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已过去七十多年,牙牙学语的小屁孩已成两鬓斑白的老不死,再也回不到那无邪的时代了。</p> <p class="ql-block"> 幼儿时期能留在老朽脑海中的画面并不多,不过有些事情还时不时会隐约荡漾。</p> 西郊公园 <p class="ql-block"> 西郊公园最早是英国人的高尔夫球场,解放后改建成文化休闲公园,因地处上海西郊而定名“西郊公园”。1954年6月,在毛主席将傣族人民献给他的大象“南娇”交由上海饲养后,上海市政府决定将公园一角辟为南娇的专用展区。经口口相传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娇很快成了</span>公园的主角。不久,又陆续引进了猴子、老虎、熊等动物,西郊公园一度成为当时上海市民尤其是少年儿童最向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种顶流效应,在小屁孩三岁生日后不久,脚踩三寸金莲的祖母带着他和堂哥来到二十公里外的西郊公园游玩。</p> <p class="ql-block"> 那时园内动物并不多,除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憨态可掬的南娇外,十几只</span>活泼调皮的猴子成为此后好些年小屁孩缠着爸爸妈妈要去西郊公园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 自南娇成为开园鼻祖后,西郊公园便与大象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部关于在西双版纳抓获七岁小象的科教片《捕象记》更是将西郊公园的大象情结推向了高潮。影片中的小象“版纳”于1972年5月安家于西郊公园后,立刻成为上海市民最喜爱的明星动物,从此也成为西郊公园园龄最长的动物长老。四十多年后,陪伴着无数上海人童年的版纳,直到2018年才以54岁高龄离世,让许多市民倍感哀伤。现在上海动物园的象宫广场上有一组版纳和它两个孩子美纳、康康惬意散步场景的青铜雕塑,成为上海市民回忆幼时欢乐时光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设计师也应景的将动物园入口塑造成两只大象伸长鼻子欢迎游客的造型,把西郊公园“因象而生”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1980年,随着动物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西郊公园成了上海最大的专业饲养和展出动物的场所,遂更名为上海动物园。不过,上了一定年岁的上海市民还是习惯的称其为西郊公园。</p> 过年喝粥 <p class="ql-block"> 那是小屁孩五岁时的1959年,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艰困时期,大年三十那天,妈妈煮了一碗粥让小屁孩端给卧病在床的太外公(妈妈的爷爷),太外公一看就大发雷霆:“大年夜就让我吃粥吗?旧社会都没有这样啊!”随即一甩手把粥打翻在地,小屁孩顿时被吓哭了。大概十几天后,太外公带着深深的遗憾离世了。</p> 太外公离世 <p class="ql-block"> 太外公去世后,家里来了几个道士为太外公超度,当一身黑袍的道士“呜哩哇啦”诵经时,小屁孩既好奇又有点害怕。亲戚来悼念时,妈妈就让腰间束着草绳,头上戴着孝帽的小屁孩向他们磕头,还要假装着哭。</p><p class="ql-block"> 太外公落葬于“久安公墓” ,说是公墓,其实就是一片杂草丛生的乱坟地。落葬时,太外公生前穿过的衣物、睡过的床,坐过的凳子,用过的碗筷等实物都在墓茔前焚烧或摔碎,不似现在用的都是纸糊的祭祀用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太外公的永久居住地现在已成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热闹的东方路了。</p> <p class="ql-block"> 顺便“科普”一下东方路:早年由于“久安公墓”的存在,老百姓顺口将其附近一条乡间小路称作令人毛骨悚然的“坟墩路”。上海解放时,因接管浦东的干部以山东籍为主,为了感谢他们的贡献,故浦东道路大都以山东地名来命名,政府便按沪语的谐音将“坟墩路”改成“文登路”,再后来开发浦东了,“文登路”似乎还是有阴影,于是就以象征新生的“东方”来命名并成为浦东开发的象征性道路。</p> 佣人本来 <p class="ql-block"> 太外公去世不久,小屁孩的妹妹出生了,家里雇了一个家人称其为“本来阿姨”的女佣,除了带妹妹,还要洗衣服烧饭搞卫生。本来阿姨烧的菜很好吃,每次从幼儿园回家,她都会悄悄地夹几筷先给小屁孩吃,因此小屁孩特别喜欢她。</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爸爸妈妈精心保存了几十年的本来阿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本来阿姨要回江苏老家了,舍不得她离开,小屁孩吵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火车站送本来阿姨,分手时还大哭了一场。</p> 坐黄包车 <p class="ql-block"> 为了安抚小屁孩,回家时爸爸叫了一辆黄包车从北站一直拉到十六铺渡口。途经外白渡桥时,一个老人在车后帮忙把黄包车推上桥,爸爸回头给了他几分钱。当时的小屁孩还真不理解这一现象。</p> 乘摆渡船 <p class="ql-block"> 到了十六铺渡口后就是乘坐俗称“市轮渡”的渡轮过江,当时黄浦江上没有桥,过江只能坐渡轮。</p> <p class="ql-block"> 乘渡轮由浦西到浦东需花六分钱购一枚筹码,浦东到浦西是免费的,像小屁孩这样五六岁的小孩往返都无需购筹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班族或乘渡轮频繁的乘客花一元五角买张月票,在一个月内就可无限次往返过江。</span></p> <p class="ql-block"> 渡轮驶到对岸大概六、七分钟即可,如有其他船只特别是连在一起的货船驶过江心时,渡轮就得耐心等上几分钟,待它们驶过后才能继续行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短短几分钟时间,能看鸟儿在黄浦江上飞翔,看其他船只从渡轮旁驶过,看渐行渐远的外滩的高楼大厦,这对小屁孩而言是非常新鲜的一种体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快到对岸码头时,小屁孩一定要挤到船舷旁看渡轮靠码头的过程,这简直就是视觉享受:但见渡轮缓缓地靠近停在码头旁的趸船,船工拿起缆绳在船帮上敲一下再用力一抛,缆绳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后会准确地套在缆桩上,当渡轮与趸船紧紧贴在一起时船门就会打开,于是,人们沿着浮桥踏上了被称为浦东南京路的东昌路。</p> 浦东南京路 <p class="ql-block"> 东昌路是浦东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一公里长的路两旁布满了涵盖市民生活的各种商店(有关东昌路的记忆,将在后续拨专门章节作介绍,本篇就不赘述了。)</p> 救火会瞭望塔 <p class="ql-block"> 东昌路的尽头是坐落于浦东南路807号,俗称救火会的东昌消防队。在通讯设施落后的年代,能最快发现火情的就是高达近三十米,被誉为“浦东眼睛”的瞭望塔,因其高度雄冠四十余年而成为浦东的著名地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瞭望塔上也不免俗的挂起了商业广告,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恐怕这也是当时全社会人人经商的一种时代标签吧?</p> <p class="ql-block"> 1999年,为了给世纪大道的建设让路,代表着“浦东高度”的瞭望塔在巨大的爆炸声中轰然倒塌,但它却永远留在了几代浦东人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现保存于浦东档案馆的瞭望塔爆破瞬间的视频资料。</p> 交通岗亭 <p class="ql-block"> 救火会前有一个交通岗亭,那些控制着红绿灯,指挥着来往车辆的交通警察,在小屁孩眼里个个都是了不起的大英雄,由此产生过长大了也要当交通警察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浦东开发,东昌消防队和瞭望塔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世界广场为代表的繁华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留存在老朽脑海中牙牙学语时不多但珍贵的几撇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