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光阴如梭,时光匆匆,转眼已走过78个春秋寒暑。</p>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岁月如梦、如水、如歌。 </p> <p class="ql-block">努力地把记忆或清楚、或模糊的往事梳理一下,提纲挈领、年谱一样地草成这篇《往事知多少》。</p> <p class="ql-block">1946年农历四月三十日,我出生在一个不是太偏僻但却世代贫穷的小村庄。</p> <p class="ql-block">1951年,已经能够模模糊糊地记下抗美援朝等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来家串门的邻居,时不时在油灯下教我数数、认识简单汉字。</p> <p class="ql-block">1954年,8岁的我才迟迟走进学堂。</p> <p class="ql-block">教室是一有钱人家的三间南屋,学习“国语”、“算术”两门课。</p> <p class="ql-block">“国语”即现在语文课,“算术”即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记忆是根深蒂固的,至今能够清楚地记得:</p> <p class="ql-block">“国语”课第一课的题目:《开学》,</p><p class="ql-block">内容也只有“开学了”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但繁体字的“开学”两个字多达26、27画,也够难为当时的我了。</p> <p class="ql-block">第八课题目:《小铁锤》,开头的几句是:</p> <p class="ql-block">“小铁锤,十二岁,矮矮的个子,很结实,民兵常叫他打听消息……”</p> <p class="ql-block">第九课题目:《蔡小》,开头是:</p><p class="ql-block">“蔡小家里四口人:爸爸、妈妈、蔡小、弟弟。</p><p class="ql-block">蔡小家里很穷……”</p> <p class="ql-block">直到三年级时,还用毛笔、研了墨、在绵纸上写小字、算算术。</p> <p class="ql-block">以致个个孩子的棉布书包都被砚台磨烂、染得黑黑的。</p> <p class="ql-block">1957年,家乡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水灾,县城一片泽国,护城大堤受损毁,11岁的我还参加过护城大堤的加固、加高劳动呢!</p> <p class="ql-block">1958年,大跃进、共产风,父亲准备盖房子的砖被白白拉去打井,椽子无奈锯成小段卖给砖窑厂,一头猪也被“共产”了,我们村也被并入一个邻村。</p> <p class="ql-block">1959年,虽然因为腿上生疮耽误一个多月的学业,但读五年级的我学习仍然还算优秀,作文有时被拿到六年级当模范作文读。</p> <p class="ql-block">1960年,我以小升初乡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取县第五中学。</p> <p class="ql-block">60到63年,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生营养不良,身体浮肿,体育课被砍掉,历史、地理课也没有好好教、学,崭新的《植物学》和《动物学》连翻都没有翻过。</p> <p class="ql-block">三年初中,我每个学年、每个学期学习成绩都在先进行列,三年级时我是语文科代表,按常理说或者在各科老师眼里,我考取高中是胜券在握的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考场心情过度紧张,我落榜了!</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个个替我惋惜,我则觉得无缘见人、一切一切心灰意冷。</p> <p class="ql-block">1964年,商丘师范学校招收往届毕业生,我顺利考取了这学校。</p> <p class="ql-block">入读师范的第二年,即迎来了疾风暴雨的文化大革命。</p> <p class="ql-block">文革对于我,有得有失:</p> <p class="ql-block">失去了宝贵的学业机会,得到了磨练和洗礼,让自己早早接触了大社会,增长了才干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四年读书时间,我除了学习好一点,其它并无多少优秀之处,但意想不到的是,文革第二年的1966年,我竟能被推荐为10个教学班、每班两个代表,去北京接受国庆节毛主席第六次接见,并顺路天津、沈阳学习、游览。</p> <p class="ql-block">我幸福,多少有一点点自豪!</p> <p class="ql-block">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还让我四年读书期间,有机会去西安、成都、重庆一游,开了眼界,长了见识。</p> <p class="ql-block">让我一生刻骨铭心难忘的是我入读商丘师范学校的第二年八月,一封紧急电报传来不幸消息:父亲病重。</p> <p class="ql-block">我急急赶回家中,父亲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不能进食、气息微弱,但还能认得我,几天后,辛劳一生的父亲,含泪不舍地离开了我们,我肝肠寸断、热泪盈眶送别了父亲,一片真心、一身重孝地为父亲守孝百日。</p> <p class="ql-block">1968年7月,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初中任教。</p> <p class="ql-block">在这所初中,我担任初一班主任,任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和农业基础知识课。</p> <p class="ql-block">现在想来都很好笑:第一节数学课我竟然给学生讲“数的起源与发展”,真想不到这节课是怎么讲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只给学生上了不到一个月的课,学生还都认识不完,就去乡里参加“清理阶级斗争学习班”了。</p> <p class="ql-block">这年年底,遇上“侯、王建议”:公办学校下放农村办,老师不再拿工资。</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失望和心灰意冷!</p> <p class="ql-block">好在极左的“侯王建议”并没有成为现实,1969年春,我就去一所小学教课了。</p> <p class="ql-block">1970年春,乡“教办”选派我参加“商丘地区数理化教师培训班”,半年培训时间,先后去商丘市柴油机厂、商丘市化肥厂、商丘市变压器厂参加学工实践活动,短短半年时间里,我和另一位老师参与班级黑板报“向日葵”的编辑和策划工作。</p> <p class="ql-block">1971年,我调入乡初中,任教一年级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1972年,乡初中与一墙之隔的高中合并成完全中学,我又被分配任教初一年级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缘故,所学知识还没有完全忘记,又要无条件地服从领导安排,所以我走马灯似的先后任教过数学、语文、物理、地理、政治课——即是说,除了英语和体育、音乐课没有教过,其它课领导安排什么教什么。</p> <p class="ql-block">1972年冬月,26岁的我才迟迟步入婚姻殿堂,婚礼简单得不愿再回忆。</p> <p class="ql-block">1973年农历九月初二,大女儿出生,用心良苦的我给女儿起名“庆华”(谐音“清华”)、才华,寄托了我盼女成才、成凤的殷殷期望。</p> <p class="ql-block">1973年到1977年,我被抽调到“乡农业技术学校”工作,对于我来说,虽然农业知识和技术知之甚少,但却暂时离开了嘈杂的学校狭小圈子,接触了农村、农业“广阔天地”,也收获了一些农业科技知识。</p> <p class="ql-block">1978年农历六月十二,二女儿出生,同样良苦用心的我,给女儿取名“智慧”。</p> <p class="ql-block">我是真正响应了国家当时“晚婚”又“晚育”的号召,想来也无悔。</p> <p class="ql-block">两个女儿都没有辜负我的殷切期望,聪明、好学,学有所成,谋到了一份比较称心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1985年,我考取了商丘教育学院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3年后大学专科毕业。</p> <p class="ql-block">1988年,结束了在外乡游荡20年的教书生活,我回到了自己家所在的城郊乡。</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乡任教的第一年,乡里组织数学竞赛,我所教班级的平均成绩,比另外两个学校分别高出11分和20分。</p> <p class="ql-block">从1988年到2006年,我一直负责这所中学的教学业务工作,工作也很有起色,几次被评为县乡模范教师,一次乡期末统考中,所教代数、几何双双获乡第一名,获得两张奖状和两份物质奖励。</p> <p class="ql-block">1995年7月2日光荣入党,1998年7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p> <p class="ql-block">2006年,不舍地离开了从教38年的岗位,光荣退休。</p> <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23日,添置了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圆了自己的电脑梦,并在QQ空间写下了第一篇日志:《梦寐成现实,电脑伴我眠》,以后陆陆续续写出了百余篇文章(大多制作成了“美篇”)。</p> <p class="ql-block">退休了,闲暇时间多了,我先后参加了多个业余活动:县图书馆读书会、老年大学、炎黄文化研讨会、国学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在图书馆主办的《书香睢州》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读书会里话温馨》,以后陆续发表了近20篇很受读者喜欢的文章,在《睢县春秋》、《睢县国学》和睢县诗刊《北湖》上也有文章被选登。</p> <p class="ql-block">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亲朋们的认可和喜欢,深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学会了写作和制作美篇文章,写下第一篇美篇文章:《女儿家的书架》,之后的日子里,陆续写出180余篇美篇文章,许多篇文章被推荐为“精华文章”,浏览量7、8千人甚至逾万人。</p> <p class="ql-block">2022年,参与编写《睢县红色文化史料汇编》一书。</p> <p class="ql-block">2023年,我告别了家乡老屋,来郑州与女儿一起生活,阖家团团圆圆,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78个寒来暑往,28400多个日日夜夜,“往事知多少”,我也只能这样提纲式的记下这些流水账,慰藉心灵,快乐自己!</p> <p class="ql-block"> ( 2024年1月6日 郑州)</p>