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惊雷动地来

黑白间

<p class="ql-block"> 壶口惊雷动地来</p><p class="ql-block"> ——听《黄河大合唱》</p><p class="ql-block"> 1939年3月,冼星海拖着病躯奋笔六天,在延安的窑洞里写出了一件旷世的作品,这就是《黄河大合唱》。</p><p class="ql-block"> 这六天不得了,世界上从此有了一种异样的声音,我们民族的家珍有了,我们民族的自信来了,连抗战也变得给力和精彩了。</p><p class="ql-block"> 冼星海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么伟大的作品?我想,除了冼星海杰出的作曲天才外,还应有他澎湃的激情,还应有他胸有的成竹,还应有光未然杰出的诗,还应有那波澜壮阔的抗日历史背景,也毋庸置疑的有他的目标选择。他把思绪锁定在了黄河而没去顾及长江和其他的河,虽然歌曲往往是先词后歌的,没有在先的光未然也就没有在后的冼星海,但我要说,冼星海心底的黄河旋律肯定也会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条件下喷薄而出。</p><p class="ql-block"> 冼星海应该是有选择的,他可以忽视光未然的诗而去注视别人的诗,他可以忽视黄河而去注视别的河,但他没有,他和光未然在抗日的节骨眼上合拍了,他们十分默契,这里有一个必然。试想,除了黄河,中国还有哪一条河能代表我们民族的性格?它惟黄是独,惟黄为尊,浊浪滔滔,浑沌厚重;它河里走烟,旱地行船,水流高处,空中扬帆;它冲东突西,纵横捭阖,天马行空,走势奇特;它奔腾咆哮,男儿血性,桀骜不驯,雷霆万钧!</p><p class="ql-block"> 我给八个乐章的优劣排队是这样的:黄河船夫曲、怒吼吧黄河、黄水谣、 黄河怨、保卫黄河、黄河颂、河边对唱、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最好的两支歌正好处在合唱谱的一头一尾,一个开门红,一个压场戏,莫非是冼星海的有意安排?</p><p class="ql-block"> 现在最后一名的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被淘汰了,其理由是“当时延安缺少朗诵诗歌的演员,就没有上这一段,以后一般都不上这一段。”说得十分苍白,不好就不好,干嘛还要这么说,要是它像黄河船夫曲那么出色,你要不上也难。该诗凡846字,通篇朗诵下来,整曲就没有任何紧张紧凑之感了,更要命的它在总曲中的顺序排在第三位,即黄河颂的后面,本来黄河颂已够冗长的了,而冗长的后面接着更冗长,听众不打瞌睡才怪。</p><p class="ql-block"> 我还要不客气的说说黄河颂。除了小儿科的河边对唱,数这首不好听。它真的像九曲黄河一样,一层一层的回环,一个“啊,黄河”之后是一大段的赞词,接着又是一个“啊,黄河”,一共来了三个“啊”,拖沓、沉闷、松懈。应该说,曲子受了歌词的制约,整个黄河的篇章不能没有颂,又不能没有男声独唱,真是勉为其难了。好的诗并不一定就是好歌词,作歌词有它的特殊规律,词和曲的不和谐在这里可见一斑,应该是词害了曲,为求完整害了曲,黄河颂是个败笔。</p><p class="ql-block"> 黄河应该有颂,但它不应该是现在的《黄河颂》。其实,颂歌现成就有,我认为《黄水谣》完全可以替代《黄河颂》,无论是风格、歌词、旋律、情绪等,只要后面部分稍作改动即可。</p><p class="ql-block"> 《黄河大合唱》有以上的不足不影响它的伟大,除此它都是精品。黄水谣自然天成,黄河怨悲中生美,保卫黄河马上豪情,而黄河船夫曲和怒吼吧黄河则是精中之精。</p><p class="ql-block"> 黄河船夫曲开门见河,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惊涛骇浪之中,没有铺垫,没有烘托,进门即入死地。“嗨哟!嗨哟!” 惊天的船工号子鼓起大家的力量和勇气,激发出船工们的全部能量。他们面对凶险,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里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怯弱,不进则退,不进则死。巨浪险滩当前,操桨把舵,殊死一搏!在更高的一声“嗨哟”后的笑声里,一个过程结束。在接下去的舒缓宁静的旋律中,他们“心儿宽一宽,气儿喘一喘”,这一段也好像是妻子老母在岸边的呼唤和祈祷,给丈夫和儿子以抚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紧接着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搏斗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拿它跟《伏尔加船夫曲》作一个对比,俄罗斯的船工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俄罗斯的纤夫没有随时的危险相伴,只有慢慢地折磨渐渐地衰竭。黄河的船夫们表现出来的却是爆发力,是赌命运的瞬间决定,在感官上更为刺激。唱着这首歌,仿佛浪花飞溅身上,船儿颠簸脚下。</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黄河船夫曲更多的是捕捉形象,那么怒吼吧黄河则更多的运用了技巧。冼星海在这一乐章里主调复调并用,多变的节奏型,大幅度的高低快慢对比,大胆的四次重复,把乐曲推进到最高潮,觉得冼星海是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在巴黎音乐学院作曲高级班学得的全部本领都倾注了。全曲仍然是高亢——低缓——高亢的三部分,在中间部分里运用了复调,各支独立的旋律此起彼伏,交相辉映,象征着黑龙江、松花江、扬子江、珠江各地的抗日力量风起云涌,进而又统一成一股强大的合力。继而又转入了慢板,把人们带到了痛苦的回忆中去。接着女低音和男高音声部次第陈述了历史上我们民族的灾难,男低音和女高音声部也参加起来,交织成一段色彩丰富、感情真挚、哀声四起的悲歌。在激昂中突然宕开一笔,使画面陡转,和前段音乐形成鲜明对比,也为下乐段高潮的出现作了准备。</p><p class="ql-block"> 乐曲的高潮来了,下面是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四个重复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四句一“5”到底,简单中无单调,重复中无乏味。这一个音就是抗日的总声音,这一个声音下的各个时值就是变化,尤以三连音为精彩,表现了紧张、连贯、急迫。四次重复又象征着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四个方向发出警报,十分形象。这四次重复又是在不断地酝酿,不断地铺垫,不断地蓄势,步步上升,步步加快,步步紧逼,达到最后一句大高潮“发出战斗的警报”,真是山崩地裂,响彻云天!</p><p class="ql-block"> 听过民乐合奏的《黄河》,呕哑嘲哳,不敢恭维;听过钢琴协奏曲《黄河》,有些气势;听过双钢琴的《黄河》演奏,有些狂野,但都比不上大合唱。听器乐的演奏也能感受到那实地实景,但要借助想象,它是间接的,好比是在家里看电视转播;听人声的歌唱,那些演员就是河上搏击的船夫,河边欲绝的怨女,它是直接的,是现场的感受。器乐在模仿人的声音,但终究和人声存在差异,古人说得好,“丝不如竹,竹不如肉”。</p><p class="ql-block"> 站在壶口,有一百次的震撼;唱着《黄河》,有一百次的激动。壶口疑为《黄河》而生,为《黄河》壮气势;《黄河》似为壶口而写,为壶口增光辉。壶口狂叫,惊天动地,天下河流最大声;《黄河》怒吼,响遏行云,中华时代特强音。</p><p class="ql-block"> 永恒,《黄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