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三周年,我们共成长】 A04.《探秘财会史,共绘三载情》

惜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8578485</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惜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好!今天咱就像围坐火炉旁唠家常一样,聊聊美篇这场超有意义的征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这次活动的评奖,那可真是严谨又周全。评审委的老师们就好比技艺精湛的工匠,先耐心地统计数据,再逐句咂摸作品的质量。这还不算完,他们得综合考量好多“硬指标”:主题契合度,就看文章是不是跟财会主题紧紧相拥,有没有说到咱心坎里;作品质量,文笔得过关,构思得精巧吧;投稿数量,这能看出大家参与的热情高不高;还有美友喜爱度,毕竟大伙说好才是真的好。一套流程走下来,才精心拟定获奖名单,最后恭恭敬敬地报给美篇官方主管老师核准,一丝差错都不敢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光评奖公正,还有暖心的“举荐通道”。家里人能推荐,不管是毛遂自荐,还是管理团队提名,都得先过评审委初审这一关。初审通过了,再拿到财会之家核心微信群里,大家开诚布公地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等所有人都点头了,才最终交给官方老师定夺。这一来一回,满满的都是人情味,为的就是不埋没任何一个财会高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为这次活动“保驾护航”的评审委。主委是活动发起人兼财会之家主持人,有两人有余,带着一群超给力的委员。管理员们把咱们的“小家”管得井井有条;评论员总能给出犀利又暖心的点评;还有核心成员,那都是财会圈里的行家。他们凑一块儿,就为给咱们搭个漂亮的展示台,他们的辛苦,活动结束后自有犒赏,咱先按下不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聊完征文,咱把时光机拨回古代,瞅瞅会计那些事儿。古代会计界那真是“神仙打架”,人才辈出,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河,照亮了历史的漫漫长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说孔丹,生在东周乱世,却在会计领域闯出一片天。他官至相国,掌管国家财政收支,那可不是个轻松活儿。但他可有自己的一套,强调以人为本,特看重人员素质提升。想象一下,那会儿他站在朝堂之上,对着一群账房先生,苦口婆心地教导,要大家把账目算清楚,还百姓一个公正的财政。而且他开创性地设立了备料制度,就好比给国家财政收支上了一把坚固的锁,把每一笔钱的进出都盯得死死的,确保国家安稳如山,百姓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讲讲唐代的张琪子敬司,这人可是算学天才,在政府部门供职,专门负责制定朝廷财政政策。那会儿的朝廷,开支庞大,税收复杂,可他硬是凭借精湛的算学,在一堆账本里理出了头绪。他每天坐在案前,算盘珠子打得噼里啪啦响,审查着一笔笔收支,让国家财务透明得就像清澈的湖水,一眼见底,国家财政状况也因此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朝出了个了不起的女会计李贤,字若兰号清丘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硬是凭着才华在企业财务管理及政策制定领域站稳了脚跟。她穿梭在各大名企之间,为他们答疑解惑,她的《清丘子会计学专著》更是当时企业财务管理的宝典,多少人捧着彻夜研读,就盼能学个一招半式,让自家生意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王瑶也不容小觑,字疏通号静斋,胡广应城人。他的经历堪称传奇,一开始在宫廷太医院当院长,救死扶伤,后来转行到朝廷户部,一待就是 20 余年。在会计领域,他可是权威中的权威,参与修订《明实录》,还著作等身,写下多部关于会计和财务的经典之作,那些书摆在书架上,都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无尽的知识财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严长明,字敬斋,号松柏,清代湖南祁阳人。康熙年间,他担任山东巡抚,掌管全省财务管理,那可是重任在肩。当时山东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财政一团乱麻。严长明迎难而上,凭借卓越的会计才能,硬是把账目理得清清楚楚。他的研究成果《佐住筹赞学》被誉为中国古代会计学的经典之作,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后世会计学的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古代会计大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咱们会计学打下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让咱们如今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咱们财会之家也三岁啦!这三年,大家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为了一笔糊涂账争论得面红耳赤,又为攻克一个财务难题欢呼雀跃。咱们就像一群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起成长,一起进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们,看了这么多,是不是心里也有点痒痒啦?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把自己与财会的故事写下来啦?我这儿还有几个小问题考考大家:你是怎么踏入财会这行的?在财会之家里,哪次讨论最让你印象深刻?又或者,你从古代这些会计前辈身上学到了啥?把这些感悟、作品序号和咱们与财会的故事写进征文里,说不定就能抱得大奖归哦!我都迫不及待想看大家的大作啦,快拿起笔,咱们一起为财会三周年献礼,让咱们共成长的故事在美篇上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