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后,三十多年间一直在外漂泊,其中最艰苦的十余年光阴,都奉献给了通道公路养护段。从通道到家里,那可是相隔300多公里的距离啊。在那个交通远没有现在便利的年代,这300多公里,就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从通道到家里,光是路上就要花费两天一夜的时间。这漫长的路途,就像是一场艰难的跋涉,父亲每一次的回家,都是困难重重,就像是一场跋山涉水的艰难旅程</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父亲为了回家而奔波,那不仅仅是路途的遥远,更是经济上的巨大压力。父亲这一来回,仿佛肩上又多了一份重负,让他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都得小心翼翼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就怕一个不小心,家里的生活就会陷入更大的困境。</p> <p class="ql-block"> 过苦日子那些年,家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爷爷总是隔三差五发电报给父亲。爷爷在电报里说家里没米下锅了,父亲就想着法儿地凑钱寄回去。爷爷又说他快要不行了,父亲便心急火燎地踏上归家的路,那路一走就是好几天。可等父亲气喘吁吁地赶到家,爷爷却好端端地坐在家里。父亲知道爷爷是想让自己多回去看看,但这样一来,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就都花在了来来回回的奔波上,到最后,连自己的生活费都要向别人借。</p><p class="ql-block"> 四叔上大学那年,村里有些人人心生邪念,故意给我们家出难题,在四叔的政审表上不签字盖章,还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不给签字盖章。母亲无奈之下,只好发电报给父亲。父亲一接到电报,丝毫不敢耽搁,他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向单位请假,不顾路途的遥远,连夜赶路回家。</p><p class="ql-block"> 到家后,父亲连水都没有喝一口,不顾一路的颠簸与疲劳,就挨家挨户地上门去做那些人的工作,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行者,每到一家,苦口婆心地劝说那些不明真相的村民,起初他们在压力下也不太情愿在政审表上签字盖章,可最终还是被父亲的真诚所打动,同意在政审表上签字盖章。</p><p class="ql-block"> 同时,面对那几个始终不愿意签字盖章的人,父亲也没有丝毫退缩。他先是用温和的话语与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父亲又严正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告诫那些人,人总得为自己留条后路。在父亲软硬兼施之下,那些人虽然心中仍有不甘,但也不得不在政审表上签字盖章。这一过程,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父亲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毅力,最终赢得了胜利。</p> <p class="ql-block"> 父亲拿着那来之不易的政审表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上送到公社,稍后不久,就有人到公社去告状,幸亏父亲送得早,在公社文教任职的大姨父也十分关照这件事,多亏了父亲的操劳,四叔才能顺利地踏上了大学的征程。这期间,家里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父亲的辛苦和努力,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家前行的道路,也让我看到了父亲的担当与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后期,父亲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费尽心思往离家近的单位调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位在邵阳工作的通道人想调回老家,父亲与他一拍即合,决定对调。那时单位正加工资,可父亲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晋升工资的机会,毅然调到邵阳纸板厂。</p> <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回到了邵阳,离家近了,但肩上的担子却一点也没轻。那时候,姐姐只有几岁,我还在嗷嗷待乳,家里正是用钱的时候,四叔在上大学,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父亲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亲每个月25块工资,其中的5块给四叔做生活费,自己留下5块,剩下的15块寄回家,母亲拿10块给生产队抵扣粮食,余下的5块钱,就是全家人的日常开支,这点钱远远不够家里的开支。每到月底,母亲就到处去借钱,常常是借了东墙来补西墙,一直等到父亲下个月发工资,把钱寄回来,母亲再拿去还给人家。</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四叔上学时,学校里的饭根本不够他吃,为了吃顿饱饭,每到周末,四叔就步行二十余里路到父亲单位来吃饭。父亲总是从自己的口粮里省出饭来,让四叔吃饱,然后四叔再回学校。那时候,家里虽然经济拮据,但父亲总是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哪怕再苦再累,也从不言弃。父亲就像一棵大树,默默地为家人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父亲的工作地点从通道调到了邵阳,这使得归家的路程缩短了许多。然而,每次回家,父亲的旅途依旧充满艰辛。他需先换乘一次车,在公社下车后,还要徒步那漫长的五公里归家路。待父亲终于踏入家门之时,往往已是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那灯光仿佛是为他的归来而特意点亮,充满了温馨与期待。</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期,父亲在邵阳工作了近十年后,在一名工友的牵线下,父亲与一名在邵东工作的邵阳人又进行了一次对调。这一次调动的情景和上一次几乎如出一辙,又遇上单位调整工资,但父亲还是再次放弃了这次调整工资的机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在外漂泊,父亲终于回到了老家的县城——邵东焦化厂工作。这二十多年里,父亲就像一只漂泊的孤雁,在外闯荡,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每一次调动,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旅程,而这一次,父亲终于回到了熟悉的土地,仿佛找到了归宿。</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归来,意味着母亲不再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有事的时候,她可以有人商量,有人分担。她再也不用一个人默默地承受所有的压力,再也不用一个人面对那些让人头疼的问题。父亲的归来,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母亲的生活,让她看到了新的希望,也让这个家重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父亲深深体会到母亲这些年所受的苦,心疼她的不容易。为了方便回家,帮母亲多分担一些农活,父亲特意自己组装了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就像是父亲的一个特殊伙伴,承载着他对家人的爱与牵挂。</p><p class="ql-block"> 每逢周末,他就骑着那辆自己组装的自行车,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泥巴砂石公路,上坡下坡,骑行近3个小时,风尘仆仆地往家里赶。累了,父亲都不歇息下,只为了能早一点赶回家,去帮母亲分担农活。那条回家的路,充满了父亲对家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骑行到家后,父亲也顾不上擦把汗,来不及休息片刻,就将自行车往屋子角落里一丢,走向里屋的门角落,肩上扛着一把锄头,两头挂着粪箕出门下地干活去了。父亲一干活,就沉浸在劳动中,常常忘记吃饭的时间,如果不是母亲去喊,他可能一直都不知道回来吃饭。他总是想趁着在家中的有限时间,多干一点活,等到他回单位后,母亲就能少干一些活,以后能够轻松点。有时候,母亲看着父亲忙碌的背影,眼里满是心疼。父亲在山坡边、田地里劳作的身影,就像一幅质朴的田园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对家庭的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那辆老式自行车就像父亲的老伙计,陪伴他度过无数个归家的旅程。父亲的汗水洒在那条回家的路上,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因为家的温暖和母亲的笑容是他前行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想起父亲劳作的样子,那是一种对家庭深沉的爱。他没有太多华丽的言语,却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扛着锄头走向田地的时候,步伐坚定,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家庭的幸福之路上。他弯腰劳作的时候,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浑然不觉,只专注于手中的活计。那片土地上,有他辛勤的汗水,也有他对家庭未来的期望。他用双手耕耘着土地,也耕耘着家庭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小小的屋子里,自行车静静地靠在角落,仿佛也在默默见证着这一切。它承载着父亲归家的喜悦,也见证着他匆匆离去的身影。当我长大些,懂点事了,我常常站在一旁,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对他的敬佩与感激。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家,让这个家充满了温暖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双抢季节,父亲就专门请探亲假回来,和母亲一起收割田里的稻谷。抬打谷机时,父亲总是把重的一头放到自己肩上,那坚实的肩膀仿佛能扛起整个家庭的希望。稻谷打完了,父亲又抢着挑回家,那沉甸甸的担子在他肩上,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仿佛脚下有无尽的力量。晚上漆黑一片,他还在稻田里清理稻草。他把稻草捆好,然后拖到田坑边整整齐齐排列好,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这样辛苦的日子要持续一个星期。</p><p class="ql-block"> 稻谷挑回家后,趁着天气好,把稻谷晒干,父亲将稻谷用簸箕铲进箩筐,然后用粗麻绳,通过楼板的一个开口,将晒干的谷子吊上楼,倒入谷仓后,还要将晚稻插下去,双抢才算结束。这期间,连续的劳累让他在结束这些活计后,往往要休息一天才能稍微恢复点精神,再赶回单位上班。我看着父亲,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紧紧地贴在背上,那背影显得有些疲惫,可他却从未喊过一声累。父亲就像一座巍峨的山,默默地为这个家遮风挡雨。</p><p class="ql-block"> 父亲跨越二十余个春秋,从通道至邵阳,最终回到故乡邵东,这回家的路漫长而又曲折,但父亲从未停歇回家的步伐。为了家,他付出了太多。这二十多个春秋里,父亲宛如一位孤独的行者,心中满是对家的思念与责任,他坚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每一步都印刻着深深的痕迹。每次踏上归乡之路,他心中满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这些情感化为他前行的动力,支撑他走过无数风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