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群小吟之八十二(剧评)

罗婵双

<p class="ql-block">作者:齐雨春。</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敬感谢。</p><p class="ql-block">音乐:感谢美篇平台支持。</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5日制作</p> <p class="ql-block"> 关中风云的精彩艺术再现</p><p class="ql-block"> ——观话剧《白鹿原》有感</p><p class="ql-block"> 齐雨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我是在忻州大剧院享受艺术盛筵的。</p><p class="ql-block"> 当舞台上的灯光缓缓亮起,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吸引:苍凉的老树、破旧的屋舍、古朴的桌椅,几个穿着棉衣的农民,再加上高亢、悲怆、穿透心灵的华阴老腔和似曾相识而又颇感新鲜的关中方言,这些元素共同勾勒出了一幅淋漓尽致的原上风俗画,仿佛将我带到那个心仪已久的白鹿原。</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我就有幸拜读了《白鹿原》。陈忠实先生以其精湛的笔触,不仅再现了关中平原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更将中国农民在半个世纪历史巨变中的生活群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能够听到渭河的波涛声,感受到关中大地的风土人情。记得当时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诗中写道:“罕为长书热泪倾,竟因白鹿寐难成。五旬演绎春秋梦,两姓缠萦新旧争。渭水潮喧风斾壮,灞桥笔落浩歌生。陈师虽去魂犹在,宏著堪称艺苑旌。”也正是因为原著的这种魅力,我一直期待着能有人将这部小说改编并搬上舞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我所愿,陕西人艺终将这部巨著改编成话剧,搬上了舞台。这次改编,将50余万字的原著精髓,浓缩在短短三个小时的演出中。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翻天覆地的大革命,悲壮惨烈的日寇入侵,烽火连天的三年内战,王旗变幻,家仇国恨,情爱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时代新生的阵痛中颤栗......随着剧情的推进、主题的深化,我深感话剧在情节的取舍和节奏的把握上恰到好处,比之小说原著更加紧凑、流畅,而且还通过戏剧冲突和张力的增强,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加有血有肉,已然从书本中走出,通过舞台艺术立起来、活起来,走到了我们每个观众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令我赞叹不已。他们将白鹿原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从白嘉轩的坚毅与传统,到鹿子霖的狡黠与功利,再到田小娥的悲惨与无奈,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生动的肢体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台词,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展示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尤其是小娥的哭喊控诉、白嘉轩的痛苦呐喊、鹿子霖的疯疯颠颠,都预示着一个朝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更是让我心潮久久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话剧是一种舞台艺术,除了人物表演外,舞台氛围的营造更是必不可少。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鹿原》通过灯光设置和音乐伴奏等手段,营造出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在祠堂的场景中,灰暗、冷峻的灯光,营造出了庄严、神秘、荒凉、孤寂的氛围。而在白灵接受组织安排假扮夫妻和加入党组织的场景中,暖色调的灯光则温暖了舞台,传递出人情的温度和坚定的信仰。在白嘉轩内心独白时,灯光聚焦在人物身上,通过强烈的光线对比,使人物的情感更加鲜明和突出。在音乐伴奏上,话剧巧妙运用了秦腔、老腔等陕西当地的音乐元素,增强了剧情的文化氛围,突现了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使我仿佛置身关中大地,与剧中人物同命运、共悲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辞旧迎新之际,观此精彩演出,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场重读经典的心灵洗礼。对陈忠实先生而言,倘他地下有灵,知道自己的心血之作搬上话剧舞台,给千千万万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那也该含笑九泉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