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小知识】青海方言词语探源211:阿舅

邱元胜

<p class="ql-block">【阿舅】</p><p class="ql-block"> 有友人邀请我,今天如果有空,一块儿喧个板(喧板,即聊聊,叙谈)。</p><p class="ql-block"> 我说“今天没空,有要事要办”。</p><p class="ql-block"> 朋友问:“啥大事”。</p><p class="ql-block"> 我回答:“当阿舅去哩”。</p><p class="ql-block"> 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回答让人一头雾水。啥叫“当阿舅”去呢?</p><p class="ql-block"> 阿舅,即舅舅,母亲的兄或弟,包括宗亲堂兄弟、党家兄弟。还包括伯母、婶母的兄弟,及其堂兄弟和党家兄弟。</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可的是亲舅舅。</p><p class="ql-block"> 阿舅,在亲戚窝里(也说“亲戚伙里”,即众亲戚当中)是一个厉害角色。</p><p class="ql-block"> 请看关于阿舅的俗语:</p><p class="ql-block"> “阿舅是骨嘟的主儿”。</p><p class="ql-block"> 骨嘟即骨头,此处指宗亲传宗接代的血脉主流。</p><p class="ql-block"> 按遗传学解释,一个人的遗传基因父母的各一半。这种遗传基因,民间叫“骨嘟”,即支撑生命的构架。阿舅,就是这个“构架”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外甥,一半的基因来自娘舅家,因此,舅家对外甥也有教化的权利和义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阿舅外甥亲,丈人女婿亲”。</p><p class="ql-block"> 亲戚,“亲”指同宗族的血亲,“戚”指旁系亲属。</p><p class="ql-block"> 阿舅是“外戚”里最亲近的人,凡外甥家里的大小事,都有话语权。有时候,比父母都有权威。</p><p class="ql-block"> 古代,曾经有过“回嫁”的习俗,即姑娘嫁出去,生的女孩子全部都要嫁回舅家。因此,对于古代女孩子来说,舅舅又是“公爹”,舅舅和外甥女就又多了一层亲情关系。</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至今仍然存在。</p><p class="ql-block"> “阿舅打外甥,墙上抹臭虫”。</p><p class="ql-block"> 此处“打”,包括骂,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训诫。当然,若不上路,也有可能使用点家庭暴力。</p><p class="ql-block"> 舅舅教训外甥,甚至鞭打外甥,犹如看见墙壁爬着一只臭虫,用手指捻死那样的顺理成章。</p> <p class="ql-block">  “外甥打阿舅,羯羊拉到门前头”。</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外甥比舅舅晚出生,他虽为长辈,却需要外甥教训。</p><p class="ql-block"> 羯羊,阉骟过专门用于肉食的公羊,青海上好的“手抓羊肉”,就是羯羊肉。</p><p class="ql-block"> 羯羊肉,过去视为重礼。如:结婚时的“肉方子”,必须是肥羯羊肉。</p><p class="ql-block"> 外甥若比阿舅年长,尕阿舅捣蛋不听话,教训鞭挞时先得赔礼再动粗。犹如影视剧里小皇帝,帝师杖责皇子,先下跪赔礼,才能用戒尺抽屁股蛋。</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出现“外甥打阿舅”的情况? 自古至今,按照中国人的伦理,长辈做得再差,晚辈是绝不能“打”长辈的。别说打骂,连犟嘴都是不能允许的。 比如,阿舅和外甥辩论一件事,阿舅词穷理亏,输了。可是,就凭他是长辈,输了也要占个理呢,这个叫“有理占理哩,没理占大哩” 。 </p><p class="ql-block"> 从伦理上讲,世间不存在晚辈打骂长辈的这类事情。 那么,为什么有“外甥打阿舅”这样的俗语呢? </p><p class="ql-block"> 过去,没有计划生育,女人只要有生育能力,就会一直生下去。有些妇女生十几个孩子,也属于正常。 比如,一位母亲,当她的第八、九个孩子出生时,她的外孙子已经好几岁了。如此,阿舅就比外甥晚出生了。 阿舅幼小,外甥却已经长大成人。小孩子,难免做错事。本来,阿舅错了,外甥不应该教训。但是,外甥已经是一个“家长”了,就有义务教育尕阿舅。 教训幼小的舅舅,也是违背伦理的。于是,只好“先赎罪,再棒打”。</p> <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个原因,外甥家里办大事,必须有阿舅。</p><p class="ql-block"> “当阿舅”,即舅舅去外甥家料理或坐镇指挥。有三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1,外甥出生,去当阿舅。</p><p class="ql-block"> 过去,女人生了孩子坐月子,都是女眷们去探视,叫“看月子”。满月后,家人会办酒宴,叫“满月席”。</p><p class="ql-block"> 赴宴者多为女士,但家族的男士也可以参加,阿舅是必请之人。</p><p class="ql-block"> 姐姐或妹妹得了孩子,就已经是当了阿舅了。赴满月宴,说成“当阿舅去”,体现舅甥特殊的亲情关系。</p><p class="ql-block"> 过去,男人一般不参加满月席,请阿舅去,意味着娘家人开始介入外甥的生活中了。另外,外甥出生,阿舅得亲自送刺绣老虎图案的枕头,被子或鞋。</p><p class="ql-block"> 满月宴,阿舅必须坐上席。</p> <p class="ql-block">  2,外甥的婚事。</p><p class="ql-block"> 外甥婚娶或出嫁,光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行的。那些“命”和“言”,得征得阿舅点头,才能行成定论。</p><p class="ql-block"> 同时,婚事准备阶段的全过程,得及时“抄报”阿舅。否则,阿舅“犯掉”(生气),那就不得了,这婚就结不成。</p><p class="ql-block"> 因为,阿舅代表的是母系全体亲戚们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旧时,一般讲究个“门当户对”,即婚姻双方“实力”相当。一个阿舅好惹,阿舅后面的整个娘家的家族不是好惹的。</p><p class="ql-block"> 文学作品里,大老爷儿们如果对妻子不满意,只“一纸休书”打发走人。实际上没那么容易,往往,女方家更有实力。结婚,需写《婚书》,相当于一份合同。男女两家各执一份,衙门里备案一份,还得在婚礼上公布于众。</p><p class="ql-block"> 想休妻,可以,得把所有的人都摆平。</p><p class="ql-block"> 古代周朝有个周幽王,就是因为休了原配妻子申后,被老丈人联合戎狄打败被杀,西周灭亡的。</p><p class="ql-block"> 阿舅去参与外甥的婚事,不仅仅是荣耀,也是责任。故,别人问,今天满脸乐开花,遇上啥喜事了吗?</p><p class="ql-block"> 回答:“当阿舅去了”。</p> <p class="ql-block">  3,外甥家的丧事。</p><p class="ql-block"> 外甥的父母辞世,尤其是母亲过世,第一个需要报丧的,就是阿舅。</p><p class="ql-block"> 穿上丧服,提两瓶酒,跪在阿舅面前,把酒瓶子倒过来,大哭。不用说什么,阿舅就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p><p class="ql-block"> 外甥父亲的丧葬事宜,有本足宗亲做主,阿舅一般不参与。但外甥的母亲,即舅舅的姐姐或妹妹,至少一半事舅家说了算。</p><p class="ql-block"> 丧事上,还有一个“摆歪”的习俗,即所有孝子跪着,聆听阿舅训导,小心回答阿舅询问关于母亲过世的原因。对生前不孝顺者,当场棒喝一顿,甚至打成重伤也不视为过。</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青海人所说的“当阿舅”。</p><p class="ql-block"> 在青海,阿舅在外甥中极富权威。你有时候可以顶撞父母,但在阿舅面前只能乖着像猫儿。</p><p class="ql-block"> 阿舅是骨嘟的主儿,舅舅即是外甥的“主人”,也是坚强后盾,主心骨。</p><p class="ql-block"> 阿舅也是外甥最亲近的长辈,由于母亲的缘故,姥姥姥爷比爷爷奶奶亲近,宗亲叔伯都不及舅舅亲的情况多的去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不论怎么说,阿舅毕竟是“外戚”,有“姑舅亲,死了嬢嬢断了亲”的说法。而家族宗亲,不论有何种变故,都不会中断亲情关系。</p> <p class="ql-block">  俗话又说:人有三亲,姑夫,姨夫,舅的媳妇。</p><p class="ql-block"> 姑夫、姨夫、姐夫其实并不是尊称,说透一点,就是姑母,姨娘,姐姐的丈夫。</p><p class="ql-block"> 亲戚中,姑姑和姨娘有血缘关系,故也叫姑妈,姨妈。为了给二位长辈给面子,其夫被尊称为姑父,姨父。</p><p class="ql-block"> 舅舅唯大,也叫舅父。舅的媳妇虽没有血缘关系,得称呼为舅母或舅妈。</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三不亲”,是指与三长辈没有血缘关系。</p><p class="ql-block"> 亲兄妹的儿女之间,互称“姑舅”。但由于父系社会的伦理规矩,兄和弟的孩子为尊,民间叫“上姑舅”。</p><p class="ql-block"> 亲姐妹俩的孩子,地位平起平坐,孩子们互称“两姨”,为了尊重,也称“姑舅”,叫“平姑舅”。</p><p class="ql-block"> 姨娘,虽说是母亲的姊妹,她因为又从外公家被嫁了出去,成了第三方亲戚,因而,也就疏远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看看民间关于这些亲戚们的俗语,熟亲熟疏,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姑舅、两姨,三天不见哈想哩,见了哈嚷哩。</p><p class="ql-block"> 姑舅亲,姑舅亲,砸断骨头连着筋。</p><p class="ql-block"> 姨表亲,姨表亲,死了姨娘断了亲。</p><p class="ql-block"> 姑表亲,辈辈亲,打折骨头连着筋。</p><p class="ql-block"> 姨表亲,不算亲,姨娘死后就断亲。</p><p class="ql-block"> 姑死了,舅走了,余下老表不来了。</p><p class="ql-block"> 姑是姑,姨是姨,姑父姨夫扯淡皮。</p><p class="ql-block"> 亲阿舅,假妗子。</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原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