就是淮阴侯韩信被誉为汉朝最会打仗的“军事家”。</p><p class="ql-block">这次来故地重游,注意力放在了儿时记忆的寻访,没有去看看吴承恩故居和淮阴侯韩信祠堂应该是个遗憾。留待下次吧!</p> <p class="ql-block">感叹时光飞逝,时过境迁。故地寻访没有获得满意的收获,歌舞升平,酒肉欢宴,还是在小高的精心安排下,一段一段进行着。品尝淮安特色美食,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