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午,从徐州博物馆出来就是云龙山,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佛教历史文化景观。<br> 云龙山海拔只有142米,却长达3公里,有九节山峰,蜿蜒起伏,犹如一条卧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在春夏云雾缭绕时,如龙起舞,故名云龙山。我们从西门的石牌坊进入景区。 走过牌坊,山道旁有一块天然巨石上刻有“云龙山”三个大字,字径约1米,此石即“云龙山碑”,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书写。进入景区,山林幽静,鸟语花香,云龙山海拔不高,所以上山台阶不是很陡,沿着上山的路,可以边走边欣赏美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节山</h3>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位于第一节山北坡,建于1947年5月,纪念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殉难的186名铁路职工,现为1995年重修。 从抗战亭继续上行是徐属各县抗战烈士纪念塔遗址,还有两处红色字迹的摩崖石刻。<br> <p class="ql-block"> 位于中间的是我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的“中原血壘”碑刻。</p> 张山人故址位于第二节山之颠,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五个字。<div> 张山人名天骥,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他醉心于道教,隐居云龙山上,以鹤为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志趣相投成为好友,常率宾客僚属赴张山人旧居饮酒作诗。</div> 走进山门便是大士岩寺,兴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状如观音,于是从山东请来石匠凿成“送子观音”像。石匠在雕凿过程中发现一道白纹,天然若飘带,该飘带恰巧处于送子观音的腰间,因此“送子观音”又称为“玉带观音”。<br> 清康熙五十八年,为了保护玉带观音造像建大殿三间,由于该院落门额题有“大士岩”三字,后人遂称之谓“大士岩寺”。 在山顶处有块李白“壮观”石刻。我们在山西悬空寺也见过这两个字。<br> 据说这是1736年,时任徐州第一任知府李根云感慨云龙山气象雄杰,请石匠临摹雕刻了李白“壮观”二字竖立在云龙山山巅。 壮观碑的另一侧有周熹“寿“字碑,以前见过的寿字大多是红色,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寿字是绿色? 放鹤亭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由苏轼命名,起初为张天骥所建,他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苏轼与张天骥常常到放鹤亭饮酒聊天,一日酒后,苏轼以放鹤亭为题,写下了千古名篇的《放鹤亭记》,从此放鹤亭名闻遐迩。 <div> 招鹤亭是一个砖木结构四角小亭,同放鹤亭南北相望,一个庄重大方,一个小巧别致,二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招鹤亭”匾额为中国近代书法家于右任所书,现改用苏轼手迹。</div> 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心灵感悟。 饮鹤泉原名石佛井,因靠近放鹤亭而将其更名为饮鹤泉。饮鹤泉以其井深、水质甘美而闻名遐迩,井中之水为洞内岩缝渗漏而来,也是全国罕见的因山顶岩洞而凿的石井。 放鹤亭院西南角就是原“御碑亭”,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临徐州,在云龙山上留下《游云龙山作》《云龙山咏古》《题放鹤亭》《放鹤亭歌》《大士岩》等刻石,并御书《放鹤亭记》,后人为纪念圣迹,建亭以资铭记。亭内曾立有弘历皇帝手书苏轼的《放鹤亭记》石碑,又被后人称为双绝碑,可惜毁于文革,亭在碑空,令人遗憾。 山上竟然还有一座寺庙,是需要单独收费的兴化禅寺,明黄色的外墙,看起来气派尊贵。都到门口了,不能不进去了,没想到还是意外的收获。<div> 兴化禅寺是苏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座古刹,为佛教禅宗寺院,原名石佛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缘北魏大石佛而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div> 兴化禅寺几经战乱和重修,现已形成由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及僧舍组成六进院落。 寺庙依山势而建,结构紧凑,错落有致,山墙之侧为钟鼓二楼,皆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0-1435年)。 大佛殿内为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大佛殿两侧楹联“一句弥陀明月升慈海,百年沧桑金光化有情”。 <p class="ql-block"> 兴化禅寺内供奉的阿弥陀佛大石佛,始凿于北魏政平(450年)年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石佛依山石而凿,高约三丈六尺(11.52米),初为一露天佛首,清康熙年间,续刻两臂及胸。覆盖大石佛的殿堂始建于明代,顺山崖而造,前殿壁高三丈有余,而后壁仅三砖叠成,高尺许,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成为禅林奇观。毛主席曾七次到徐州考察,称大石佛为“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大佛像是2008年历经两个月、耗资十余万元贴过金的佛像圣容。走进大殿,仰望佛像,不禁被大佛的气势震撼。(此图片来自网络)</p> 据介绍,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高僧胜吉缘山构宇,以石佛为中心,建大雄宝殿。此后,历代高僧大兴土木,至明万历年间,形成今天看到的规模庞大的佛寺建筑群。 “禅月无声”石碑是为歌颂果光法师为恢廓兴化寺祖业而立的:“果光法师,潜心修行。讲学西东,礼佛研经。禅心静处,菩提果成。清轮脽风,禅月无声。国学奉升,学摹林公。闻之欣然,行作慧僧。众寻拜读,悟境巧明。兴化盛事,刻石记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殊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伽蓝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堂</h3> 离开第一节山顶继续前行,在第二节山西麓有“怡然亭”。怡然亭是一座四方亭,四石柱绿瓦飞檐。其名字来源于孔子:“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云龙山海拔只有100多米,上山前真是小看它了,原以为很快就会登顶,没想到山高坡缓,需要走很长的路,途中来一瓶徐州当地特产“彭城老酸奶”补充能量,口感细腻,酸甜清爽。不喝彭城老酸奶,就等于没来过徐州。 继续攀登来到三节山。 观景台位于云龙山第三节山山巅,是云龙山的最高点,海拔142米。分上、下两层平台,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 入口照壁上,镌刻着由著名书法家尉天池题写的“观景台”三个大字。 登上观景台凭栏远眺,徐州城美景一览无余,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云龙湖碧波荡漾,山水相连,风光旖旎,三面秀峰环绕,一面长堤横卧,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湖”的自然态势。 走下云龙山,我们来到了户部山,这里原是徐州古城南门外一座名为“南山”的荒丘,明代黄河泛滥,水浸徐州城,徐州户部分司为避水患迁来此处,“南山”就此变成了“户部山”,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纷至沓来,成为了富户们争相趋居之地,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之说。 户部山街区好吃的很多,下午一点半还有很多店在排队,我们转了一圈总算在“怪味愚”找到座位,终于能坐下来吃口饭了。怪味愚是以经营徐州传统小吃把子肉为主的餐饮品牌。 我们点了招牌把子肉,真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连不吃肥肉的女儿也吃了一块。另外还点了排骨、海带、干豆角、豆皮、蓑衣黄瓜,每一种都很入味,口感极佳。 <p class="ql-block"> 吃饱喝足来到户部山古民居。人常说,一座户部山,半部徐州史。古民居始建于明代,历经清至民国,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五家大院,两百多间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房屋,近一万平米的面积,虽然经历了战火和洪水的洗劫,今天仍岿然屹立。</p><p class="ql-block"> 整处建筑依山而建,大宅林立,布局巧妙,错落有致,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也有南方民居的秀美。南北结合,形成了徐州特有的建筑风格,同时这里也是徐州古典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漫步在户部山中,最能追寻这千年历史的彭城记忆。</p> 刘家大院,户部山古民居历史渊源最悠久的当属刘家大院。刘家家谱完整,传承有序,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大院的主人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div> 建筑坐南向北共有三进院落,现存主房、厢房,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余平方米,现存房屋14间。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权谨牌坊,又称“权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宣德二年(1427年),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歌颂封建礼教忠孝名人的纪念建筑物。权瑾是明宣宗的老师,因此号称其为天朝元辅。 郑家大院位于户部山东侧,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庭院深邃,雕拦锦屏,为户部山八大家之一。郑家为西周郑国的建立者郑恒公之后,同治年间迁居户部山。 <p class="ql-block"> 翟家大院,翟家祖籍山西,属于晋商,清朝初期刚来徐州时是兄弟六人,开始在徐州做些小买卖,经过几代人打拼,到了清代中期,已成为徐州城的富户。</p> 龟叶池在后花园最高处,池为树叶形,池中山石呈龟状,象征主人渴望叶落归根、健康长寿。 翟家大院最高处有一伴云亭,始建于清朝初期。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徐州,登临户部山这处高台,当时山上云雾缭绕,云层飘过亭子,乾隆见此情景,将此亭命名为“伴云亭”,以后这里经常汇聚文人雅士,吟诗作曲。 余家大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徽商余氏三兄弟买下户部分司旧衙署改造成民居,该大院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有106间房间,由中、东、西三进院落和两座花园组成,中轴对称,气势恢宏。 余俪生为第八代传人,继承父业攻研医术,开设“积善堂”药店,坐堂行医,悬壶济世,把“积善堂”定为余家的堂号。今日在余家大院中院的堂屋里,依然可以看到悬挂着“积善堂”镏金大字的匾额。 古民居建筑群规模很大,一座院子套一座,上上下下,像走进了一座迷宫,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边走边讨论,他们这几家关系这么好吗,怎么每一家的院落都是相通的?是不是为了游客方便打通的院子?景区太大,原路返回不太容易,工作人员让我们就近出门,我们顺着指示牌终于走出了迷宫。 <p class="ql-block"> 走出古民居就到了戏马台。戏马台位于户部山山顶,隋唐时期就有“古城徐州第一胜迹”之美誉,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故名戏马台。</p><p class="ql-block"> 戏马台坐北朝南,山门是一座三间式门楼式大门,居中额书“戏马台”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李可染书写。</p> <p class="ql-block"> 背面额书“楚都胜迹”。</p> 东院称“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风殿和东西配殿组成。 <p class="ql-block"> 殿前立有西楚霸王项羽的石雕像,高2.85米,顶盔贯甲,足踏岩石,迎风而立。</p> 雄风殿为“楚室生春”院正殿,殿前的两根蟠龙柱系明代留存的珍贵文物,是戏马台建筑群中留存的古老构件之一,雕工粗犷,造型生动。殿内的浮雕讲述了项羽的人生故事,从自立霸王到自刎乌江,项羽带着浓重血色和一丝浪漫的人生总会让人唏嘘感叹。 “巨鹿之战”是东配殿,展示了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英勇表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秦军主力,确立了自己在义军中的统帅地位,带领义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最终奔往咸阳城。 西配殿为“鸿门宴”,楚汉相争时期的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之间战争的转折点,许多人对这段典故都十分熟悉, <p class="ql-block"> 西院称“秋风戏马”院。戏马堂是该院的主殿,堂周环以回廊,24根丹柱绕堂排立,四壁为雕花窗棂。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6年,霸王项羽经历了如火如荼的倒秦战争,功成霸战,监都彭城。当时的徐州古城很小,户部山位于城门南,项羽在此笼山络谷营台,以观将士戏马,史考时间应在秋季,故有秋风戏马之说,戏马台也成了楚霸业千古雄风的遗迹。</p> “彭城大战”是西院配殿,是项羽在倒秦战争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市区)后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项羽以三万精骑兵击败了五十六万汉联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神话,展示了项羽的军事才能和英勇。 顺假山拾级而上,来到锦衣亭。 锦衣亭,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这个成语。这个亭子就是根据这个项羽的故事而修建的。 站在亭下,可以俯瞰徐州城市风光,脚下即为状元府、郑家大院等明清建筑,半部徐州史跃然眼前。 女儿每到一处都要盖章打卡。 风云阁是戏马台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按江南园林风格设计,具有双层飞檐、六角啄空、丹柱彩栋、上覆釉瓦的建筑风格。亭内有一明代石碑,正面刻有明代万历年间徐州兵备右参政柳城莫与齐所书的“戏马台”三字,字幅盈尺,古朴庄重,气势恢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棋盘广场</h3> 戏马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破釜沉舟、鸿门宴、秋风戏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项羽重情有义的性格和特立独行的精神,成为了楚文化的千古绝唱。 <p class="ql-block"> 走出戏马台来到了历史街区。</p> 李华甫宅,也被称作李家大楼,建在清末民初时期。坐南向北,为中西合璧建筑,整个院落东西长33 米,南北宽32 米,占地面积1056平方米。李华甫是清朝末期一位有名的商人,后弃商从政,定居户部山。<div> 李家大楼大门为西式双重券形顶,大门上方为砖砌花瓣状门头,中间呈半圆栱形,门两侧各立一对柱头雕花的罗马式柱,高大的门楼精雅别致,西式风格和徐州明清民居特色的结合,使得人们惊叹于它的融合之美,有“徐州第一楼”之称,也是徐州第一座洋楼。</div> 崔焘故居俗称崔旗杆,亦称崔家大院,乃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家人及家族之聚居地。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出了2翰林,13进士。 “永远示禁”碑始设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碑文是当年本县掌印官颁布的一则政府告谕。因原户部山古迹屡遭附近居民损坏,故特谕示禁,以加保护。“永远示禁”碑实为一块“文物保护碑”,对户部山古迹的整体保护,起到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兜兜转转来到步行街。 看到了网红店——大楚家枣子糕,真材实料,现烤现做,据说人多时会排队,趁着没人,每样买了两个,松软香甜,一吃停不下。 下午回到酒店休息一下,晚上打车来到著名的壹捌夜市。 壹捌夜市是徐州最大的夜市步行街,灯火靓丽,人流如织,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鲜品牌,也有徐州老味,既藏着年轻人的时髦与态度,也藏着徐州城的市井气息。 入口处有一个打卡墙,是徐州的粉色名片。 排队品尝土家鲜肉饼。 晚上八点回到酒店,今日步行两万五千步。满满一天的行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徐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心充实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