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遗落在乡村的记忆系列——冬天的节气——小寒

厚德载物

<p class="ql-block">元气催动雁北归,小寒节气发瘦梅。</p><p class="ql-block">双鹊垒巢立春近,太阳偏移南回归。</p><p class="ql-block">今日节气小寒,作者带你走进乡村,在文字中领略小寒节气里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小寒是二十四个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 </p><p class="ql-block"> 当冬至完成了它“一阳来复”的使命谢幕之后,小寒就迫不及待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了它张扬跋扈的表演。它时而狂风怒号,时而大雪纷扬,时而滴水成冰,时而寒气袭人。</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四节气里,从“冬至”到“夏至”交接点前的节气属于阳,“夏至”到“冬至”交接点前的节气属于阴。春天是阳气的开始,夏天是阳气的极点;秋天是阴气的开始,冬天是阴气的极点。阳气开始则温暖,阳气极点则炎热;阴气开始则凉爽,阴气极点则寒冷。所以夏天热在外表,冷在内里;冬天冷在外表热在内里。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夏天的水泉往往凌冽冰凉,冬天的水泉则冒着腾腾热气。夏天喝凉水会伤脾胃,冬天吃冰棍脾胃也不会受到伤害,这是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造物者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老人,把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安排得有热有冷,有寒有暑,寒暑交替、循序渐进,井井有条,不枝不蔓,错落有致,循环往复,每个节气里都蕴涵着造物者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小寒在十二消息卦里对应的是临卦,虽然从冬至的一阳来复到小寒的二阳来临,阳气在逐渐增长,但它依然潜藏于地下,上面有四个阴爻在位,地表仍然处于极其寒冷的状态。因此小寒代表着万物的凋谢与收藏,由躁动不安变得内敛宁静,由热闹活跃变得寂然寥落。</p><p class="ql-block"> 风雪肆虐,四野茫茫,天气阴沉,飞禽与走兽都归巢的归巢,冬眠的冬眠,大地一片洁白,不留任何痕迹。天晴的时候,只有两只喜鹊在村子里的上空飞来飞去,喳喳地叫着,从一棵核桃树飞到另一棵核桃树。而胆小的麻雀被村子里的小孩用弹弓打怕了,老远看见人就扑楞一声飞得不见了踪影,雪地上散落下几根羽毛,被风吹得翻着跟头,然后被树上坠落的雪粒覆盖了。</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农忙时节的抢收抢种,田野脱下了戎装,变得简单明了,四隅开阔,不慌不忙,平心静气地吸收从地下徐徐上升的阳气,为来年万物生长积蓄能量;被积雪覆盖的麦苗,也在厚厚的棉被下呼呼大睡,等待着春天的来临,把丰收的梦想变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天寒地冻的季节,农人开始了享受劳动成果的日子,从容不迫地为迎接新年做起了准备。天气晴朗的时候,他们腰里缠着绳索,手里提着斧头进山砍拾柴火,几天功夫,房檐下就整整齐齐码起了山一样高的劈柴,这是他们一冬天烧火做饭御寒取暖的储备。有的人家则早早的就开始洒扫庭除,搭上梯子爬上房梁扫煤。煤是农人一年四季烧火做饭取暖,烟熏火燎积結的烟火垃圾,一串一串悬挂在房梁和顶棚上晃来晃去,摇摇欲坠。经过一年四季不间断的烟熏火燎,整个屋子黑乎乎的。清扫之后,贴上报纸和年画,屋子里焕然一新,新年的气象立刻呈现出来,人的精神也随之焕发出光彩。所以人们把一年一次的扫除活动称之为“扫霉”,象征着扫除霉运,迎接好运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四节气里,小寒和大寒是最热闹的节气,腊八节,小年,大年都包含在这两个天气最冷,人气最旺的节气里。</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腊月,村子里钢磨的发动机每天从天亮一直响到天黑,磨面的人排起了长队。他们把平时藏在粮食柜里舍不得磨的麦子,很大方地装进麻袋,也不用架子车推,一伸胳膊摔在肩上,大步流星向磨坊走去。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好像都很富有,都很奢侈,一家跟一家比赛似的,磨的都是麦面,蒸的都是雪白的馒头,摆满了案板,装满了瓷缸,每一个馒头都咧着嘴笑得心花怒放,笑得前仰后合。蒸馍的灶火把女人的脸烤得红扑扑的,像冬天盛开的红梅花儿一样,让帮着揉面的男人看了心旌飘摇,将满心的欢喜一股脑儿揉进面里,蒸在馒头里,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藏在梦里,表现在勤劳持家的干劲里。</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句谚语叫“大寒小寒,杀猪过年”。杀猪是准备过年的一项重要仪式。腊八前后,村子里猪的嚎叫声就开始连绵不绝,刀具的碰撞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乡村独有的宰杀年猪图。这个时候,最吃香的人要数村里的杀猪匠人,他们身兼数职,冬天杀猪,春天骟猪,平时则给猪驱瘟治病,农忙时和村民一样下田劳动。杀猪手脚麻利的“把式”,不但杀本村里的猪,还被人慕名请了去杀外村的猪,一个腊月忙得不可开交,到了腊月二十八九才能歇息下来。这一月,杀猪匠吃得嘴上流油,穿的衣服油光发亮,拔的猪鬃堆满了窗台,杀猪挣的项圈(猪脖子)挂满了房梁。不管下辈子有没有报应,这辈子却享尽了吃肉的福气,不但自己过足了嘴瘾,一家老小都跟着沾光。平时其他人家素食的日子,他家猪油炝蒜苗的香味却弥漫了整个村子,惹得嗅觉灵敏的狗在他家院子里窜来窜去,朝着厨房狂吠不已。</p><p class="ql-block"> 杀完了年猪,农人将一条一条的猪肉抹上花椒咸盐,和猪头,猪腿一起挂上房梁,熏成腊肉,放入装面的柜里,丰满来年的日子。然后再将猪的肠子清洗干净,装入血拌的荞面,做成血肠,一半送给亲戚,一半留着解馋。</p><p class="ql-block"> 杀猪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也是村子里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谁家杀了年猪,都要请村子里的村民到家里来吃“杀猪菜”。一口一米大的毛边锅,装着满满一锅油汪汪的大肥肉,锅盖一揭,香味四溢,香气扑鼻,大家大碗喝酒,大声说话,大快朵颐,大饱口福,皆大欢喜。平日里街坊邻居之间为了鸡毛蒜皮红过脸的,吵过架的,打过捶的,记过恨的,結过仇的,在一块块猪肉嚼烂咽进肚里的刹那之间,就烟消云散和好如初了。今天你请,明天我请,后天他请,天天有人请,顿顿有肉吃。人人满嘴流油,个个打着饱嗝,家家喜笑颜开。谁家请去吃肉的人多,说明谁家的年猪既肥又大,也说明谁家人缘在村里最好。即使平时十分节俭的人家,杀了年猪也不敢节省,生怕慢怠了街坊邻居,过后被村里人戳脊梁骨。所以一家比一家慷慨,一家比一家大方。这是农人一年之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日子,惬意得天天像过年一样。</p><p class="ql-block"> 腊月是一年的结尾, “腊八”是小寒节气中绕不开的重要节日。农人忙乎了一年,在腊八节这一天,把五谷杂粮各种蔬菜做成腊八饭全吃进肚里,这样才有全面的营养。也意味着吃得全,收得全,预示着来年粮食蔬菜大丰收。</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腊八节又称为腊日祭,是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腊八节祭祀仪式日趋简单,有的地方农人不再祭祀诸神,只祭献果树农田。一是感谢当年田地赐福粮食丰收,水草丰茂,瓜果成熟,果实累累”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再获丰收。腊八当日,农人做好了腊八饭,先不忙着自己享受,用净水洗手,将第一碗腊八饭端到房前屋后,嘴里念念有词,虔诚地将腊八饭祭献给各种果树,然后给果树裹上麦草,用布条捆牢,防寒保暖。树为草木,也有灵性,知恩图报,春天来临,满树繁花似锦,秋天乍到,满枝果实累累。</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里人把腊八饭叫腊八粥,食材是桂圆、莲子、大枣、红豆、黑豆、黑米、梗米、葡萄干;乡里人把腊八粥叫腊八饭,食材为大米、碎肉、豆腐丁、红萝卜丁、切碎的蒜苗。一个味道为甜,一个味道为咸。腊八粥重在一个喝字,腊八饭重在一个吃字,一吃一喝,饮食的方式不同,饮食文化各异,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庆祝腊八这个节日。</p><p class="ql-block"> 吃过了腊八饭,村子里传来了小孩子的歌谣,大人们从窗户里探头一看,只见一帮小孩摇头晃脑地唱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孩子们的歌谣,小寒的剧情已接近尾声,大寒中的年节却离人们越来越近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