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三个故事看善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1.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日看到网传三个奇迹故事,感慨良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故事之一,</span>山东临沂货车司机陈金亮,急需把救援物资送到1500公里之外,半路突降大雪导致高速封路,他只好改走国道。自带食物很快吃光了,又累又饿的他边走边找吃的,但当时因为口罩原因很多饭店根本没经营,这天夜里饥肠辘辘的他突然发现远处有一盏民宅亮着灯,他只好硬着头皮去敲门,试着讨一口吃的,开门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娘,热心的给他下了一碗面。当他吃下第一口面就愣住了,他在里面吃出了那种童年特殊的味道,那是母亲的味道。原来他五岁时被拐卖,太娘的儿子也是五岁时被人拐的,于是第二天他送完货后返回,两人就去做了亲子鉴定,结果显示两人就是母子关系。</p><p class="ql-block"> 故事之二,福建有一对夫妇,儿子小时候不慎丢失,找了很长时间没有结果,只得作罢。后来有一次在路边偶遇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因为是女孩,没人要。夫妇俩出于同情,将女婴抱回家抚养,后供其上了大学,女孩参加工作后,处了一个男朋友,十分巧合的是,这个男朋友竟然是其养父母多年前丢失的儿子。这下好了,这对夫妻儿子失而复得,养女成了儿媳妇,儿女双全。</p><p class="ql-block"> 故事之三,广东有一个女孩,在某地一个工厂的冷库工作,有一天下班的时候,其他工人以为里面没有人了,就随手把冷库的大门锁上了。等到还在冷库里的女孩发现时为时已晚,锁门的人已经走远。她在里面拼命地拍打库房的大门并大声呼救,但无济于事,就这样过了三个小时,她已筋疲力竭,准备面对死亡。就在这时,冷库的大门突然打开了,是门卫保安大叔开的门。她绝处逢生,感激万分。保安大叔却说不用谢,是你的善良救了你自己。原来这个女孩在这家工厂上班,每天早上经过厂门口,都要向保安大叔问一声好,每天下午下班,经过厂门口也要向保安大叔道个别。那个保安十分感动,他在那个工厂当了多年保安,从没人主动向他问过好,道过别,唯有这个女孩,他在心里就牢牢地记住了她。出事的那天,保安只见到她早上来上班,却没见到她晚上下班,就在心里惦记着她,别在厂里出什么事吧?果不其然,等他巡查到冷库时,才发现了她被锁在库房。</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故事之所以有这么美好的结局,都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善良。陈金亮的母亲,半夜三更给给素不相识的路人提供帮助,福建那对夫妇用爱心养育弃婴,广东那个女孩,不嫌弃保安大叔的地位低下,给予他应有的尊重,这都是他们的善良举动,才得到了意外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故事是“善有善报”的精典案例。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有时候善良的人并未让人看到得到了明显的善报,有时候善良的人还可能会遭遇不公平的待遇,甚至被利用或欺骗。有的善良的人也可能生活不顺、坎坷,甚至遭遇不幸,等等。这可能会让人们产生疑问,为什么善良的人没有得到善报?<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这要看你怎么看,如果用比较功利的眼光去看,确实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这样的看法是偏颇的,人活着的意义是多元的,除了功利,除了物质,还有其他。有的人一辈子混得风声水起,功名利禄样样齐全,但唯独缺的是善良品行,为所有认识和了解他的人所不齿,尤其是一些官员因贪腐落马,这能说是善报吗?有的贪官即使侥幸逃脱,未被查获,但他们的心里能安吗?晚上能睡得好觉吗?这种折磨该有多难受呀?这能算是善报吗?有的人虽然一辈子平淡,甚至坎坷,但善良有佳,品行高尚,所有认识和了解他的人有口皆碑,谁又能说这不是善报呢?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理解何为善报?正像一位名家所说的,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已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仍活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善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回报,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满足和道德上的自我实现。 比如在西方国家包括现在我们国内许多成功人士都乐于做慈善。多年前我去过一次台湾,在那里我了解到当地很多老人只要身体许可,在家呆不住,都喜欢到外面去找义工做,尤其喜欢到各个医院去做义工,无偿为病人服务。他们通过做慈善,当义工这些活动,既帮助了别人,又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上的充实,能够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心理状态,毫无疑问对身心健康是大有益处的,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善报”?再比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一个文明社会中,善良的行为会受到赞扬和鼓励,个人可能会因此获得荣誉、奖励等,像一些见义勇为的英雄会得到社会的表彰和人们的敬仰。这也可以视为一种“善报”。还比如,有</span>善良德性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谊,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专家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这些人往往更能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对事业和生活都有益处,这应该也算作 是一种“善报”。</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情况,“善报”既有即时性,也有滞后性。像上面提到的三个案例,尤其是一、三两个案例除了带有偶然性、巧合性外,还带有即时性,让人立马就觉得到,善有善报。但那毕竟是极少数,多数当时是看不出这个效应的。有些善报要多年,甚至到后代才能体现出来。现在研究表明,基因是个很神秘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遗传性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忠厚善良和邪恶奸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德性也会遗传,或造福子孙,或殃及子孙。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祖上善良贤德的家族,后辈往往差不到哪儿去。而很多祖上无德的家族,后辈往往好不到哪去。历史和现实中,祖上贤德荫及子孙的事例举不胜举,而祖上无德殃及子孙的事例也不在少数。在我的老家,我就亲眼见到过两户人家,都是祖上失德,殃及后辈,被人耻笑。有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两个是杀人犯,一个“文革”期间受管制。另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犯罪被判刑,另一个也涉嫌犯罪,后侥幸逃脱刑事处罚而被单位行政处罚,应了恶有恶报的古训。</p><p class="ql-block"> 概而而言之,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善举都能立即换来明显的、理想的“善报”,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善良的行为和品德对人对社会都是有益处的。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怀善良之心,行善良之举,我们的内心和人格就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善心和爱心。愿这一美德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识,大家都来坚持内心的善良,一心向善,一辈子做善人、行善事,共创美好的华夏文明。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